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驱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这门课程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自工作以来,我就围绕这一任务不断探索,希望能发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得到很好的实施,通过实践我发现在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能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又能对学生的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现在我就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相符合。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使用已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恰好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马上就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例如:在学习了字体、字号的设置后学生就可以完成简单的文字编辑、排版工作,打印文章甚至可以帮助家长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完全体
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学生的学习成果马上能够的到验证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下一次在课堂上在接到老师布置的新的任务时,学生会非常主动、非常乐意的去完成它,因为他知道,在课堂上完成好了老师的设置的任务,在自己的生活中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任务”就真的起到了“驱动”的作用,它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由以前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由此可见,任务驱动对于信息技术可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在使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设计应该由环节组成:第一、创设情景。
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进行。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
例如:在学习画图软件中有关图块的移动时,我展示了一幅学生作品,然后说:“这是小明在上节课上画的一幅画,画得非常细致,也非常漂亮,但是最后小明发现图画中的太阳的位置安排的不是很恰当,要重新画,你有办法帮帮小明吗?”。
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第二、确定任务。
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在创设的情境下,学习任务已经变成一件学生非常乐意完成的游戏、比赛、表演。
实际上又是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到底应该怎样解决太阳的位置不对这个问题呢?”。
任务的确定,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这样,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对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培养的一个大好时机。
第三、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在确定好学习任务后,教师不需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
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
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老师确定任务后,学生可能会马上联想到用最简单的方法——图块的移动来解决问题,通过练习,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教学目标在很轻松的环境下得到完成。
当然可能也有些孩子会使用先用橡皮擦擦去,再重新画的“笨”方法,但是也可以解决问题,这时,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又能获取更多的方法,对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第四、学习效果评价。
应用计算机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解决问题时产生了不同的方法,那么哪种方法比较好呢?这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太阳的位置要重新调整,可以擦了重画;也可以用图块移动的方法来调整;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哪一种方法比较好,更能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引导学生不断掌握学习中最好的方法,建构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
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在一个很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自然教学效率就能得到极大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被广大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广为采用,,它符合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得到提高,说明它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教学上的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