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含义是指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西欧一些国家或地区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
2、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即革命阶级和被压迫阶级联合起来对反动阶级的斗争。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日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与封建势力构成了一对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对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进步。
矛盾的出现到尖锐冲突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革命的爆发与其导火线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或殖民统治与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冲突的必然结果,直接原因则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或殖民统治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导火线事件。
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造成了政治上的紧张局面,导致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法国波旁王朝统治下,社会等级对立严重,矛盾尤其尖锐,三级会议召开,成为革命导火线;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压制,使双方矛盾日趋尖锐,“波士顿倾茶事件”导致战争爆发。
3、特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具如下一些鲜明特点)(1)它们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
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完成了这一使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已达到,这是衡量一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
(2)革命的领导者多为大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人民群众是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
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领导阶级,首先,是由于只有资产阶级具有这种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力量,能够去制定反封建的纲领,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并以此去领导革命。
在实践上,它也确实起到了带路人的作用;其次,当时还不存在能够同资产阶级竞争的、具有领导能力的阶级或阶层;再次,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既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要求;最后,广大城乡劳动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可是他们是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口号下进行斗争的。
资产阶级的领导权恰好体现在这里。
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劳动群众极少有明确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
他们切身感受到的首先是封建压迫。
和资产阶级一起处于领导地位的还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他们并不是依附于资产阶级,也不是追随资产阶级进行革命。
他们起来革命完全是由于自身同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所致。
这些人实际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
革命期间阶级关系的总特点,便是在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领导下,一切反封建阶级结成反贵族的联盟。
在这个联盟中,农民人数最多,其次是城市的平民,他们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
(3)革命进程曲折复杂。
资产阶级革命要推翻千年封建王国,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法国大革命也经历了长期的帝制与共和的斗争。
(4)激进的革命措施最终都被取消,保留的一般都是大资产阶级专政时期的成果及政策,革命在真正成熟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基点上稳定下来。
当然早期资产阶级主要发生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的国家,革命的胜利表现在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但国家并未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
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和意义(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都是采取暴力的形式,通过内战的形式取得的胜利;它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尽管形式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政体,法国是共和国,美国是联邦形式),但是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剥削阶级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扣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
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宁选集》第三卷第45页)。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沉重地打击了封建教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它摧毁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使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为以后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确立了许多资产阶级的宪法,英国的不成文法,法国的1793年宪法,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一切表明近代社会以国家取代王朝,以法律取代专制,以公民取代臣民,这在原则上就是将主权在君转变为主权在民,确定了近代法制国家的基本特征。
这些变化充分说明资产阶级在革命上升时期的巨大进步作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
四、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一)土地问题解决不彻底。
“土地问题成为革命的主要问题,它不仅仅牵涉到土地,而且与工业的发展有关。
土地问题的政治意义也很明显;只有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关系、特权等级的政治势力才会崩溃。
”土地问题是革命中的重要问题,资产阶级虽部分得以解决,但没有真正的解决土地问题,这是由资产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如英国克伦威尔大块高价拍卖土地,其结果农民只得到极少土地,大部分落入有钱者手中;法国土地问题解决得虽然比较彻底,如雅各宾派时期土地实行小块出售,但也没有真正解决,美国亦如此。
(二)资产阶级自身的两面性。
资产阶级一方面反封建王朝复辟,一方面镇压劳动人民的革命运动;英国镇压爱尔兰革命运动和掘地派运动尤为突出。
(三)人民群众的悲惨处境。
在革命中,资产阶级得到大量好处,而出力最大的劳动人民不但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处境更加悲残,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等等。
总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这都是资产阶级依靠了人民的力量;但不能否认资产阶级是一个剥削阶级,它没有给人民带来好处。
要想彻底解放自己,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人民群众共同斗争才能取得,这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之,就是它们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并不担负别的什么任务。
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封建制度,这本是天经地义,不必再多所赘言。
然而多年来却流行着一种公式化的成串套语;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统治的严重阻碍;封建统治者极端腐朽,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广大人民忍无可忍,起来斗争,革命由此而起;人民群众浴血奋战,资产阶级则窃取了政权;掌权的资产阶级推行了一整套反人民的政策,只谋取其阶级私利;不过革命还是具有重大意义,推翻了封建统治,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但是,这只是使人民摆脱了封建枷锁,却又被套上了资本主义枷锁,一种剥削制度代替了另一种剥削制度。
这一串套语看似逻辑严谨,无瑕无隙,其实多有不科学之处。
首先,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群众自发性运动造成的,而是由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其次,衡量革命立法的根本标准是看它们是否有利于改造封建制度,树立资本主义的原则,而不是看它们是否反人民。
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放劳苦大众的客观使命;再次,资产阶级革命理所当然地要由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窃取”之说实难立足;又次,认真考察后就会发现,使革命具有消灭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的措施,恰恰就是遭谴责的那些“反人民政策”。
这实在是自相矛盾;最后,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确实都是剥削制度,称为枷锁也有道理。
但是这个套语忽略了两者的良莠之分,没有分辨后者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应能力和总的容量要比前者大得不可比拟,这种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的了不起的进步。
总之,在谈到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时,还是应该依照列宁的论述去理解。
列宁写道:“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
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此看来,只能以反封建的标准去衡量或评价革命的进程,以及它的纲领、立法和所创建的制度,而不应将当时劳动人民的愿望是否得到满足或者其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当作标准。
而且革命中的立法与政策的温和或激进,也要根据具体条件和是否有利于对封建制度的改造去评价,并不都是越激进、越极端就越好。
还应看到,革命是一次猛烈的冲击,也是一种暴力的手段,不会长久地持续下去。
所以,对于一场革命来说,它能做到的只是使资产阶级夺得政权,再利用政权这个杠杆,以法律为武器,去摧毁封建制度,奠定资本主义的基本治国原则。
至于彻底实现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建立起全面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那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也只能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才能真正实现。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又一个特点是进程曲折复杂,既有前进甚至超前,又有退缩甚至退得过分,随后再引起新的斗争。
对于这种现象,恩格斯曾作出了十分精辟的归纳:“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只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在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
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
”恩格斯在这里使用的“反动”一词,是18世纪末才被引用到史学中来的术语。
在这之前,它只是物理学中的用语,意思是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正着向前移动或反着向后移动,反动就是反方面移动。
因此,正动与反动的说法,都不包含褒或贬的意思,只说明物体运动方向。
1794年7月27日法国发生“热月政变”,而后热月党的政策从雅各宾派恐怖统治的高度向后退缩,于是便有人借用物理学的名词,称这种现象是“热月反动”。
这里同样也不含贬义,只是说政策上的倒退。
从当时的客观形势来看,这种倒退或“反动”是正确的,符合历史规律。
恩格斯在这里说,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实际上也不含贬义。
既然是“不可避免”,那就是客观的必然。
革命进程体现出来的这个特点,并不难理解。
凡属革命,必定是一场兴师动众的运动,任何单一的阶级都不可能独立地进行一场革命。
资产阶级自然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去冲锋陷阵,而是要有一支大的队伍。
由于那时各阶段、各阶层都受到封建压迫,都有共同的反封建要求,这才在资产阶级领导下形成反封建的大军,革命才可能爆发。
同时,最早出面带领大家进行革命并制定出斗争纲领的,总是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还有一批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他们通常被统称为大资产阶级的代表。
从史实来看,他们是革命开始后首先掌权的人,一时之间,深孚众望。
在执掌政权后,他们就按照预定的革命目标施政,在不太长的时间,基本上都能够实现这些预定的目标。
因此,作为最早的革命领导力量,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功不可没。
但是,革命目标的基本实现并不意味着革命的完成。
受到第一次沉重打击的封建势力决不会甘心,必定拼死抵抗,甚至会勾结外来势力进行反扑,如同法国封建势力那样。
这就使革命必须再向前推进,以更坚决、更激进的手段去打击敌人。
另一方面,在革命必须深入的形势下,原来共同进行革命的阶层、派别就会产生分歧,使革命队伍出现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