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诗声,悠悠古韵
——古诗词诵读教学课题课教学设计
总课题: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农村中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子课题: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教材分析: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流传不衰,为后人代代传诵。
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我们或是聆听到作者赏景观物时所发出的赞叹,或是欣赏到作者所描绘的名物胜景,或是感受到历代作者不同的情志,以及灌注其中的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美学传统;而这一切,既是当我们沉浸在那诗画交融的情境之中时,如春雨润苗般的潜移默化的滋养于心,又是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而引起我们不同的想像和感受,正如王国维在论述关于情境关系时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
在诗词教学中通过诵读使学生融入情境,可以达到主体情感与作者情感的融合。
古人亦云:“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
文以引生,声亦足引文。
循环复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
我们可以看出诵读在诗词教学中所起到的创设情境、整体把握,为体会作者情感作铺垫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诵读及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2.能力目标:在诵读中探索背诵古诗词的方法,提高古诗词的朗读、背诵、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教学重点:学习诵读及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探索背诵古诗词的方法,提高古诗词的朗读、背诵、理解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方面有了一定的积淀,但仅限于能够感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学习诗词有很大的局限性。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以及课堂实践,发现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的方式方法很单一,记诵效果不是很好,至于理解赏析更是浮于表面,有些学生只会背,根本不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表达的情感。
因此改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鉴于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即为诵读教学。
教学策略: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画面与音乐相结合,增强直观性,趣味性;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融洽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自主性、实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诗意导入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古诗词,短小精悍,意蕴丰富。
千锤百炼的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
她带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如同清新淡雅的梅花在轻柔和谐的韵律中相继盛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词的世界,去那里感受朗朗诗声,悠悠古韵。
(配乐)
(设计意图:调动多种感官;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揭示本节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