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概要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概要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概要魏义祥(安徽省池州学院,安徽池州,247000)摘要:在总结1980—2010年中国期刊网和图书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八十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且方法在增多,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城镇体系的研究依然受到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市化的不断发张,对城市群和都市延绵区的研究在不断增加;城市化始终是一个热点课题;3S的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研究备受重视;其他应用学的城市地理学研究不断增多。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发展;概要0引言中国城市的研究主要涉及经济、地理、建筑等多个学科尤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市地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对象都有所扩展,研究也更加深入。

笔者搜集的80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学的著作和期刊文章共193篇期刊文章以及图书馆存书若干。

总结城市地理学在在各领域的发展动态,发展趋势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总体概括。

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2-3]。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又有新的进展,研究内容呈现人文化、空间社会化、非物质化以及空间微观化等新动向[4]。

文章在前人概括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进行概括总结寻找城市地理学发展动态。

1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土地利用研究成果比较多,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顶级评价,土地利用动力演化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管理等。

[5]在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大的背景条件下,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是建成区向外扩展,各时期实市镇模结构和市镇等级不同,许学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6-8]邢厚道,杨山认为城市边缘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现象,是城市核心扩散的直接后果[9]。

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城市扩散机制和农村聚合机制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10],因此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郊区化这个课题也日益重要。

周一星、武进、王兴中对城市地域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发展城市地域研究的理论和研究方法[11-19],为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但是更多的学者从地域对特定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实证较多,在众多的实证中以大城市为主,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其次为中东部,其次为内陆城市。

二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重新组合。

城市内部的空间整合主要体现在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土地集约利用。

随着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市场空间,商业空开始成为城市内部的空间整合的重点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最多的就是中心商务区(CBD)的布局研究和区位选择,职能特征,以及演变机制,其中也包括了消费行为的研究。

[20-22]张文中,李叶锦通过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体系的变化研究了北京商业中心布局的新特征和演变趋势,反映商业空间重组以及商业业态的区位选择上,也体现商业空间体系的演变。

[23]严重敏对上海市中心商务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造和发展建议[24]。

许学强利用GIS对广州市商业布局进行了分析,对空间布局,发展走向进行了分析。

[25]王德,张晋庆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消费者出行特征与商业空间布局的关系。

[26]2城镇体系研究备受关注,都市带都市群研究日益展开城镇体系研究从80年代以来日益受到重视,主要研究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规模,职能机构,空间结构。

[27-29]城镇体系的研究朝着深度化,计量化方向发展,周一星通过对城市多维Zipf的研究揭示了城市体系烟花的更多信息和隐含法则[30]。

同时对城市整体系统的宏观研究的课题和相关文章页出现。

[31]对城镇体系的变化趋势研究课题便随即出现,许学强总结历史时期城镇等级的变动,对城镇等级变动进行了预测。

[32]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大都市区的和大都是带的形成,大都市群研进一步深入化。

[33-35]而对城镇体系研究的实例研究则较多而且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化较高的地域。

3城市化仍然是一个学术界的热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使得城市化从原来的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并出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国原先以规模控制为城市发展方针的政策已经对城市化的发展形成阻碍,在这样的北京下中国城市化的规模问题的讨论便日益激烈。

[36-40]尤其是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在学术界讨论的比较激烈,许学强,叶嘉安对我国城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省际差异做了进一步论述。

[41]周一星也对我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做了进一步论述。

[42]城市化的动力包括产业结构转换力,科技进步推动力,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制度作用力和制度与政策调控力。

[43]同时建设不规划司建设处对影响我过城市化的若干问题作了详细的调查和论述。

[44]4 GIS/RS在城市地理学中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GIS/RS主要是空间信息的应用,引资生态分析和城市建模等,主要是为城市化数字建设,城市信息化管理和城市传统的课题研究提供新技术的支持。

[45]具体实例有陈颖彪用GIS 对广州市商业空间分析模型研究[46]。

陈光彦,周一星应用RS技术建立了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为实现基于RS数据城市系统地理信息分析和区域城镇化进程的空间检测拓宽了思路。

[47]5应用性城市地理学研究不断增多应用型城市力学研究的最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

7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开始复兴,推动了中断多年的城市地理学的复兴和繁荣,宋家泰所著的《城市总体规》是中国地理科学第一步城市规划著作。

[48]许多学者相继出版了一些城市规划方面的专注。

[49-52].在这其中也包括前文所提到的,城市等级规划和城市规模规划等,在理就不重复了。

与城市化发展同步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一时期出现的也较多,例如在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等[53-55]。

尤其是中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比较多且大多是结合某个具体中小城镇案例,陈宝平,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是结合池州市为案例的。

[56]6城市地理学中的新领域与新方法不断展开新的领域主要涉及城市信息化,城市生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及技术的发展,城市信息化发展迅速。

汪明峰,宁越敏论述了网络信息空间的城市地理学研究,从不同层次展开网络城市地理学的构建。

并对网络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做了展望。

[57]朱树海,李少斌在《信息社会下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形成于发展》中介绍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发展及其在以后发展中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58]此外城市管制、体制与政策研究和服务地理研究也有较大的潜力。

[59-62]7乡村地理学研究和国外相比较为滞后与过外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相比,我多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

西方乡村地理学的很多理论已经研究成熟。

[63-64]我国的乡村地理学的发展较为缓慢,在中国期刊网中能搜集到的概论性,理论性文章大大少于城市地理学。

只是从某些角度来论述乡村地理学的发展。

[65]张小林,盛明认为我国当前的乡村地理学需要重新定向,应该加强社会、经济、地理综合研究[66]。

7结语从以上的概括性论述中可以发现,80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研究都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城市化问题是一个经久不变的话题;新技术新科学的出现使得城市学研究的方法更加科学化,交叉科学也相继诞生;随着全球经济化,政治体制的变革,城市地理学的有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得到发展;相关应用科学如,城市规划学,小城镇集约利用等应用学科也到发展。

相比国外城市地理学研究和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我国的乡村地理学研究较为滞后。

问章在写作过程中因资料不够全面,同时研究的角度不够全面等多方面原因使得文章讨论不够全面,若继续升入讨论,应该更进步挖掘更多的参考文献,从更多角度,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1]陈玉英.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动向[J].河南大学学报.2009,(3):39[2]许学强,姚华松.百年来城市地理学的回顾及展望[J].经济地理,2009,(9):29[3]杨永春,近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进展[J].兰州大学学报,2001.,(5):84-91[4]陈玉英.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动向[J].河南大学学报,2009,(3):39[5]许学强,轴素红.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3003:(4)23[6]张庭伟.1990年代以来中国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7):25[7]许学强,姚华松.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09,(9):29.[8]许学强.我国城镇体系的演变和预测[J].中山大学学报,1982,(3):40-49.[9]邢厚道,杨山.城市边缘区演化及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6,(20)34.[10]周敏.杭州市郊区化初步探讨[J].经济地理.1997,(2):17.[11]杨吾扬.区位论原理产业、城市和区域的区位经济分析(第一版)[M].兰州:日肃人民出版社.1989[12]武进.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3]杨吾扬,梁进社.地域分工J区位优势[J].地理学报.1987(3):201 -2009.[14]工兴.后工业化大城市内部经济空间和演化主导本质[J] .人文地理.1989(2).[15]周一星,史育龙.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概念[J].地理学报.1995(4):289-301.[16]梁彩仁.工业区的等级类型及其结构特征探讨.[J]地理学报.1989(1):57-66.[17]魏心镇,林亚真.国土规划的理论开拓[J].地理学报.1989,(3)262-271.[18]蔡愈平.地域结构的演变和对策[J].地理学报1987,(1),69-81.[19]武进.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0]许学强,周素红,林耿.广州市大型零售商店布局分析[J].城市规划.2002, (7):26[21]闰小培,许学强,杨轶辉..州市中心商业中心区土地利用特征成因及发展[J].城市问题,1993,(4)14—20[22]宁越敏.上海市区商业中心区位的探讨[J].地理学报.1984,(2):39.[23]张文中,李叶锦.北京商业布局的新特征和趋势[J].商业研究.2009,(8):169-171[24]严重敏,宁越敏.略论上海中心商务区的改造与发展[J].城市问题,1992,(4):28-32[25]许学强,周素红,林耿.广州市大型零售商店布局分析[J].城市规划.2002,26(7):23-29.[26]王德,张晋庆.上海市消费者出行特征与商业空间结构分析[J].规划研究.2010,(10),25.[27]姚卜谋,帅江平.城市.地与城市生长——以东南沿海城市扩展为例[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8]张庭伟.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7):25[29]周一星,杨齐.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1986,(2),46.[30]陈光彦,周一星.城市体系的多重Zipf维数及其地理空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2002,(6):38[31]王力.城市体系总体研究[J].经济地理.1999,(2):8[32]许学强.我国城镇规模体系的演变和预测[J].中山大学学报.1982,(3)[33]欧阳晓莹,柯小青.南京城市圈随即聚集的分形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28[34]杨吾扬.论城市体系[J].地理研究.1987,(3),1-8[35]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M].北京商:务图书馆,1992[36]周一星.关于我国城镇化的几个问题[J].经济地理学,984,(2):116-120.[37]许学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与城市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38]许学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39]周一星.人文地理学研究能为制定国家政策做贡献——以城市发展方针研究为例[J].人文地理,2001,(1),371-382.[40]周一星.淡化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J].城市规划,1988,(6)[41]许学强,叶嘉安.我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1986,(3),41.[42]周一星.论我国城镇化的地域差异[J].地理学报,1989[43]刘启明.城市化的空间过程动力机制及调控方略[J].人口与经济,1988,(3).[44]建设部规划司区域处.影响我国城市化的若干问题(一-----六)[J].城市规划通讯,1998,(9).[45]周素红,闫小培.基于GIS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革新探讨.[J].经济地理,2001,(6),21.[46]陈颖彪,千庆兰,周庆仪.基于GIS的广州商业空间分析模型研究[J].地域研究与发展,2008,(6),28.[47]陈光彦,周一星.基于RS数据的城市系统异速增长分析和城镇化水平预测模型:基本理论与方法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2001,(6),37[48]宋家泰等.城市总体规划[M].北京:商务图书馆,1985.[49]城镇合理规模组.研究城镇合理规模的理论和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50]郭彦红,陈浩光编译.城市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51]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M].广州:广州大学出版社,9994.[52]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3]范斌方,陈炎,杨光祥.土地发复开垦的新思考[J].理论研讨,41.[54]黄宏盛,钟海燕,赵敏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3):2.[55]王丽洁,张玉坤.我国小城镇集约利用与优化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学刊,2007,(2).[56]陈宝平.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3),26:74-78[57]汪明峰,宁越敏.网络信息空间的城市地理研究:综述与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7,(6),17[58]朱树海,李少斌.信息社会下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形成于发展[J].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报,2003,(4),2[59]许学强,叶嘉安,张蓉.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城镇体系的影响[J].地理研究,1995(3):1-13[60]宁越敏.新的劳动分工市级城市和我国城市的发展[J].地理学报,1995,(3):9-13[61]沈建法.城市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制[J].城市规划,2000,(11):8-11.[62]顾朝林.城市管制研究[J].城市规划,2000,(9):7-10.[63]H.D .Clout.. HBB.AHCCCP,cep,reorp,1989,Nov 4[64]Michael Pacioue. Rural. Geography[ M].USA: Harper&Raw,1984:1-8[65]姚士某,吴楚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论我国亦工亦农人口[J].地理学报,1982,(2),37.[66]张小林,盛明.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新定向[J].人文地理,2001,(1),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