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实验性胃溃疡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胃溃疡中药针灸实验研究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该病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吐酸”等范畴。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单味中药1.1 清热泻火类芦荟性味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有清肝热,通便的功效,用于便秘,小儿疳积,惊风;外治湿癣。
严亨秀等[1]选用冷束缚应激溃疡模型,观察芦荟对应激状态下大鼠胃黏膜损伤及胃液pH值的影响实验,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
结果显示,芦荟组的溃疡指数明显降低,溃疡抑制率达到43.1%,还可提高胃液的分泌量以及胃液pH值,表明芦荟可能通过影响胃液、胃酸的分泌对应激性胃溃疡具有预防保护作用。
提示芦荟可解除应激因素对胃肠道运动的影响,改善消化系统的分泌,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芦荟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可能加快溃疡面的愈合。
一枝黄花性味辛苦、凉,具有疏风清热、消肿解毒的功效,我国民间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咽喉肿痛、黄疸、百日咳、小儿惊风、跌打损伤、痈肿发背、鹅掌风等。
裘名宜[2]以消炎痛所致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为模型,在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实验结果表明,一枝黄花煎剂对消炎痛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推测一枝黄花对消炎痛所致溃疡的抑制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断了消炎痛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或者是直接促进了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保持了胃黏膜中前列腺素的水平,不致造成胃黏膜的损伤。
1.2 行气活血类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功效,多用于胃肠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呕逆少食或用于湿热痢疾而腹痛,里急后重。
韩坚等[4]用木香的超临界提取液(主要为云木香烯、木香内酯、木香醇等),以大鼠盐酸乙醇型急性胃溃疡、小鼠利血平型胃溃疡和大鼠醋酸损伤型慢性胃溃疡为模型,对木香提取液对胃溃疡的影响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木香超临界提取物对盐酸乙醇型急性胃溃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对小鼠利血平型胃溃疡和大鼠醋酸损伤型慢性胃溃疡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0.01);实验还表明,木香超临界提取液对胃酸度无明显的影响,提示其抗溃疡作用可能不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
砂仁性辛温,芳香,具有行气开胃,和胃温脾止泻的功效。
胡玉兰等[4]从砂仁中提取砂仁挥发油,以SPF级雄性SD大鼠为材料,对砂仁挥发油对大鼠乙酸性胃溃疡的影响及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结果显示,砂仁挥发油中、低剂量组提高溃疡愈合百分率;各治疗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模型组相比较,砂仁挥发油中、低剂量组可显著提高大鼠血清SOD值,同时也显著减少大鼠血清MDA含量;相比于模型组,砂仁挥发油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可见有不同程度的溃疡愈合,镜下溃疡灶表面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上皮覆盖,炎性细胞相比于模型组明显减少,溃疡底部有明显肉芽组织形成,胃黏膜血管轻度扩张、充血。
说明砂仁挥发油可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并间接发挥其抗溃疡作用。
黄芪具有托疮生肌、鼓舞气血生长的作用,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药物。
李廷荃等[5]通过观察黄芪对大鼠胃溃疡愈合过程中EGF、EGFR的表达以及对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发现黄芪能通过促进与愈合直接相关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受体的合成、表达,其愈合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为溃疡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溃疡的愈合质量。
1.3 其他除了上述常用的中药外,临床还有一些不常用的药物如云母对胃溃疡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姒健敏等[6]建立实验性醋酸致大鼠胃溃疡模型,成模后分组给药治疗14天,分别用同量的生理盐水、奥美拉唑溶液和云母悬混液灌胃。
发现奥美拉唑组大鼠胃黏膜大体观情况最好,溃疡最小,溃疡抑制率最高,推论在溃疡愈合问题上,制酸剂作用最强,云母作用次之。
经云母治疗后,大鼠再生黏膜厚度增加、囊状扩张腺体数目减少,肉芽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数量减少、微血管数量增加、胶原面积增加,黏膜中性黏液和氨基己糖分泌增多,血浆前列腺素E2(PGE2)、表皮生长因子(EGF)分泌增多,免疫组化染色中黏膜局部EGFR、bFGF阳性细胞表达增强。
说明云母能使溃疡再生黏膜厚度增加,囊状扩张腺体数量减少,腺体之间结缔组织面积减少,腺体面积相对增多,而肉芽组织内毛细血管丰富,胶原面积增加,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愈合。
2 复方类中药2.1 补益类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
临床观察到补阳还五汤具有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钱善军等[7]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丹参、白术、白芍等组成加味补阳还五汤,观察其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
结果表明,加味补阳还五汤对应激性溃疡、消炎痛诱发性溃疡和乙酸型溃疡的发生均有抑制作用,可减少溃疡的形成,在降低溃疡指数方面疗效优于西咪替丁,对胃液分泌、游离酸有一定的影响,但对总酸度的影响不明显。
提示加味补阳还五汤的作用部位可能与中枢和局部因素均有关,通过对紊乱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胃肠的运动、分泌等功能恢复正常,加强胃黏膜的屏障作用,也能直接抑制胃酸分泌,多管齐下发挥抗胃溃疡作用。
张仲一等[8]采用小鼠的水应激法、利血平性溃疡法和大鼠的幽门结扎法建立胃溃疡实验模型,观察它对于胃溃疡的作用。
观察到补阳还五汤0.6g/kg对小鼠应激型溃疡、利血平型溃疡和大鼠幽门结扎型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或P0.05),对胃蛋白酶活性及排出量则无明显改善(P0.05)。
所以认为该方剂的作用部位可能与中枢和局部因素均有关,通过对紊乱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胃肠运动、分泌等功能恢复正常,也能直接抑制胃酸分泌,双管齐下发挥抗胃溃疡的作用。
黄芪建中汤主要由灸黄芪、川桂枝、炒白芍,大枣、生姜、甘草、饴糖等中药组成,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解的功效,是治疗脾胃虚寒性胃脘痛的常用方剂。
陈垣皲[9]观察了60例胃溃疡患者治疗前后的溃疡愈合及症状改善情况和胃黏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改变,发现治疗组能明显提高脾胃虚寒证胃溃疡患者胃黏膜bFGF表达,认为黄芪建中汤可促进溃疡的愈合,改善症状,增强bFGF表达。
愈疡散由鲫鱼和山羊矢组成,有温中补虚、解毒生肌、和胃疗疮的功效,临床用于胃溃疡有一定的疗效。
姜国平等[10]采用大鼠冰醋酸胃溃疡模型,对愈疡散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理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发现愈疡散能促进溃疡的愈合,增加胃黏膜的预防能力,提高再生黏膜功能成熟度,可能与其诱导、促进血清一氧化氮(NO)的合成,反馈性地抑制血浆内皮素1(ET1)的释放,维持NO 和ET1的动态平衡有关。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散寒之功,临床中多有报道用吴茱萸汤治疗消化性溃疡。
李冀等[11]采用醋酸涂抹法复制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术后连续给药1l天,测定血浆中6酮前列腺素(6keto PGF1α)水平(放免法),测量溃疡面积并以此作为溃疡指数。
实验结果显示,吴茱萸汤可显著降低醋酸涂抹大鼠溃疡指数(P0.01),并能显著提高血浆中6keto PGF1α含量(P0.01)。
认为吴茱萸汤对醋酸涂抹法所致的胃溃疡有明显的促进愈合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6keto PGF1α的合成、释放,以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促进胃黏膜修复来实现的。
2.2 和解类四逆散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之功,方中柴胡为君药,长于枢转气机、疏解郁结;枳实为辅,功能破气导滞降浊;白芍养血柔肝,与柴胡合而疏肝理脾;甘草缓中调胃以解郁热,合芍药而有缓急舒挛、止痛和中、升清降浊之效,本方适用于肝胃病症[12]。
李冀等[13]采用醋酸涂抹法及幽门结扎法复制大鼠消化性溃疡模型,观察四逆散对胃溃疡的作用,发现四逆散组升高6keto PGF1α方面优于西咪替丁组(P0.01)。
而且,四逆散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同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四逆散组可以明显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西咪替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6keto PGF1α含量、胃组织SOD水平和降低胃液总酸度、抑制胃组织MDA水平有关。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和大枣组成,本方中半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黄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功效,临床多用于肝气犯胃型胃溃疡。
张忠等[14]研究半夏泻心汤全方及其拆方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胃黏膜出血现象消失或减轻,黏膜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甘补组、辛苦组、全方组恢复结构最好。
在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脑内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表达的影响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辛开药组的CHAT表达明显增强(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CHAT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CHAT表达的影响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辛开药组、辛苦药组胃阳性反应产物明显增多(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辛开组外其余各组CHAT的表达都降低(P0.05,P0.01)。
认为半夏泻心汤全方及各拆方组,可调节脑及胃内自主神经分泌的紊乱,改善胃溃疡症状,其中甘补药组降低乙酰胆碱的合成作用最强,其原因可能为甘补药扶正、缓急止痛、和胃健脾以增强机体抗邪能力,故甘补药组的效果较苦降药和辛开药效果好,苦降药组比辛开药组效果要好,各组药配伍后,疗效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辛甘配伍比辛苦配伍作用要好,体现了辛味药推动血液运行、温散瘀血的功效,故与甘补药合用后出现增效作用。
并且,半夏泻心汤全方组及各拆方组除作用与胃黏膜本身引起胃黏膜本身分泌改变之外,还影响到脑的分泌功能,这与胃局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及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密切相关。
疏肝和胃丸由柴胡、姜半夏、佛手、柿蒂、木香等8味药物组成,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
张国民等[16]选用大鼠幽门结扎胃溃疡,观察各组胃黏膜的G细胞的变化。
从实验结果来看,模型组G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过多而导致溃疡发生;而疏肝和胃丸能促使G 细胞萎缩,从而减少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达到治疗和预防溃疡病的作用。
2.3 理气类平溃散由白术、甘草、海螵蛸、厚朴、黄柏、绞股蓝和沙棘组成,有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理气之功效,治疗消化性溃疡治愈率高,抗溃疡复发作用显著。
林长征等[16]采用组织胺和消炎痛法建立大鼠的实验模型,发现平溃散对组胺引起的急性溃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消炎痛引起的胃黏膜分泌的减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由此可知,平溃散的抗溃疡作用和其中和胃酸作用以及保护胃黏膜屏障功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