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11070
▪ 四、临床表现:1.多见于30-40岁左右非哺 乳期妇女,常以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为首 次就诊症状。
▪ 2.乳房肿块:位于乳晕深部,急性期较大, 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缩小成硬结。
▪ 3.乳头溢液:淡黄色浆液性,血性少见。
▪ 4.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软,压痛明显。
▪ 5.乳头回缩,乳晕区皮肤橘皮样改变,炎 症反应所致。
▪ 6.口服药物:地塞米松,1.5mg tid,一周后 0.75mg tid,3天后0.75mg qd,2天后停药。
甲硝唑,0.4g bid,一周后停药。
谢谢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 七、鉴别诊断:与乳腺癌、急性乳腺炎、 乳腺结核、乳管内乳头状瘤鉴别。
▪ 八、治疗:
▪▪ 手术方式:a.乳管切除术,适用于单纯乳头溢液 或乳晕下大乳管扩张者。b.乳腺区段切除术,适 于较大肿块及切除术后复发者,切除肿块及周围 至少0.5cm正常组织。C.病灶切除联合乳头整形 术,适于乳晕旁小脓肿、瘘管合并乳头内陷、内 翻者。乳晕弧形切口切除主导管病灶,乳头外翻
▪ 六、诊断:1.临床表现:如上述。
▪ 2.辅助检查:A.钼靶:乳晕后区腺体结构 紊乱,夹有条索样及囊样透亮影,晕区皮 肤增厚,深部一模糊肿块,密度不均匀。
▪ 有时可见周围假“毛刺征”,及粗颗粒圆 形钙化。
▪ B.彩超: 1.低回声实质型 2.囊性包块型
▪ 彩超特点为肿块位于乳晕后或者乳晕周围,肿块 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无包膜,无恶性特征,导 管呈囊状或串珠样扩张。
▪ 4.厌氧菌在乳管内滋生引起的化脓性炎症。
▪ 总之:乳腺导管阻塞和激素的异常刺激是该病发 生的病理基础,而早已存留于导管内的细菌滋生 是继发感染和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
▪ 三、病理:早期表现为导管上皮不规则增 生,导管扩张,管腔扩大,管腔内有大量 含脂质的分泌物聚集,导管周围组织纤维 化,并有淋巴细胞浸润;后期可见导管壁 增厚、纤维化,导管周围出现小灶性脂肪 坏死,周围可见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尤以浆细胞显著, 所以称浆细胞性乳腺炎。
▪ 2.哺乳障碍、乳房外伤、炎症、内分泌失 调及乳房退行性变是引起乳腺导管引流不 畅、阻塞、分泌物瘀滞等症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导致管腔内中性脂肪刺激管壁,纤 维组织增生,进而破坏管壁进入间质引起 剧烈的无菌性反应。
▪ 3.异常刺激可使导管上皮产生异常分泌、导管明 显扩张,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单纯的阻塞不 会引起导管扩张,但导管排泄不畅可使本病由溢 液期发展到肿块期。
3.急性感染形成脓肿者,先局麻下切开引流, 刮除病变的导管,术后全身抗生素治疗一 周。
4.瘘管型则手术切除瘘管及周围部分正常组 织,一期塑性缝合。
▪ 5.局部封闭(适于肿块型):2%利多卡因2ml, 阿米卡星0.2g,曲安奈德40mg,配成混合液510ml,于肿块周围正常皮肤1cm处进针,先行 肿块周围多点注射,治疗一次无明显变化者,一 周后重复治疗,4次以上无效停用。
▪ 6.后期可出现肿块软化而形成脓肿,久治 不愈者可出现通向乳管开口的瘘管。
▪ 五、分期:1.急性期:约2周,乳房肿块伴 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等急性乳腺炎的 表现,但全身反应轻,无明显发热。
▪ 2亚急性期:约3周,炎样症状消失,出现 肿块,并与皮肤粘连。
▪ 3慢性期:乳房肿块可缩小成硬结,乳头 回缩,乳晕区皮肤及乳头可见瘘管。
▪ C.螺旋CT:早期乳晕区皮肤增厚,主乳管区软 组织影增宽;后期病变周围有类圆形结节,且结 节间有桥样连接(PCM特有征象)
▪ D.纤维乳管镜:导管扩张,管腔内有炎性渗液及 絮状沉淀物。
▪ E.病理学诊断: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坏死 物和较多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残核。
▪ F.术中快速冰冻是诊断此病,鉴别乳腺癌 的可靠依据。
整形。d.乳房单纯切除术,适于久治不愈的 多发性瘘管或伴有乳房严重变形者。e.乳 房皮下切除+假体植入术,适于乳晕区小 肿块或非乳晕区大肿块术后致乳房变形者, 患者要求保留乳头、乳晕并乳房重建者。
2.急性炎症性肿块,往往合并细菌感染,可 行抗炎治疗、局部理疗,待肿块缩小或皮
肤肿胀消退后行手术治疗。若抗炎无效,考 虑为非细菌性炎症,则行中西医结合的办 法,内服外敷。
浆细胞性乳腺炎11070
▪ 一、定义: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又称 乳腺导管扩张症(MDE),是一种好发于 非哺乳期,以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病 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症。(粉刺 性乳腺炎,闭塞性乳腺炎,管周性乳腺炎)
▪ 二、病因:1.大多数患者发病并无明显诱 因,故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