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并序
文天祥
一、作家作品
作者文天祥用五言诗的形式历数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不朽事迹,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显示了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
1283年1月9日,在拒绝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在刑场向南拜祭,从容就义。
本文题目为“正气歌”,在诗里,作者将似乎很抽象的“正气”具体化,说它“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而这天地正气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就表现为志士仁人的凛然气节。
诗的前半篇,可以说是民族气节的赞歌。
接下去,由礼赞前代英烈而转入自叙,叙述他从容赴难,临危不惧,斗争到底,视死如归。
诗的后半篇,可以说是他坚持民族气节的战歌。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
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
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
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
有《文山先生全集》。
《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纪年录》、
《拾遗》各一卷,《附录》二卷。
其中,诗六百零八首,词六首,集杜诗五绝二百首,集杜诗胡笳曲十八首,共八百三十二首。
文天祥的散文也值得重视。
他的散文可以说无体不备,但最有文学价值的则是以下三类:
第一类包括《御试策》和已未、癸亥年两次上皇帝书。
这些鸿篇巨制,陈述政见,指斥时弊,说理详明,措辞激烈,有如长江大河,浩瀚无涯,具有秦汉政论文的特色,
第二类是为自己的诗集所写的序文,如《指南录自序》、《指南录后序》和《集杜诗自序》等等,而以《指南录后序》(我们中学已经学过)最著名。
这篇《后序》,追叙其抗辞犯敌、被押北行、逃回福州、九死一生的历险经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而作者守义不屈的精神风貌,凛然如见,是南宋散文中的光辉篇章之一。
第三类为记游散文。
这类文章共有十数篇之多,如《文山观大水记》、《赣州兴国县安湖书院记》等,都很有特色。
文天祥的词,《全宋词》辑有《齐天乐》二首、《酹江月》三首、《满江红》二首和《沁园春》一首。
《酹江月》中的“水天空阔”一首,一说为邓剡词,待考。
词虽不多,却像他的诗那样寄壮志,抒豪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激情。
如《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江流如上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激昂慷慨,苍凉悲壮,为宋词奏出了最雄壮的尾声。
二、分析课文
《正气歌》是文天祥诗歌的代表作,是至元十八年(1281年)夏作于燕京狱中的。
这时候,他被囚于“污下而幽暗”的“土室”已有两年。
历尽了各种折磨及利诱,但他始终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并坚定地选择了杀身殉国的道路。
为了表达自己对故国的忠诚、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这首浩气长存的诗篇。
分析。
①序。
序紧紧围绕着一个抽象的主题——气。
气有两类,一是各式各样的侵害人体的污秽恶浊之气,一是象征着人的崇高精神的浩然正气。
但大部分文字,却是用来描绘前一种气。
文章开头,先勾勒出牢狱的总体情状:狭小、低凹、幽暗,已经给人以难以忍受的压迫感,使人觉得生命在这里难以维持。
接着,一一写出牢狱中交杂纷呈的七种污秽恶浊之气。
这七种气,既是具体实在的东西,又具有象征性,代表着人世间的丑恶力量。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更加强了七种污浊之气汹汹逼人的气势,似乎要压垮一切、销蚀一切。
人们当然有理由发出疑问: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还能活下去吗?
紧接着,文章发生了转折:“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
”“无恙”二字,在内涵上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差,在音节上短促而有力。
此时文势陡然一顿,好像汹涌而来的七种气一下子撞到了铁墙上。
下面顺势引出主题:浩然正气。
这气是天地间的正气,足以战胜一切邪恶。
这样,文章进入高潮,好像从地狱的深渊里突然冲起一道直上天际的光芒。
再回头看,前文尽量铺写种种邪气,都是为了反衬这一股正气。
七种邪气越是写得充分,浩然正气以一敌七的力量越是显得强大无比。
②正文。
A.“天地有正气”一段为《正气歌》的第一段,这几句诗描绘了作者所认为的“正气”在天、地、人之间的表现,点出“于人曰浩然”。
表达出文天祥的宇宙观的基本内容,也是通篇以“浩然正气”以自勉的宇宙观的依据。
文天祥把气当作世界的本原、万化的根基。
这种气是自然而成、不假外求的。
B. 文天祥认为,气不仅产生万物,也产生了人,人既是气的产物,又具有人特有的“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就是人的一种精神禀赋,人之不同于物,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他有这种“浩然之气”。
正因为人有了“浩然之气”,他可以有无穷的精神力量。
于是他在第二段列举了12个人,从齐国的史官,到董狐,到苏武,到诸葛亮等等。
他们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浩然之气。
作者列举这些人的目的是为了从先贤们身上吸取力量。
接下来,作者又写道:“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可见,文天祥所说的浩然之气带有精神属性,特别是带有道德属性,它是从物质的气派生出来的,而不是像孟子说的是由人心所派生的,或者像朱熹说的是由理所派生的。
“浩然之气”虽是人的精神禀赋,但它也需要“养”,即加强道德修养,因此,人虽有“浩然之气”,但在不同的人身上,这种“浩然之气”的表现却有所不同。
只有“养吾浩然之气”,才能“气贯长虹”,与天地同在,战胜一切邪恶而虽死犹生。
这就是《正气歌》的哲学落脚点,也是对文天祥的崇高的爱国情操和忠贞的民族气节的一种哲学诠释。
C.第三段文天祥感慨自己的遭遇,处置生死,追迹先哲,慷慨节义,表现出一位烈士精神升华时的伟大境界。
文天祥被俘后,虽历经苦难,犹能坚守节操,宁死不屈,并以此诗以明己志。
三、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