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工具】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欧洲是举世瞩目的经济、文化、贸易中学,那里应该是非常热闹的。作者却发现“欧洲到处静悄悄”。这种“静”反映了什么?让我读课文去看看和我们思维不一样的欧洲。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鬈学习提示”内容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请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组一组,观察学生组词或组短语的能力。如:喧(闹、哗)、致(意、歉)、(高、典)雅、品(尝、味)、颁(发、布)、自(学、助)、实(行、施)。理解词意并会用“端详、大气、典雅、品味、憋、颁布、喧哗”组成短语。
5、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平时:仅用于时间,区别于特定的时间。“平常”使用范围广,可用于各种食物。
自觉:侧重自己有所认识和觉悟。“主动”侧重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跟“被动”相对。
安谧:侧重安稳、正常和安静的状态,多用于具体环境,为书面语。“安静”侧重周围。
安稳,没有吵闹,多用于形容环境、心情或人的状态。“安宁”侧重秩序正常、心情安定,适用于社会秩序和人的心情。
二、串讲课文
1、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1至第3自然段。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
⑴巴黎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⑵巴黎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
⑶巴黎和英国、德国在哪些方面表现出静悄悄的?
2、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4——6自然段。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
1)在法兰克福作者入住的酒店,开饭时间过了,为什么里面好像冷冷清清的?
1、检查学生随堂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的情况。
2、安排学生进一步读熟并读懂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想想有哪些神秘的、反常的迹象。
板书设计
欧洲到处静悄悄
第一段(第1-3自然段) 介绍了大气宁静的巴黎。
第二段(第4自然段)介绍了安静的法兰克富餐厅。
第三段(第5-6自然段)介绍守规矩而又有人情味的欧洲人。
四、听一遍录音、理清课文结构。说说《窗外的声音》讲述了窗外的声音的哪些事情?
作者描写了窗外的多种声音,刹车、按喇叭、放音乐等多种声音,以及对于噪音的态度及控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期望。
四、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对无轨电车进站时的刹车声,我的感觉如何?后来有什么变化?
2、我愿意听到什么声音?为什么?
情感与价值观:4、了解欧洲的文明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课时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并理解课文大意。
课时难点:了解欧洲的文明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提前测评:提问学生用重点词语口头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欧洲到处静悄悄》。欧洲真的到处都静悄悄吗?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请打开课文。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四、要求学生在组内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巴黎大气?
2、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说明欧洲人的文明?
3、在欧洲的许多国家人们为什么不大声说话?
4、欧洲人对挛通规则持什么态度?
5、欧洲人的修养和浓厚人情味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3、文中提高了几种噪音?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4、街上播放的流行音乐和卡拉OK伴唱,我为什么认为它们都是噪音?
5、如何理解声音的“人情味”?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五、评价与反思
1、检查学生完成“练习一、二”的情况。
注意:课文二是泛读课文,以积累词汇量和培养阅读兴趣为目的。教师对学
生遇到的生字、生词和疑难句式不作讲解,要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查字、词典及在阅读中通过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段(第7自然段)作者的感受: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提高公民综合素质。
授课时间累计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学会新的句型。
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随堂练习:1、复习全课的叶兆言
无轨电车进站刹车声尖厉噪音
街面上声音人情味愿意听
背景音乐简单而熟悉
汽车喇叭声刺耳要注意
流行音乐侵略性、离谱自觉控制
理想真心希望少点噪音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总计课时:
第五课时五课时(本课学习内容的强化、巩固)
教学目标
2)欧洲人吃饭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3)在欧洲,人们开车是怎样通过红绿灯路口呢?
4)路人相逢是怎样的情形?
3、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
思考:我们与欧洲相比差距在哪里?
三、归纳文章的结构
巴黎这个繁华的都市永远是宁静的,在德国和英国的许多城市,人麽说话都很轻,在整个欧洲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相比之下,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大气:大方。如:这孩子做事情挺大气的。
(3)典雅:优美不粗俗。如:这座典雅的建筑是我市的一个亮点。
(4)品味:仔细体会。如:这首诗值得细细品味。
(5)憋:①抑制或堵住不让出来;②(呼吸)不通畅;(心情)不舒畅。如:他正憋着一肚子话没处说。
(6)颁布;公布(法律、条例等)。如:政府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知识与能力:1、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过程与方法:2、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情感与价值观:3、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用掌握的词语和句型谈谈自己的认识。
6、课文中出现的句式解析。
(1)“不论……不论”
“不论….不论..”表示条件关系,前一句分别提出条件,后一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如:不论下多大的雨,不论刮多大的风我们都坚持下去。
(2)“……何止……”
“…何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如:他买的衣服何止是这一件。
(3)“即使……甚至”
转载]第九课欧洲到处静悄悄
第一课时欧洲到处静悄悄
课时内容:检查课文一《欧洲到处静悄悄》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嘹、喧、哗、患、歉、偌、憋、愧”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嘹望、喧哗、人满为患、置身、步入、致歉、偌大、满满当当、端详、蜂拥而至、脱口而出、大气、典雅、一走了之、品味、憋、颁布”。掌握“不愧、自助、生怕、实施”等词语的用法,理解并能够模仿课文中“不论……不论、…何止……”、“即使…也,甚至”等句式造句。
教学重点: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3、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手法,并能进行模仿写作。
教法:诵读、讨论,配以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2学习的导入。
同学们,噪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控制噪音?本文作者对噪音发表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请看课文《窗外的声音》。
课文二窗外的声音
授课时间:总计课时:
第四课时学习课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学习,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语障碍,积累和扩展词汇量。能较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所表达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2、阅读课文,归纳文中出现的疑难词语或句式,初步掌握比喻句的意义和用法。
情感与价值观:3、归纳文中出现的疑难词语或句式,初步掌握比喻句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 叙述作者在欧洲各地的感受。
1)在英国和德国的许多城市,人们说话都很轻。
2)介绍了安静的法兰克富餐厅。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介绍守规矩而又有人情味的欧洲人。
1)欧洲人在一些公共场合的情况。
2)欧洲人过马路的情形。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作者的感受: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提高公民综合素质。
2、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提示纠正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词语。
3、词语解释方面:“置身、精品、步入、响动、致歉、诺大”等,引导学生注意和发现这几个词的构词特点。
注意:教师在检查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不宜讲解得过多。
4.重点字、词语例释。
(1)端详:仔细地看。如:他静静地端详着照片,仿佛又回到了儿时。
“即使…..甚至..”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甚至表示进一步的假设,其后的结果与假设不一致。
如:即使明天天气不好,甚至下大雨,我也要坚持上课
注意:抽选学生造句,重点考察学生是否会用。
三、作业
1.熟读词语,加深理解。
2.抄写词语。
3.认真预习课文。
板书设计
第九课欧洲到处静悄悄
嘹望、喧哗、人满为患、置身、步入、致歉、偌大、
满满当当、端详、蜂拥而至、脱口而出、大气、典雅、
一走了之、品味、憋、颁布
授课时间累计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学会新的句型。
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读,边读边画出生字和词语,较难理解的句式。
1、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每一段中的关键词句,初步掌握归纳概括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以组间竞争的方式相互提出和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具有挑战性,看哪个小组回答问题准确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表现出较广的知识面。
三、重点字、词语例释。
(1)尖厉:形容词,形容声音高而刺耳。如:寒风尖厉地呼啸着。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先听一听,看看能听懂多少。
2、请学生在小组内采取分段阅读(小声读或默读)、分别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要边读边把自已认为重要的内容画出或摘抄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