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如何做到长文短教

语文教学如何做到长文短教

语文教学如何做到长文短教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经常困绕着我:课文长,课时少,怎么处理?经处理?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学习和实践,我觉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善于突出一个重点,以此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本文就长文短教谈谈自己使用过年基本方法,供大家讨论。

一、以点带面法
有些课文,我们如能准确地把握知识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就可以起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而这种“点”往往集中在个别词语上。

如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白杨》一文, 只需抓住“高大挺秀”和两个“沉思”便可使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思路豁然贯通,与此同时也把读书的“金钥匙”交给了学生,①读课文,把形容白杨树的一个词语找出来。

(高大挺秀)②“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要想理解这个词语,就得往下读,请同学读第三小节。

练习:“你看那树多高?”说明白杨树();“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说明白杨树();“你看它多直!”说明白杨树()。

③为什么不说“高大挺拔”,却说“高大挺秀”呢?请同学读第一段。

④作者赞美白杨树仅仅因为它“外秀”吗?请同学读第14小节。

爸爸这样说只是在赞美白杨吗?围绕“高大挺秀”这个词进行辐射式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方法,而且深刻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借白杨的品质,来表白爸爸的心。

最后抓住文中的两个“沉思”引导学生探讨两次“沉思”的内容有何不同, 从而使学生知道,通过写爸爸的两次沉思,意在说明:老一代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为建设边疆作出贡献;而新一代也像小白杨树那样,“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二、以句穿文法
许多课文中都有点晴之笔。

这种句子容量大,常能起到提
纲挈领,统领一段或一篇主要内容的作用。

它与全文各个部分都有内在联系,教师如果能将这个重点句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直达教学目标。

如《小音乐家杨科》一文中第七小节“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小扬科酷爱音乐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在全文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扣住这句话设计问题进行读议。

①问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扬科酷爱
音乐?②扬科为了看一看,摸一摸小提琴付出了什么代价?③为什么这么富有音乐天才的孩子竟惨死在鞭下。

这一问就把文中重点内容串联在一起,具有较强的整体效应。

议:小扬科酷爱音乐,但处处受到有钱人的阻拦,当他禁不住小提琴的诱惑, 在仅触动一根琴弦的情况下,付出了自己年仅九岁的生命。

再读文章结尾一句,深化知识:白桦树也为他鸣不平,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进而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

这样一来,教学头绪单一,教路、学路清晰,重点突出,给学生的印象也深刻。

三、以段学篇法
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中展示科学的教学思路,在知识技能的讲解传授中尽量渗透特定学法和习惯,并突出教学步骤, 显示学习过程,就能使长课文平淡的教学充满了情趣,效果会大不一样。

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再见了,亲人》前三段手法相似,都运用了感叹、举例、反问,教学重点可放在“告别大娘”这一段上。

依次出现这些要求:①读全段画出重点句。

②重点句表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③表情朗读重点句④把重点句前后的内容概括成一句话。

⑤按“略──详──略”的要求复述这一段。

在对这一段精读的基础上归纳学法,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告别小金花”、“告别大嫂”。

如此举一反三,既减少了重复劳动,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举了条件,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直奔中心法
有些长课文中心外露,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概括出文章中心,然后分析课文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生预习后后找出中心句: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然后围绕这一句返顾全文:①课文首尾有何关系?②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高贵品质的?③通过具体分析后,出示练习:鲁迅先生为自己的()想得少,为别人的()想得多?这样便产生了由揭示中心──分析内容──深化主题的教学思路,减缓了理解坡度,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五、引辩诱思法
由于认识理解能力的差异,小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常出现差异,甚至各执一方,莫衷一是。

对此可抓住时机,提挈矛盾,引导争辩在争辩中深入体会文章内含,同时认识也可得到统一。

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倔强的
小红军》,在理解最后一句时,往往会出现陈赓“对得起小红军”与“对不起小红军”的矛盾答案对此可这样引导:①陈赓到底对得起对不起呢?请依据课文内容,联系当时当地情况加以说明。

②从中表现了陈赓与小红军的哪些优秀品质?经过争论学生必然明白:陈赓是对得起小红军的,因为他在极度饥饿疲劳的情况下要小红军上马,要给小红军炒面,这说明了他对小红军的关心爱护,只是由于不明白真相而“受骗”。

同时也表现了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崇高品质。

六、线索串连法
有些长课文包含着几条线索,教学时进行有机串连,可简化头绪,强化整体功能。

如《凡卡》一文有三条线索交叉在一起:一是作者的叙述;二信的内容;三写信时的回忆。

教学时我采用了线索串连法,层层推入,不断深化。

①先理解信的内容,深刻体会凡卡孤独、悲惨的境遇。

②然后将作者的叙述连结起来,以“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凡卡痛苦的生活,悲惨的命运。

③最后与回忆的内容串连起来,讨论:凡卡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忆乡村生活的?乡村生活真那么幸福吗?为什么?通过线索串连,化繁为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方法的选择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我们在选择具体的教法时,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灵活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