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PPT课件
(二)边塞战争
发展背景
先秦时期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到了唐代,因 盛唐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氛围,于是新的诗歌流 派——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发展了起来,其代表人物是高 适、岑参、王昌龄等。
内容特点
边塞战争诗是以描述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等问 题为主的诗歌。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 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元】魏初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②夜煮茶? 【注释】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②团圞,团聚。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 “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 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④边塞的奇异风光与征战惨烈,展现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等。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 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从“金河复玉门”反映了对战 事频仍的怨恨;“岁岁”“朝朝”从时间上流露出怨情;“三 春白雪”则怨边塞奇寒无比;“万里黄河绕黑山”,是怨环境 艰苦、景色单调。
情感主旨
①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
②连年征战归家无望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人的乡 愁和妻子的离恨。 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③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 曹松《己亥岁二首》: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②思亲念友,期盼团聚,表达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 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 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 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 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平蔡州①三首(其二)
【唐】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②载,重见天宝③承平时。 【注释】①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②元和 十二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 据抗命的准西藩帅吴元济。③天宝:唐玄宗年号,被称为天平盛世。
分析重点
①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鉴赏诗歌; ②明确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了哪一类型的情感; ③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表现战争特征的事件及战争中人 们的心理。
地域:蕃州、酒泉、玉门、青海、楼兰、长城…… 器物:胡琴、琵琶、羌笛、玉帛、弓剑、金甲…… 称谓:飞将、骄虏、都护、匈奴、乌孙、单于…… 风光:雪山、朔云、黄沙、塞鸿、边草、明月……
②豪迈型: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不少诗作有开阔的 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 一洗悲伤之态,尽显建康高雅的格调。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
常见意象
时间:秋天、黄昏、月夜、日暮、夕阳、清晨…… 地点:长亭、南浦、渡口、古道、阳关、津渡…… 景物:柳絮、杨柳、杨花、孤帆、寒蝉、征蓬……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唐】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 “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 示例一:“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 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 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示例二:“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 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 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情感主旨
①叙写羁旅愁思,抒发内心孤独、凄凉之情,渴望归家返乡之情。 王湾《次北固山下》: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 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此曲描写了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 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 之情。
写作手法
①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 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②想象:从对方设想,生发出自己的感情。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②怀古伤今: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 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 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 的强烈关注。 张养浩《山坡羊》: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以怀古为先,表达了 对于时局政治的不满,对于百姓受苦的痛心,对于自己身为官员却 无能为力的哀叹,是难得的以古讽今的佳作。如《山坡羊·潼关怀 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③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①伤感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 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 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 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 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
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
牧童词
【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D.“忆旧事”暗含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揭示了百姓 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
E.诗歌语言平白流畅而又言近旨远,用笔虽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 融入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2.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 要分析。
①对李愬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军队破城后号令严明的赞美。“官军 入城人不知”既点明李愬军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血刃, 平定了蔡州,也点明平定蔡州后军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满 蕴赞美之情。 ②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慰和对国家中兴的殷切希望。“忽 惊”“重见”等词的运用以及“十二载”的具体释义,体现了百 姓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喜以及对国家重新走向繁荣的期望。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 种什么样的心情。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 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 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 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内容特点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 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 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情感主旨
①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 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 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通过对英雄的赞美,表达作者渴望 如英雄人物那样为国效力,但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感慨。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一生两遭贬谪,郁郁不得志。他 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心中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赠友送别
内容特点
诗歌题目或诗句中多含“送”“别”“寄”等字眼,如《送 灵澈上人》、《送友人》等。
情感主旨
①分别时依依不舍和别后的孤寂惆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 空留马行处。 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②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 安慰、劝勉和祝愿。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玉壶。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示例1】一样。《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 管,自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 由自在,骑牛闲游。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 活的向往。 【示例2】不一样。《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不怕猛虎” 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 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牧童》中“自由骑”“唱歌 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 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