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专项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19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专项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选择③。理由: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
功。
或选择④。理由: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
评分标准:扣住句意,意思对即可。
10. 示例:人之为学不但要自身刻苦努力,而且还要与朋友交流切磋。
评分标准:3 分。答题时【甲】文扣住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奋刻苦或尊师之道;【乙】文扣住从为 学不进则退、认真钻研思考或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等答题点作答,每文扣住一点即可。
【乙】 援①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②轻侠客。援前在交趾③,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④闻人过失,如 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 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⑤,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⑥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
石景山区
(三)阅读《诫子书》,完成 9–11 题。(共 7 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与友人书 顾炎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
2
2019 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专项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
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 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 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 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① 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节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链接材料二】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 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②后悔。
”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7.下面语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余幼时即嗜学.
独学.无友
学.而不思则罔
鹦鹉学.舌
B.无车马之.资
走送之.
公将鼓之.
甘之.如饴
C.未尝稍降辞色.
启示。(3 分)
答:
7. 答案:C 评分标准:2 分。选错不得分。
8. 答案:A 评分标准:2 分。选错不得分。
9.(1)答案: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3
2019 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专项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评分标准:2 分。半句 1 分。(选错句子但翻译正确给 1 分)
(节选自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答:
(三)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0.D 11.丙 12.宋濂冬天抄书时,即使手指被动得无法屈伸,也不敢怠慢,同时,跑到很远的地方,只为了能 够和名师学习;祖莹不顾父母劝阻,在父母睡觉之后仍燃火苦读;范仲淹少时家贫,夜里读书时为了保持 清醒,用水洗脸,食物供给不上时,喝粥也依然不放弃读书。这些分别表现了他们的勤学苦读。 延庆区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 7-10 题。(共 11 分) 【甲】
翻译:有人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 就又向他请教。
理解:这一句写出宋濂求师之难。他所求的老师面对门人弟子并不和颜悦色,有时甚至会训斥 学生,但为了能够继续请教,宋濂会表现得更加恭敬谨慎。
【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理解:宋濂毫不羡慕同学物质生活的优越,而只看中在学习中获得的快乐。这一句强调只要精 神追求得到满足,物质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
12. 古人求学,尤重勤学苦读。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说说勤学苦读在宋濂、祖莹、 范仲淹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3 分)
1
2019 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专项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B.非9 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专项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理解:此句明确了“静”与“志”“才”的关系。强调不坚定自己的志向、明确自己的抱负,就
无法做到淡泊宁静。 C.险躁则不能治性
【链接材料一】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以文学著称,官至车骑大将军。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北朝人。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 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 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 所及,终当远至。”
2019 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专项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北京市各区 2019 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西城区
(三)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 10-12 题。(共 7 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 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 【链接材料二】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 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巧言令色.
谈虎色.变
D.以.中有足乐者
静以.修身
可以.一战
持之以.恒
8.下面《论语》语录中,填入【乙】文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C.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 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 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 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 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10. 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狐假.虎威
先达德隆望.尊/望.洋兴叹
B.计.日以还/锦囊妙计.
益.慕圣贤之道/开卷有益.
C.尝.趋百里外/卧薪尝.胆
援疑质.理/蕙质.兰心
D.未尝稍降辞色./声色.俱厉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甲执兵
11.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节选自陆游《放翁家训》)
注:①[害]妨害;妨碍。②[贻]遗留。 9.A(2 分) 10.C(2 分) 11.①增长才干 ②修养品德 ③提升志趣
(3 分。每个要点 1 分。) 密云区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2-14 题。(7 分)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甲】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翻译: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理解:宋濂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来读,却又非常喜欢读书,人们因为同情他,大多愿意把书借 给他读,宋濂就此读到了各种各样的书。这一句主要表达了宋濂对借书给他之人的感激 之情。
【乙】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