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气候与水文部分)教学大纲课内学时数:72适用的专业范围及层次:全日制专科地理教育专业学分:4考核方式:考试编制人:李勇说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气候与水文学部分是地理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今后学习区域地理学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气候学部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了解气象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大气温、湿、压、风等主要要素的意义、表示方法。
初步掌握上述主要气象要素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影响主要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变化的原因,为进一步学习气象学和气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步了解大型天气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三)初步掌握现代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类原则,气候的地理分布特征,气候变迁及原因,使学生对气候的形成、变化及分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适应中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水文学部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过程。
(二)了解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和海洋等水体的概况、性质、运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利用情况。
(三)了解水资源的特性、评价、利用和管理。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课内教学72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供参考。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建议原则上教师应该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大纲所确定的基本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但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的分配等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四、理论教学部分气象学与气候学部分第一章:引论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②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③了解描述大气性状的物理量。
教学内容:1.1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1.2 气候系统概述1.3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熟悉辐射的概念、基本定律;掌握太阳辐射的相关特征、在大气中的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掌握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表示、特点、大气逆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③掌握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包括气温的非绝热变化、气温的绝热变化、气温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大气的静力稳定度及其判别方法;④熟悉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⑤熟悉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包括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以逆温为主)。
教学内容:2.1 太阳辐射2.2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2.3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2.4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2.5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熟悉水相变化的原理;②掌握饱和水气压与温度、蒸发面性质、蒸发面形状的关系;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湿度随时间的变化、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③掌握地表面、近地层和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
重点是三大类云的形成和特点;④掌握云滴的凝结增长和冲并增长理论。
了解各类云的降水和人空降水原理。
教学内容:3.1 蒸发和凝结3.2 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3.3 降水第四章:大气的运动教学目的和要求:①要求学生熟悉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②掌握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场的基本形式、气压系统的空间结构;③掌握作用于空气的四种力的定义、方向和大小;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的形成、方向、大小;摩擦层中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④熟悉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的形成;平均经圈环流、纬圈环流、水平环流的特征;环流的变化。
4.1 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4.2 气压场4.3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4.4 大气环流第五章:天气系统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熟悉气团的概念、形成、分类;掌握锋的特征、分类、天气;②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流场及天气特征;③掌握副高及热低天气系统。
教学内容:5.1 气团和锋5.2 中高纬度天气系统5.3 低纬底天气系统5.4 对流性天气系统第六章气候的形成教学目的和要求:①掌握海气相互作用的方式,熟悉洋流分布,环流对热量、水分的输送;②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熟悉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③熟悉地形对气温、降水、风的影响;④熟悉冰雪覆盖对气温和水分的影响。
教学内容:6.1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6.2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6.3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6.4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6.5 冰雪覆盖与气候第七章:气候带与气候型教学目的和要求:①掌握柯本气候分类法的划分原则、方法;②掌握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划分原则、方法;③掌握本教材的气候分类法;④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气候特点。
教学内容:7.1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7.2 高、中、低纬度的气候7.3 高中气候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气候变化的史实和特点;②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③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8.1 气候变化的史实8.2 气候变化的因素8.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水文学部分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分平衡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水分循环及其成因、水分循环的类型及其地理意义;②理解水理平衡方程式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1 水循环概述1.2 水分平衡第二章:降水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降水的形成、分类、特征与表示方法;②了解降水量的确定;③掌握影响降水的因素。
教学内容:2.1 降水的形成和分类2.2 降水特征及表示方法2.3 降水量的确定2.4 降水的影响因素第三章:蒸发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理解蒸发过程或其机制;②了解蒸发量的确定;③掌握影响蒸发的因素和流域总蒸发的分布。
教学内容:3.1 蒸发过程或其机制3.2 蒸发量的确定3.3 影响蒸发的因素和流域总蒸发的分布第四章:下渗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理解下渗的物理过程;②了解下渗的确定;③掌握影响下渗的因素。
教学内容:4.1 下渗的物理过程4.2 下渗的确定4.3 影响下渗的因素第五章:径流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理解径流的形成过程;②了解径流的表示方法;③掌握影响径流的因素。
教学内容:5.1 径流的形成过程5.2 径流的表示方法5.3 影响径流的因素第六章:河流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河流、水系和和流域等概念;②掌握描述河流的水情的几个要素;③掌握河流的补给形式及其特征;④了解河流的分类及利用与改造。
教学内容:6.1 水系和流域6.2 河流的纵剖面和横断面6.3 河流的水情要素6.4 河流的正常年径流量6.5 河流的补给6.6 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6.7 河流径流的年内变化6.8 洪水6.9 枯水第七章:河流泥沙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河流泥沙的来源和特性;②了解河流泥沙的分类和表示方法;③掌握河流泥沙的运动;④了解河流的总输沙量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7.1 河流泥沙的来源7.2 河流泥沙的特性7.3 河流泥沙的分类和表示方法7.4 河流泥沙的运动7.5 河流的总输沙量7.6 影响泥沙数量的因素第八章:湖泊和沼泽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湖泊的分类及水文特征;②了解沼泽的形成与类型、水文特征及利用改造。
教学内容:8.1 湖泊8.2 沼泽第九章:地下水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地下水的蓄水构造与岩石的水理性质;②了地下水的来源及地下水流系统;③掌握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和运动特征;④掌握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水文特征。
教学内容:9.1 地下水概述9.2 地下水的理化性质9.3 地下水的运动9.4 地下水的类型9.5 几种特殊地下水和泉第十章:冰川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雪线、冰川形成及其运动、冰川类型及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0.1 终年积雪和雪线10.2 冰川的形成10.3 冰川的运动10.4 冰川的类型10.5 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十一章:海洋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海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②掌握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潮汐的成因,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③认识海洋资源及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1.1 海水的理化性质11.2 海水的运动11.3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第十二章:水资源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水资源的概念、评价与利用和管理。
教学内容:12.1 水资源的特性12.2 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和管理五、实践教学部分1、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认识本地区常见的各种云。
2、安排学生观测气象观测站和水文观测站,了解气象、水文观测的常见要素。
六、建议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1]《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 《水文学概论》,王红亚,吕明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目:[1] 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2]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普通水文学》,邓缓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4] 《水文与地貌》,周泽松,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