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的结构体系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第二章岩石圈系统3、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圈4、地壳的元素组成5、矿物、造岩矿物矿物:矿物(mineral)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组成岩石主要成份的矿物,称造岩矿物。

6、断口、解理、节理、断层7、沉积岩(水成岩)特征:层理(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化石层理: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

是不同时期沉积作用所形成的。

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8、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类型):碎屑岩类、黏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9、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颗粒大小):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泥岩、页岩)10、变质作用的类型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破碎、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

如,构造角砾岩、碎裂岩。

接触热变质作用(局部):发生于侵入体与周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

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区域变质作用(大面积):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称~。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是区域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张过渡性地质作用。

11、变质岩的特征:斑点构造、片理构造(板状、片状、片麻状)12、地质作用及分类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13、岩石产状三要素岩层产状三要素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

2、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

与走向垂直。

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4、水平构造及方山地貌、丹霞地貌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原因: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岩层呈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方山地貌: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

规模较小的叫桌状山。

方山地貌特征:顶部常由坚硬岩层组成,地形面与岩层面一致;坡折线明显。

丹霞地貌:在红色石英砂岩组成的水平岩层或单斜构造地区,经流水沿垂直节理强烈侵蚀后,造成陡崖和峡谷,峡谷与峡谷之间常形成孤立的石峰、石柱或呈报状的地貌形态。

这种地貌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

15、单斜构造、单斜山(单面山、猪背岭)单斜构造:一个地区的一系列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而岩层的倾角较小(小于25度)。

成因:(1)位于褶曲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2)地层不等量抬升;(3)沉积基面倾斜,如大陆架沉积。

单斜岩层形成的山地,在地貌形态上常表现为两坡不对称的单面山。

顺岩层倾向的一坡缓而长,其坡度受岩层倾角控制,称为顺向坡(或后坡);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陡而短,称为逆向坡(或前坡)。

因此,单面山两侧的等高线疏密变化呈现明显的不对称。

两坡都很陡且坡度相同的称为猪背岭(galera)。

16、褶曲的几何要素褶皱是岩层的弯曲,岩层的单个弯曲称为褶曲。

翼:褶曲岩层的两坡核:褶曲岩层的的中心轴面:褶曲两翼的对称面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17、褶曲的基本类型:背斜、向斜18、复背斜、复向斜19、根据轴面的产状,褶曲分类直立褶曲: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

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倾角大小不等。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

20、原生地貌、次生地貌21、地形倒置在岩层的褶皱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节理,因而侵蚀破坏较快,从而形成谷地,称为背斜谷。

相反,向斜核部因为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致密,故侵蚀较慢,形成向斜山。

这种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

22、断层要素断层面:岩层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上的一盘、下盘:位于断层面之下的一盘)23、断层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推断层:断层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24、断层崖、地垒、地堑断层崖:由于岩层断裂位移造成的陡崖。

地垒:由断层抬升所形成的山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

地堑:由断层下降所形成的谷地,滇池、洱海、贝加尔湖为地堑式断层湖,汾河谷地和渭河谷地为地堑谷。

25、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及存在的问题大陆漂移的证据:1.拟合大陆的外形2.地质学:北大西洋两岸地层具有连续性。

3.古气候学:各大陆上存在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极地区分布有古珊瑚礁和热带植物化石、赤道地区发现有古代的冰层4.古生物学:大西洋两岸的古生代动物化石组合很相似、南极洲有许多陆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在其它大陆上同样存在5.古地极迁移:在地球磁场的影响下,磁性矿物在岩石形成时保存了地球磁场方向的古地磁记录。

通过从各大陆不同时代地层里测出几千个古磁极的位置,可以推算在2亿年前的所有大陆曾是一块共同的大陆——泛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存在的问题:1.大陆漂移的机制不清,大陆地壳不可能在刚硬的岩上。

2.大西洋两岸可类比的生物仅占生物种属的5%。

3.大陆漂移仅仅在地史的最近一个时期,人们要问,地球最近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大陆分离漂移?在更老的地质时期,大陆地壳又怎样运动呢?26、地幔对流地幔对流:地幔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使地幔物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热循环,形成对流圈,并作用于岩石圈,成为推动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力量。

洋脊是地幔物质上涌的离散带,海沟是地幔物质下降的潋合带。

27、全球板块划分1、太平洋板块2、欧亚板块3、非洲板块4、美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5、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澳洲板块)6、南极洲板块28、板块边界类型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守恒型边界29、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中脊(全球大洋中脊分布)、大陆裂谷带离散型边界:也叫生长边界,伴随洋壳增生和海底扩张。

特点:两板块做背离运动,向两侧分离大洋中脊:发生于大洋岩石圈之间,由于洋脊拉开,地幔物质上涌,形成大洋中脊,同时洋底岩石圈在大洋中脊不断增生。

大陆裂谷带:发生在大陆岩石圈之间,使统一的大陆岩石圈板块分离。

30、汇聚型板块边界:俯冲边界(海沟—岛弧—盆地系)、碰撞型边界(也称地缝合线)汇聚型边界:也称消亡边界,指两个相互汇聚板块之间的边界。

俯冲边界: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

海沟—岛弧(island arc)—盆地系:在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处,板块俯冲带动洋底陷落,形成海沟。

而俯冲下去的大洋板块将大陆板块拱起,使陆壳抬升弯曲成岛,因而在板块交汇处形成岛弧。

岛弧向大洋一侧是海沟,向大陆一侧为边缘盆地,因而形成海沟—岛弧—盆地系。

碰撞边界:也称地缝合线,是两大陆板块碰撞的边界,表现为活动造山带。

31、全球火山地震带32、地层及地质年代的概念地层:岩石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地质时间内形成的层状和非层状的岩石的总称。

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年代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顺序。

包括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

33、相对地质年代确定的方法(地层层序律、生物地层学法、岩石地层学法、构造地层学法)地层层序律:如果一个地区沉积岩没有受到扰动,先沉积的是较老的岩层,后沉积的是较新的岩层,这种上新下老的地层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生物地层学法:1.地球上生物演化的规律: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2.标准化石:有的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没有变化,它们的化石可以在不同的地层里出现;只有那些延续时间短、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特征显著的化石,才有鉴定地质年代的意义,称为标准化石。

3.指相化石:有些生物只能生存在一定的环境,所以,可以根据地层中的某些化石,推测当时的古地理环境,这种化石叫指相化石。

岩石地层学法:岩相(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石特征。

岩性:岩石组成成分、颜色、结构、构造等。

构造地层学法:沉积岩地层的接触关系34、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地壳长期处于下降地区,沉积物连续沉积,层理相互平行,沉积时间无间断。

假整合接触:地壳运动由下降转为上升,而在上升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只是沉积中断,并遭受剥蚀,而后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从而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某一时代的地层,但新老地层仍然平行,称为假整合接触,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地壳在由下降转为上升过程中,原先沉积的地层发生强烈的变形,经风化剥蚀后,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这时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但有明显的缺失,而且上覆新地层与下覆老地层之间成一定角度相交,称为不整合接触。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35、大气圈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概念、作用)干洁空气:不包括水汽和固态、液态粒子的混合气体。

水汽: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态变化的成分;能反射太阳辐射;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气溶胶: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固态和液态微粒。

气溶胶粒子和气体介质一起称为气溶胶。

水汽的凝结核,对云、雨、雾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降低大气的透明度,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起保温作用36、大气圈结构及特征: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平流层:上热下冷,与对流层刚好相反。

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

该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

空气分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后可发生电离,习惯上称为电离层的D层。

暖层(热层):中间层顶(约85千米)至250km之间的大气层。

从热层底部向上,大气温度迅速增加,达到温度梯度消失时的高度,即为热层顶。

热层几乎吸收了波长短于1750埃的全部太阳紫外辐射,成为主要热源。

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层顶温度可达1500K,昼夜变化很大。

散逸层:亦称“外层”、“逃逸层”,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

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层飞出地球致力场进入太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