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如图所示,龙龙同学采用手握试管外壁的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则将双手移开一会后,烧杯内导管处的现象(画圈部分)是 ( )选项A B C D大图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将导管的末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如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放开手一段时间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题目要求选择双手离开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应观察到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所以应选C项。

2.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答案】A【解析】分析: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解答:解: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故选A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类别—用途”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性质类别用途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化学性质制作叶脉书签B液氮汽化时会吸热物理性质用作保护气C生石灰遇水放热物理性质用作干燥剂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化学性质用于制糖工业脱色A.A B.B C.C D.D【答案】A【解析】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是化学性质,用于制作叶脉书签;B、液氮气化时会吸热,物理性质,用作制冷剂;C 生石灰遇水,和水反应放热,化学性质,用作干燥剂;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用于制糖工业脱色。

选A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固体药品 B.检查装置气密性C.取用液体药品 D.稀释浓硫酸【答案】B【解析】A、用天平称量质量时应该左物右码,错误;B、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正确。

C、液体药品应该装在细口瓶中,错误;D、稀释浓硫酸应酸入水,错误。

故选B。

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夜幕降临,城市霓虹灯通电后发出美丽的亮光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霓虹灯发光的原理是外电源电路接通后,变压器输出端就会产生几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高压.高压加到霓虹灯管两端电极上时,使气体的电离.带电粒子与气体原子之间的碰撞,多余的能量就以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这就完成了霓虹灯的发光点亮的整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只是物质的形状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由空气、水、食盐到纯碱和化肥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是将自来水中的杂质与水分离属于除杂类,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6.安徽省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下列是省内四地市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其过程主要体现的是化学变化的是()A.芜湖汽车组装B.铜陵冶炼金属C.六安水力发电D.淮南开采煤矿【答案】B【解析】【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汽车组装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B、冶炼金属过程中,生成金属单质,是化学变化;C、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开采煤矿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故选B。

【点睛】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7.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蒸发食盐水B.称量固体C.滴加液体D.过滤【答案】D【解析】本题主本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A、蒸发食盐水得到晶体,要不断搅拌,防止暴沸,故A正确。

B、称量固体时,左物右码,有腐蚀性的物质放在纸上或烧杯内,故B正确,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应伸到试管中接触试管,应垂悬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故C正确。

D过滤要点:一贴二低三靠,玻璃棒靠三层滤纸,故D错误。

故选D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B.大米酿酒C.苹果腐烂D.人的呼吸【答案】A【解析】A、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大米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苹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人的呼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9.“三不一要”原则,即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具体是就是: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10.手拿容器的中上部,并使其稍微倾斜;11.如图,在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容器中有一枝燃着的蜡烛,现用一只杯子将蜡烛罩住,猜想一下,杯子内会有什么现象发生()A.蜡烛燃烧不变,液面不变B.火焰逐渐熄灭,液面下降C.蜡烛燃烧更旺,液面上升D.火焰逐渐熄灭,液面上升【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随着蜡烛的燃烧,杯子中的氧气越来越少,蜡烛的火焰会逐渐熄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使杯子内的气压减小,水就会进入杯子,液面上升;故选:D。

1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B.汽油可用于擦拭衣物上的油污C.用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D.铜用于制造导线【答案】C【解析】【详解】A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导电性是物理性质;B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溶解性是物理性质;D 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延展性是物理性质;C反应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固选C。

13.下图所示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B.燃料燃烧C.橙子榨汁D.品红溶液【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燃料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苹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14.用试管加热时试管破裂,其原因可能是()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试管对着人可能伤人,但是不会造成试管破裂,错误;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可能造成液体外溅,错误;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正确;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是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错误。

故选C。

15.下列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错误的是()A.取用氯化钠固体B.称量氯化钠固体C.量取水的体积D.溶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取用,瓶塞应倒放,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D、溶解时,为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可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16.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B.活性炭净水C.煤制煤气D.干冰降雨【答案】C【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A、海水晒盐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故A错误;B、活性炭净水是将水和一些颜色、异味等可溶性杂质分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故B错误;C、煤制煤气是将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生成了一氧化碳等物质,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C正确;D、干冰降雨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吸热使水蒸汽变成液态的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17.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答案】A【解析】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故选B.19.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固体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氯化钠B.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C.量取液体时,手持量筒,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D.称量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应该用镊子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答案】B【解析】A、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错误;B、溶于配制好后需要标明溶液的名称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C、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错误;D、定量称量固体质量时,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盘重了,应该减少药品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