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始基本原: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哲学问题,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逻各斯:内在的本原即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
赫拉克利认为它正确的道理表达了真实的原则。
就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它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就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等。
3、同类相知说: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对认识的性质的看法,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
按照他的观点,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
4、异类相知说: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事物与事物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
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萨戈拉。
他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思想可以做出与感觉相反的判断。
5、流射说:恩培多克勒把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称作“流射”,流射物与对应事物的孔道相通而彼此相互结合,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流射说”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6、理念: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
“理念”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共相,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
7、实体: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又称本体。
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主要特征是:它是独立的,可以分离存在;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产生不同的性质;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
8、文艺复兴运动:大量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通过艺术形式实现人感性的饱满以抵制中世纪过分死板的理性主义。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肯定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禁欲主义,确立了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重新肯定了人在世界的原则,但忽视了自然,对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9、“四假象”说:培根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假象”。
其中“种族假象”指人性的缺陷;“洞穴假象”是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市场假象”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剧场假象”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
10、三表法:培根指出,归纳法开始于收集完全充足的材料,然后再整理材料,他把材料的分门别类称为“三表法”,即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程度表。
最后,根据这些例证,推导出一般的结论。
11、心物二元论:由笛卡儿最早正式提出的哲学命题。
笛卡儿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心物二元论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却难以解释人的行为,它留下了关于身心关系问题的绵延不绝的哲学争论。
12、公意:由卢梭提出。
公意集强制的权力和自由的权力于一身,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是每一个成员作为整体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公意”是一个辩证的概念。
公意没有相互矛盾的个人利益,它是在扣除众意中相异部分之后所剩下的相同部分。
公意永远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永远是公正的,不会犯错误。
13、先天综合判断:最早由康德提出。
指谓词不是从主词分析出来的、但又必然地和主词联结着的判断,也就是指既增加新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的提出,表现出康德哲学力图克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片面性的调和倾向。
14、知识学:知识学是费希特从绝对唯心论的角度,对康德的先验哲学和近代认识论所做的一种特殊总结。
表示自己的理论体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哲学。
特点有:知识学不是科学,而是“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
知识学关心的是事实的根据和知识的合法性。
任务是考察知识的“可能性条件”。
15、先验幻相:先验理念本身不是幻相,但它们却很自然地被当做幻相来使用。
人们将范畴运用于理念并做出一些判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先验幻相。
把不可认识的理念误当作知识的对象,这是一种幻觉,其结果是把先验理念变成了先验幻相。
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以先验幻相为研究对象。
二、简答题1、简述早期希腊哲学对世界本原的论述。
(1)伊奥尼亚派: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统一的基础。
阿那克西曼德,提出“始基”的概念和无定形说,他将“无定”作为本原。
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因为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火本原说,认为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与万物相互转化。
(2)毕达哥拉斯派:提出数本原说,因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且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3)爱利亚派:克塞诺芬尼,从神学角度提出“一”的概念,认为神是唯一、不变的本原。
巴门尼德,规定了“是者”有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的性质。
(4)元素派:恩培多克勒提出四根说,即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四根的分合生成万物。
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种子说,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
(5)原子论:以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为代表,以“充实”和“虚空”为解释世界的原则,两者都是本原,最小单元是原子。
3、简述巴门尼德的“存在”问题。
巴门尼德把“是者”(即存在)作为真理的对象,他利用“是”动词的普遍用法,说明“是者”的普遍性。
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1)不生不灭。
存在者不可能被生成,否则就事先存在一个存在者;存在者既不是过去又不是将来,它全部是现在,并永远保持着同样状态。
(2)连续性。
存在者是“连续的一”,不可分割并且存在的各个部分都是完全相同的。
(3)完满性。
是者是不动的一,只有不动的一才是完满的。
4、简述芝诺否认运动的论证。
芝诺否认运动的悖论有四个:(1)、“二分法”:运动着的事物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先要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处之前,又要完成它的1/2,如此分割,乃至无穷,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2)、“阿基里和乌龟赛跑”:令乌龟先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基里跑完这一段时,乌龟又再向前爬了一段;一追一爬,以至无穷,阿基里永远也赶不上乌龟。
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3)、“飞矢不动”: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
(4)、“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设B、C两系列运动速度相同,A、B、C三系列的每一部分大小相同;那么,B4到达A4的时间与C1到达A1的时间相等,但B系列的运动时间是C系列的一半,两者应该相等却有差别。
5、简述“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内涵。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提出的。
(1)将“人”理解为人类:这一观点以苏格拉底为代表,他将这句话理解为:“事物的样子,就是人类感受到的样子。
”这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是一种感觉主义的真理观。
(2)将“人”理解为个人:这一观点以柏拉图为代表,他认为事物的样子是针对个人而言的,每一个人是按照呈现在他那一瞬间的感觉去认识事物,对于每个人来说,事物就像在他面前表现那样。
这是一种唯我主义、相对主义观点。
(3)另外,对于“尺度”也有“欲望”、“感觉”、“理性”三种不同理解,不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将“尺度”理解为感觉。
6、简述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四个环节。
“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对话者发现真理、接近真理的方法,分反讥、归纳、诱导、定义四个步骤。
反讥:苏格拉底先以探求的姿态向“产妇”求教问题,当他说出他自认为对的见解后,苏格拉底即从中寻找破绽,揭露其理论中的矛盾,迫使对方重新思考自己以前的知识,积极思考以求解答。
归纳:通过多次的提问、回答、反讥、再提问,使对方发现自己的混乱,否定原有认识,感到自己其实一无所知,正如产妇临产前的阵痛。
诱导:并不说出正确答案,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正如助产士本身并不生育,而是帮助产妇生育。
定义:当所有个别的、特殊的都被排除,对方也就探索到了普遍的、最本质的真理,这是从其内心中发现的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出新的生命。
7、举例说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探讨事物运动的原因的学说。
为了知道事物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方面的问题:(1)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因为它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一理由即质料因。
(2)事物为什么会以某一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它们各有特定的形式,表述本质的定义即形式因。
(3)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因为它们受到推动或作用,推动者或作用者即动力因。
(4)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它们都朝向各自的目的。
解释运动朝向目标的理由即目的因。
比如:雕塑活动的质料因是铜,形式因是雕像的模型,动力因是雕塑者,目的因是雕像的完成。
10、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即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证明上帝的存在。
安瑟尔谟认为,不相信上帝存在的一切人心中都有“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它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否则被设想为实际上也存在的东西就更加伟大。
因此,某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既存在心中,又存在于现实中。
由此可见,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逻辑必然性就会使他同时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并且,这个东西的实际意义只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
所以有了这一推理:因为: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又因为: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实际存在;所以:上帝实际上存在。
11、简述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托马斯认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必须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
他提出了“五路”,即:1、事物运动的原因是另一事物的推动,而最终推动者就是上帝;2、每个事物都以在先的事物为动力因,而上帝就是终极的动力因;3、事物是可能存在的,必须有一个必然存在,否则某一时刻一切事物可能都不存在,而上帝就是这个自身具有必然性并能使其他事物获得必然性的必然存在;4、每个事物都有或多或少的完善性,或多或少是相对于一个最高完善性而言的,而具有最高完善性的就是上帝;5、任何自然物都朝向一个目的活动,这个目的是预谋的,而这个预谋者就是上帝。
12、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围绕“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两大主题,发展出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大哲学思想。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人文主义者推崇人的价值,贬低神的价值,他们认为人的价值包括尊严、才能和自由。
他们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以“人的尊严和崇高”为题,歌颂人的价值;他们反对中世纪干涩的语言,提倡古罗马优雅的拉丁文,提倡雄辩、修辞的语言;他们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提倡人的个性解放,提倡人追求德性;他们反对神学贬低理性的观点,提倡理性是人的天赋本性,个人灵魂是世界灵魂的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