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身体的秘密教案【篇一:小班科学活动《蛋的秘密》】小班科学活动《蛋的秘密》活动目标:1、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蛋的外形、结构等特征,了解蛋的特性。
2、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积极参与活动,感知蛋的秘密。
活动准备:1、幼儿:人手一个生鸡蛋,装在篮子里,每桌一个玻璃碗。
2、老师:各种蛋、电磁炉、平底锅、玻璃碗、蒸熟的鸡蛋各一个。
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鸡蛋:1、以“小客人”的方式引出鸡蛋,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的名字叫鸡蛋,今天到小(1)班来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想和我一块儿玩么?2、提出交朋友的要求:桌上的每个篮子里都装有一个鸡蛋宝宝,小朋友们待会儿可以轻轻地走过去,用小眼睛看一看蛋宝宝长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的,然后用手轻轻地摸一摸蛋宝宝,还可以玩一玩,感觉一下。
我们的蛋宝宝呀最怕疼了,等一下我们去认识他们的时候可要轻轻拿,轻轻放,别让它们受伤了。
二、幼儿探索,感知外形:1、幼儿自由找位置进行探究,感受蛋的外形特征,师巡回指导:2、请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集体交流:(1)说说你看到的蛋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说完整话:我看到的蛋宝宝是(圆圆的\一头尖一头圆\像手一样的颜色)(2)用手摸一摸蛋宝宝,什么感觉?(滑滑的、硬硬的)(3)轻轻拿起来,放在鼻子前闻一闻什么味道?3、师小结:蛋宝宝是圆圆的,一头更尖一头更圆,它的颜色是淡淡的黄色,摸起来滑滑的、硬硬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腥味。
三、再次探究,认识内部:1、从“受伤”的蛋宝宝引出蛋的内部结构:刚才有小朋友不小心让蛋宝宝受伤了,打碎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蛋宝宝身体里有哪些秘密2、师敲开蛋壳,将蛋清和蛋黄倒在玻璃碗里(每组一份),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大胆参与,和同组的同伴互相说说蛋宝宝的身体里藏着什么秘密?(1)从颜色和形状上认识蛋清和蛋黄:(2)摸一摸,粘粘的,闻一闻,腥味更重(3)摇一摇,蛋清会像水一样动来动去3、以“蛋宝宝变魔术”的形式将蛋清、蛋黄倒入锅中加热:引导幼儿观察,了解蛋遇热会凝固、蛋清变白、蛋黄变硬等特性,展示蒸熟的鸡蛋,感知熟蛋不易碎4、师小结:四、总结提升,延展课外:1、教育幼儿自己的身体也像蛋宝宝一样容易受伤,要学会保护自己:2、请幼儿回家请教聪明的爸爸妈妈,蛋宝宝还以做成哪些又营养又好吃的美食,下节课回来告诉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分享。
3、展示一些鸭蛋、鸟蛋、鹅蛋等,放在区域让幼儿自由观察:【篇二:小班综合教案会滚的圆】幼儿园小班综合教案:会滚的圆活动目标:1、对圆的物体感兴趣。
2、体验大家一起玩的快乐。
3、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圆的物体是会滚动的。
活动准备:1、电动泡泡枪2、课件:《装轮胎》3、幼儿操作材料:球类、轮胎、车里外胎、游泳圈、奶粉罐、三角形(方形)大积木、木质大线轴、废旧光盘、大饮料瓶等(每人至少一件)活动过程:一、玩一玩1、教师出示泡泡枪,:“看,老师给大家带什么好玩的啦?”“快来和泡泡做游戏吧。
”师幼共同玩泡泡。
2、关键问题:仔细看一看泡泡是什么样的?你还发现泡泡什么秘密?经验提升:泡泡圆圆的,有大有小真好玩。
轻轻一吹泡泡就会飞起来,落下的泡泡不见了。
二、滚一滚过渡语:除了泡泡是圆圆的,老师还带来许多的好玩的玩具图片,小朋友们找一找,说一说,什么东西是圆圆的请看大屏幕。
1让幼儿认识屏幕的东西2、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睡一说,说完整的话。
经验提升:它是圆圆的,摸上去圆溜溜,圆圆的球儿滚呀滚,圆圆的球儿都会滚。
】三、试一试过渡语:除了圆圆的球儿会滚,老师这儿还有许多好玩的玩具呢?想不想玩一玩?玩一玩、试一试,看哪些玩具会滚,哪些不会滚?请大家都选一件自己喜欢的试一试。
1、幼儿操作体验(其中包含三角形和方形物体)。
提示语:可以和小伙伴之间交换着玩一玩,每样都可以去试一试。
2、关键提问: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滚吗?怎么滚的?为什么?有效回应:有的身体是圆圆的,只要将它躺下来,它就会滚。
有的周围是圆圆的,把它竖起来,它也会滚起来。
经验提升:会滚的玩具真好玩。
3、展示三角形、方形积木(如果没人玩:“为什么没人跟它们玩?它会滚吗?为什么?经验提升:原来,三角形、方形的东西都有角有棱,所以它不会滚,4、flash动画《装轮胎》嘀嘀——一辆小汽车引导幼儿发现:汽车少了什么?关键问题:这里有三种轮子,看看都有什么形状的?你想给小汽车装上什么形状的轮子呢?经验提升:原来,汽车装上圆形的轮子跑起来这么快,又快又稳。
四、活动延伸结束语:孩子们,会滚的玩具好玩吗?除了今天我们玩过的这些,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今天我们回去就找一找,找到了告诉你的小伙伴,好吗?”【篇三:幼儿园社会教案】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长大真好活动目标:1、知道自己年龄还小,正在不断长大。
2、通过了解周围比自己大的幼儿、成人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感受到他们很能干。
3、有渴望长大的愿望。
活动准备:组织一次大带小的联艺活动;平时带幼儿观看大班小朋友做操、上课、吃饭等活动;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大班幼儿的图画、手工作品。
活动过程:一、观看大班幼儿的图画、手工作品,引起幼儿兴趣。
二、请幼儿回忆参加、观看大班幼儿活动的情况,知道哥哥姐姐横能干。
(1)教师:哥哥姐姐是怎样做操的?怎样上课的?(2)教师:哥哥姐姐还有哪些本领?他们能干吗?(3)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三、让幼儿说说自己爸爸妈妈的工作和本领,知道他们很能干。
(1)教师:你们知道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2)教师:他们是怎样工作的?(3)教师:他们还有哪些本领?(4)教师:他们能干吗?为什么?四、激发幼儿想长大的愿望。
(1)教师:你现在几岁了?你会做哪些事?(2)教师:你还想学会哪些本领?怎样才能做到呢?五、鼓励幼儿把身体练的棒棒的,快快长大,多学本领。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夸夸我自己目标1.大胆地在弟弟妹妹面前展示自己学到的本领。
2.体验长大后能在弟弟妹妹面前露一手的自豪情感。
准备1.联系弟弟妹妹班级,做好与他们共同活动的准备。
2.每个幼儿分头准备自己的拿手节目。
3.手工制作材料人手一份,如太阳镜、小凉帽等。
过程1.露一手。
――去弟弟妹妹班级做客,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才气展示秀。
引导幼儿表演唱歌、跳舞、朗诵、演奏乐器等拿手节目。
――教师带领弟弟妹妹为哥哥姐姐的节目热烈鼓掌,使幼儿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
2.看我的。
――热烈欢迎弟弟妹妹来到自己班级做客。
――让弟弟妹妹坐在身边,观看手工制作的过程,如制作太阳镜、小凉帽等。
――将作品送给弟弟妹妹,千口他们共同赏玩。
3.夸夸我自己。
――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向弟弟妹妹展示自己的本领的感受。
――一起念儿歌:哥哥姐姐本领大,表演节目顶呱呱,会做手工会画画,弟弟妹妹笑哈哈,笑哈哈。
建议1.活动前与个别胆小、内向的幼儿交往,激发他们为弟弟妹妹表演的愿望。
2.可利用日常活动排练自己准备表演的节目。
“小倔牛”的转变婷婷哭哭啼啼来告状:“老师,于浩然把我的铅笔拿去了不给我。
”我一边安慰她一边询问事情的起因,然后找于浩然。
只见他正和另一男孩玩得起劲,全然不记得自己给同伴造成的痛苦,我尽量压制着心中的不快,沉着嗓门喊:“于浩然,你过来,老师和你说话!”他停止了玩闹,或许他从我严肃的表情中明白,等待自己的不会是什么好事,便慢慢吞吞,极不情愿地向我这儿移动脚步。
恰在这时,他妈妈出现在教室门口来接他回家。
他马上扭头改变路线奔向妈妈。
我走到他妈妈跟前:“于浩然妈妈,你等会儿接走孩子好吗?我有件事和于浩然说。
”我蹲下身面对于浩然,尽量让自己的口气变得柔和些:“老师要表扬你呢,你急着走可就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
”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
“婷婷的笔掉地上了,是不是你帮忙捡的呀?”我轻轻说道。
“是我捡的。
”他来了劲,脸上兴奋起来。
“是呀,别人的笔掉了,你帮忙捡起来,这是在做好事呀,应该表扬!来,老师要奖励你一颗星星。
”我在他的额头上贴上一颗星星,让他照照镜子,他脸上美滋滋的。
我接着说:“老师以前说过,捡到别人的东西要怎么办呀?你还记得吗?”“要还给人家。
”“哦,你的小脑子记性真好啊,给你一个大拇指。
那我们就把捡到的笔还给人家吧。
”“好!”于浩然欣然打开自己的小书包,取出文具盒中那只铅笔。
他走到婷婷那儿说:“这是你的笔,给你。
”于妈妈看着这一切,欣慰地说:“这头倔牛,今儿可服帖了。
”每天面对错误不断的孩子很容易让老师失去引导的耐心,产生教育的疲惫情绪。
如果教育者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易怒情绪,很容易在语言和行为上更多趋向对犯错孩子的不满和否定。
久而久之,被教育的孩子也容易对老师的教育帮助产生抵触,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是坏孩子。
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带给他们消极的心理感受,不仅使他们丢失了上进心,更是对他们幼小心灵的无情摧残。
应该用智慧的引导手段,将对孩子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转化为先肯定,营造积极的心理教育环境,再提要求,从正面帮助强化,让孩子既看到希望,也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
小铺盖变形记新小班开学几天了,小男孩豆豆依然哭闹着,紧紧抱着他的小铺盖,不与同伴玩,也不参加活动。
豆豆还经常习惯性地将小铺盖放在嘴里咬,当我试图将小铺盖从他那里拿走时,他总会哇哇大哭,一个劲儿喊着:“我要我的小铺铺??”直到拿到小铺盖为止。
看来,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看着他严重的“入园焦虑”,我思考着??这天,我走到豆豆身边,神秘地说:“豆豆,我发现小铺盖的秘密了!上面好多美羊羊哟!真可爱!”豆豆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认可的笑容。
午睡时,豆豆抱着小铺盖,我夸张地说:“豆豆,你的小铺盖会变魔术哟!瞧,铺盖变呀变,变成一个小枕头。
”我一边念一边将小铺盖叠成一个长方形的小枕头,垫在豆豆的头下,在我的抚慰和小枕头的陪伴下,豆豆很快进入了甜蜜梦乡。
从那以后,每天午睡时我都会给豆豆玩铺盖变枕头的魔术。
渐渐地,小铺盖暂时离开了豆豆的小手,但依然与他的身体紧紧相依。
接下来,我与豆豆妈妈联系,提出将小铺盖逐渐裁剪变小的建议,得到豆豆妈妈的支持。
于是每天晚上,豆豆妈妈都将小铺盖剪掉一块,小铺盖在不知不觉中一天比一天小,一周后,变得像毛巾般大。
我又开始在豆豆面前变起了魔术:“铺盖变呀变,变成一张小手帕。
”通过对折,我将变出的小手帕别在了豆豆的衣服上。
小铺盖离开了豆豆的小手,依然陪伴在他的身边。
解放出小手的豆豆终于开始参加活动了!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伙伴,不少新入园的孩子会因为与亲人的分离产生焦虑,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
同时,幼儿还常常会把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自己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上,以缓解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豆豆的小铺盖的每一次变形,为他成功告别依恋物、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搭建了阶梯。
如何进行幼儿园教学中的惩罚教育惩罚一直就是一个两难的话题。
在当今“赏识教育”的呼声下,社会各界极力反对教育中的惩罚现象,使得许多教师对幼儿的违纪行为束手无策或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