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1.1961年不结盟运动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
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
”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转化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2.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
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推动中法建交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感召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幅提升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力图在外交上走独立自主的道路D.中法两国奉行“无敌国外交”政策3.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
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A.受冷战形势的控制胁迫 B.质疑联合国的国际权威C.受非殖民化趋势的驱动 D.渴望建立新的国际秩序4.据报道,2019年10月22日,联合国预算分摊委员会估计数据显示,中国在2019年联合国维和行动预算中分摊比例将从第6位升至第2位,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这段材料说明()A.中国对外推行“无敌国”外交和不结盟政策B.中国始终坚定地履行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C.主权原则是中国对联合国政策的首要原则D.中国对联合国的政策和立场在不断变化和调整5.1969年11月,尼克松提出“鼓励并期望将逐渐由亚洲各国自己来处理国内安全问题”。
美国将继续发挥在亚洲的重要作用,但必须“避免采取那些会使亚洲国家依赖我们以致把我们拖人像越南那类冲突中去的政策”。
这表明()A.日本的崛起影响美国亚洲战略B.美国逐渐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C.尼克松主张实行对外战略收缩D.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两极格局6.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
美国甚感震惊,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由美国国务卿发表一个声明表示“遗憾”。
而戴高乐总统则非常自信地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地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这反映了()A.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 B.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7.二战后,在德、日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都进行了民主化改革,其共同之处是()①法西斯分子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②推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战略③法西斯政党被宣布为非法④领土被战胜国分区占领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③④8.“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A.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B.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C.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发展D.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9.(题文)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
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
”下列对该国际组织的评价正确的是()A.它当时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它不和美苏大国结盟,只和发展中国家结盟B.它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有力的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C. 20世纪70年代它已和美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D.中国已经成为其重要成员10.有学者指出,当前的世界已经不是“国家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世界社会”,或者说世界已碎化为所谓的文明集团,并逐渐建立一个全球公民社会。
该学者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全球化()A.弱化了世界各国国家主权 B.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C.利于世界政治秩序的形成 D.激化了国家之间矛盾11.有学者指出:“许多人认为,如果民族国家的发展为欧洲带来如此多灾难,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
此外,战争带来的破坏如此之大,许多欧洲人认为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复苏。
”为此,欧洲要()A.走向联合发展B.放弃民族C.等待美国援助D.反思战争1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争当政治大国成为日本的重要战略,其三大目标是:(1)与美欧平起平坐;(2)主导亚太;(3)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背景包括()①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②日本经济的崛起③两极格局的动摇④日本右翼势力的膨胀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3.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提出在国际舞台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日本经济崛起后提出“日本要运用经济说话”。
这些体现了()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形成B.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C.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14.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由此可以看出欧共体成立的最初动因是()A.加强内部联合抗衡苏联 B.摆脱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局面C.削弱美国的霸权地位 D.迫使美国改变对欧政策15.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 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C.日本经济迅速的崛起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这一认识主要基于()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荡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17.1967年美国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福特在波士顿一次演说中讲道:“今天,美国在东南亚陷入了一场大规模的地面战争,作战中伤亡的美国人已经超过9万人。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伤亡则已超过25万人。
”材料中的这场“大规模的地面战争”()A.实现了美国维持独霸世界的野心 B.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战略优势C.导致了越南无法实现最终的统一 D.是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组成部分18.1963年7月,美国特使哈里曼赴莫斯科询问赫鲁晓夫是否采取“美国行动”或“苏联行动”,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但被赫鲁晓夫拒绝。
该亊件反映了()A.苏联支持中国发展核武器B.美苏霸权利益具有一致性C.美苏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D.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19.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后,荷兰首相说:“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令人满意和充满希望的时刻”。
之所以如此说,主要是因为《马约》的签订意味着()A.欧元正式启用 B.欧盟成员国不断增多C.开启欧洲一体化自下而上的进程 D.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20.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非欧盟莫属,它起步于煤钢共同体,发展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盟。
从发端来看,起了关键作用的因素是()A.美国力促西欧联盟B.法德政治家的远见卓识C.苏联咄咄逼人的威胁D.英法德三驾马车内联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
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
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欧洲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
——(法)德尼兹·加亚尔、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材料二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材料三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
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材料四事实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负债都很重……但是债务危机却发生在了欧元区的希腊等国。
这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
——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美国因素”。
“美国因素”此时进入欧洲还有什么目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元”对欧洲及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四,概括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真实态度,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答案1.B2.C3.C4.C5.C6.D7.A8.A9.B10.A11.A12.A13.B14.B15.A16.C17.D18.C 19.D20.B21.(1)美国因素:美国主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金融;成立关贸总协定促进贸易;实施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
目的: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
(2)对欧洲: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对国际:挑战美元霸权;促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推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
(3)压制。
在地区利益上压制欧洲;企图利用金融危机搞垮欧元。
(4)扶植与控制交织;合作与竞争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