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

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

收稿日期:2010-03-03作者简介:卢德友(1982-),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J ou rnal of Ch ina Un iversity of M inin g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10年3月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卢德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 要:波普尔对各种历史决定论所做的批评,有着先在性的方法论因由。

在波普尔看似严谨的论证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可被/证伪0之处。

深入到波普尔论证的方法与过程之中,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及其导致的反历史决定论观点,进而重申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是每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整体主义;社会工程中图分类号:B5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0)01-0001-05波普尔在其代表著作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6与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中,主要从改造社会的方法论角度来批评历史决定论者。

具体讲,他是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异同出发,一概否认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

针对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批评,国内学者试图从多方面进行反驳。

综观这些反驳的努力,大多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波普尔的同时,正面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

然而,对于重视实证与推理的波普尔来说,这样的外围打击不是致命的,重要的是深入其方法论内部,从根本上动摇其反历史决定论的存在依据。

一、方法之镜: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方法的渊薮任何一位思想家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波普尔之所以责难历史决定论进而倡导渐进的/社会工程0,从方法论上导源于自休谟以来的反决定论问题。

休谟认为,人的认识始终囿于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知识的对象是印象和观念,在论证观念之间的关系时休谟引出因果联系问题。

在他看来,观念之间存在着相似联系、接近联系与因果联系三种方式,其中唯一能够推溯到我们感官之外,并将那些看不见、触不着的存在和对象传递给我们的就是因果关系。

在新康德主义者那里,以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主要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在自然界里才存在一般的规定性,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反之,在社会历史领域,一切都是特殊的、单一的,因而不存在任何规律性。

文德尔班主张自然科学追求的是规律,历史科学追求形态,前者是从特殊到一般,而后者则始终是对特殊事物进行摹写,这种特殊事物本身就是在根源意义上说的,不能被自然科学的一般所包括。

越出认识论的边界,当代自然科学在探索自然的研究中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从而否定了以规律性承载的决定论。

自然科学领域里的非决定论主要是由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则支撑起来,它又给社会科学中的非决定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波普尔通过休谟而接触到归纳问题,他对休谟指出归纳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深有体认,由此他对于运用归纳来确证认识产生怀疑,尤其是在遭遇社会历史问题时便生发不可知的困惑。

新康德主义对于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划,使波普尔自觉肯定了社会历史问题的特殊性,拒斥一般性。

故他明确表示历史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件感兴趣,甚至直言不可能有一般性的历史规律。

同时,自然科学在蓬勃发展中所张扬出来的经验实证原则,更是促成了波普尔对此种认识方法的坚守。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这要由一个事实命题而非价值命题来做出判断。

波普尔在肯定事实命题对于价值命题优先性的同时,也不否认价值命题的作用,他认为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等命题,虽然不是科学陈述,但它们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

由此,一种经验证伪原则的感想在波普尔那里成型:任何科学理论,不管受过多么严格的检验,不管有过多么成功,都可以被推翻、被否证,即使像牛顿理论那样光辉的科学理论也不过是一种假说、推测。

基于对/科学的方法0的叹服,波普尔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散发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气质,认为科学就是由尝试性的、假说性的、推测性的理论所组成。

当波普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评判社会科学时,决定论的历史观就成为他的批判所指,因为自然科学的决定论只承认因果必然性的客观性,否认偶然性的存在,是一种完全、严格的因果决定论,各种历史决定论对此都是一种反拨。

依循此种方法论的进路,波普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说按其创始人的表述是可检验的,因而具有科学性,但后来的马克尽主义者给予重新解释以避免它被事实否定,这样就破坏了这一理论的科学地位。

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失误,更是让波普尔从实践上体悟了这一点。

斯大林掌权后无视马克思、列宁等人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长期推行一系列脱离实际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而且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也被有些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作了教条化和庸俗化的理解,这些都使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一系列新的尖锐的矛盾。

基于此,波普尔自然而然地将历史决定论与极权主义、专制主义等/封闭社会0的基础相联系而加以反对。

怀着/清算0历史决定论的初衷,波普尔后来对柏拉图、黑格尔以及马克思等人的历史决定论因素展开了批评。

二、经验直观:对波普尔论证法的检视与批判以上因素对波普尔形成反历史决定论的理论基调具有先在性,波普尔的经验证伪原则也着实给人以一种崇尚缜密逻辑的印象,散发一定的吸引力。

基于波普尔/任何理论都可以被证伪0的观点,现在我们来进入其理论内部,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赖以存在的命题进行验证。

波普尔是这样定义/历史决定论0的:/我说的-历史决定论.是探讨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 -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的。

0[1]导论波普尔将历史决定论分为亲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在对这两种历史决定论的批判过程中,关于规律和预测、整体主义、乌托邦工程与社会零星工程等是其理论的关键。

(一)关于规律和预测。

波普尔认为,历史决定论的核心观点是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对未来做出预测,所以他首先否定了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

在此,波普尔间接提出了自己的两个论点:(a)进化过程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b)即使在进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趋势、趋向或方向,那也是不能用未来的经验进行检验的。

正因为这两点的存在,所以/根本不存在与物体运动相类似的社会运动,所以不可能有那种规律。

0[1]91波普尔貌似可信的前提表达了这样的认识:社会进化过程是一连串不存在因果规律的现象的先后继起,这种继起只存在一种趋势,并不存在规律。

那么,我们就来逐一分析他的这两个论点。

对于论点(a)所指涉进化过程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性,我们信手拈来一个反例来对该论点进行/经验证伪0。

譬如,社会运动虽不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具有可重复性,然而,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环境因素中,推动社会进步的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

正是由于这一推动力的存在,历史的演进无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不适应)))适应的过程,这是一个辩证的循环,更是一个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复。

当然,如果没有看到这一点,而仅仅看到纷繁杂芜的社会表现形式,自然迷失在社会进化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性的表象之中。

假如波普尔对此问题持辩证逻辑的思考而非形式逻辑的分析,自然能破除复杂社会现象对本质的遮蔽,窥视到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矛盾运动。

再来看论点(b),在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中,我们注意到波普尔在批判了前一论点后,针对论点(b)并没有直接展开批判,而是转而讨论汤因比、孔德以及密尔等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们的观点,尤其集中分析各种语词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差异性,批评了他们在社会科学中照搬自然科学方法的错误。

接着,波普尔对规律和趋势做出界划,波普尔再次以孔德和密尔为代表,分析了他们的/共存规律0和/连续规律0,最终以连续性的运动不具有因果律而否定了规律,只承认趋势的存在。

我们姑且不论汤因比、孔德抑或密尔等人是不是历史决定论的代表,单就波普尔的理论指向来说,主要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

他在5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6就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描述为最纯粹的历史主义0,进而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十分贫乏的。

0[2]同时,其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著作的命名方式,也是借马克思的5哲学的贫困6一书之名指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贫困0。

殊不知,波普尔这一讨论对象的悄悄转移,将关注点由整个历史决定论者转移到了孔德、汤因比等人身上,在无形中缩小讨论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范围的同时,其选取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难以令人信服。

一方面,我们知道,孔德是社会实证主义的开创者,其理论风格是运用社会静力学来分析社会现象,即以经验事实和经验现象为基础,探索人类精神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是一种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照搬到社会科学中的方法,它较之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就算是针对孔德等人的批判,波普尔又掺杂了诸如/设想0、/大概0、/很难说0这样的前提条件,由模糊的前提出发要想得到精确的结论,这与他所崇尚的/科学的精神0存在自悖。

至于规律和趋势,波普尔在此举出的反例,也恰恰否证了他自身。

波普尔认为/风吹动一棵树,并且牛顿的苹果坠地0这一现象,/除了引力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到解释风压的定律,树枝的摇动,苹果柄受到的张力,苹果因碰撞而摔伤,摔伤后经过化学过程引起的各种情况等。

0[1]92-93仿佛事件只是由一个个动作组成,并不存在什么规律。

其实不然,这恰好证明了运动规律的存在。

恩格斯曾指出:/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0[3]波普尔不敢承认运动规律的存在,但却武断地将规律与趋势绝然区分而肯定后者。

我们知道,趋势不一定代表规律,但规律一定是以趋势表现出来,社会科学的预测正是依据历史规律预测社会变化的未来趋势。

由此,波普尔论证进路中隐藏的/秘密0,我们可以管见一斑。

(二)关于整体主义。

波普认为:/整体主义是要加以抨击的历史决定论的最关键的论点之一。

0[1]61波普尔将整体主义也分为两种类型:(a)一个事物的全部性质或方面的总和,特别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全部联系的总和;(b)事物的有机结构。

波普尔承认(b)意义上的整体主义可以加以科学的研究,但否认(a)意义上的整体主义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因为科学研究是要把握/社会实在本身的具体结构0,人们也不可能穷尽对世间万物的描述。

同时,由于认识到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差异性,波普尔进一步推演开来,认为若用整体主义来控制和改造社会,势必传达出一种极权主义的直觉。

之所以要控制和改造社会,是因为历史决定论者害怕改变,因此波普尔在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一书的最终结论里说道:/归根结底,害怕变化的人正是历史决定论者0[1]1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