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

怎样写行政文章----读《怎样写文章》之体会《怎样写文章》这本书收录的文章都是公认的文章名家,如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胡乔木、邓拓、胡绳、何其芳、施东向、孙犁等所撰写的专论,而且这本书的编者本身就是一个文章大家,他是中央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著名的经济学家,专著颇丰,对写文章也很有研究。

这本小册子原本是他给国务院研究室青年同志编的一本内部学习材料,后被外界所知,索要者络绎不绝,于是就公开出版发行,而且自发行以来,已经四次再版,印数多达几万册,成为从事研究工作和文秘工作,乃至党政干部、科技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必读书籍。

读着《怎样写文章》中各位文章高手的如何写文章的专论,回想自己的写作之路,感觉名家说的每一个毛病自己都好像犯过,说的每一个写作技巧和经验自己都有切身感受。

自己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从事着党政机关写材料的工作,屈指一算,已经二十三个年头了,写的材料有多少,自己也说不清楚,说写文章的经验谈不上,但也多少积累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受文章名家启发,我把自己20多年来写行政文章的体会,今天也拿出来晒晒,期冀名家高手不吝指教。

一、不要急于动笔。

行政文章,多数都是命题作文,是受命写作。

一般来说,年轻人接受任务后,容易激动,想快速动作,完成写作,受到领导肯定甚至表扬。

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写前没有充分准备,写作过程中容易卡壳,造成写作中断,延误交稿时限。

大凡有写作经验的老同志,都不急于动笔,有的只是翻翻报纸,看看简报,有的干脆散散步,等到一定时候,他们就会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完成写作任务。

这个时候,你千万别说老同志是偷懒,他们在动笔之前,是在准备素材,打腹稿。

所以,我体会初学写文章的同志,一定不要图急赶快,匆忙动笔,在动笔之前应先干好三件事:一是熟悉情况,把与文章有关的政策、法律、资料都尽量的熟悉;二是准备素材,对与文章有关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掌握涉及到的业务工作的成绩、问题和措施;三是列好提纲,或者打好腹稿,对了解的情况、掌握的动态,如何摆布,想好文章的结构布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和要求。

想不明白的事情,肯定写不明白。

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能写明白,别人也才会看明白,听明白。

绝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走完了这三步棋,动笔写作就会顺畅多了。

二、练好“小品”成“大剧”。

写文章与演戏相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不要看现在的小品很火爆,晚会离了小品就办不下去。

但在多少年前,小品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它不过是演员们锻炼演技的训练课目,但没有这些小品的训练,演员们的演技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演出大剧就是一句空话。

当然,如今小品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演艺品目,那是另当别论的。

初写文章,也要像演员学习,不要从一开始就写大文章,而是要从写一个通知、编一期信息、写一则消息开始,练习自己的写作技巧,掌握行政公文写作的基础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阅历,增长和历练自己的写作水平。

就像没有一个演员天生就能当主角一样,也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可以写大文章。

王梦奎在《文章写作杂谈》中说到,“大题目好,还是小题目好?这很难一概而论,大题目可以做小文章,小题目也可以做大文章。

文章好不好,不在题目大小,而在有无见解,和见解是否深刻。

”“初学者开始从事研究和写作,最好是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题目要尽量地具体些,范围小些,对问题的分析则要力求透彻,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文章,内容能够把握,容易写得扎实。

”在行政文章中,我认为最能帮助初学者练笔的是写新闻和编信息,这就像行政文章中的“小品”一样,选题小,可以写具体,写生动,写扎实。

因为再小的一篇新闻稿,一条信息,都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初学者通过写这类文章,既可尽快熟悉和掌握机关行政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又可以尽快熟悉机关业务工作,通过一个又一个“小品”的历练,就可以锻炼和提高初学者撰写行政大文章的能力。

三、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

写作过程的卡壳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即是经验再丰富的写手,也会出现这种状况。

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硬写。

因为硬写只会是生编硬套,东拉西扯,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会让自己满意,更不会让领导满意。

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一文中,列出了他自己写作中的八条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

每当这个时候,写作者可以暂停下来,一是看看其他东西,换换脑筋,想清楚了再写;二是打电话,进一步了解具体分管这些业务的单位的情况,充充电,从实际生活中理清思路;三是与其他同志一起讨论讨论,请他们帮助理思路,或许他们的只言片语,能够启发自己的灵感,让自己的思路豁然开朗;四是在写作任务紧的情况下,可以跳过卡壳的问题,先写其它问题,等其它问题都写完之后,再回过头来集中攻克难题,或许这时你可以轻松解决卡壳问题。

四、要站得更高一些。

行政文章的特点就是受命写作,集体写作,写出来的东西是代表一个单位,一个机构,一个机关的意见,或者是以单位领导名义讲出去的。

所以,写行政文章就要求写作者必须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从宏观上、战略上、全局上去把握,不能把个人的想法凌驾于单位之上。

虽然行政文章都是替别人做嫁妆,但要求更高,写作更难。

不仅要了解下情,而且要掌握上情,还有熟悉中情,把实际与政策、下情与上情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意见。

如果是给领导准备讲话稿,还要谙熟讲话人的讲话风格,已经定稿的讲话稿,有时换一个主讲人,可能就会通不过,还要作进一步修改,这是经常会遇到的尴尬事。

对这类文章,我的体会有三点:一是站位一定要高。

文章以谁的名义发出,或以谁的名义讲出,就一定要站在谁的高度,要有谁的思维和胸怀,给省长准备讲话稿,就必须站在省长的高度考虑问题;给厅长写讲话稿,就必须站在厅长的高度写文章,切忌不要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小科员,处在一个处室,就不敢站高想远,自我束缚思维,捆绑写作的手脚。

二是不要怕反复修改。

一篇好的行政文章,是经过多个环节审核、多人参与修改的结晶。

但修改过程中,也总会遇上一些尴尬的场面。

多年经验,对讨论材料的会议,没有开始,我就知道许多同志就会提出两条意见:一是材料总体有点长,必须压缩;二是他们分管的业务工作写得不到位,必须扩展。

面对矛盾的两条意见,写作者也不知道该压缩哪部分,扩展哪部分。

对这些意见,写作者不要急躁,虚心接受,慎重修改。

三是要掌握讲话人的讲话风格。

有些领导善于讲道理,有些领导喜欢干练一些,有些领导却更愿意旁征博引,所以给这些领导人准备讲话稿,一定要突出领导人的讲话风格。

五、文章要尽量地短一些。

我党一直提倡说短话,开短会,写短文章,许多文章名家也都对写短文章有过精辟论述。

1946年9月27日,胡乔木就给《解放日报》写信,呼吁报刊刊登的文章要“短些,再短些!”并就新闻稿件、通讯和副刊稿件、研究论文和专文分别提出了控制字数的建议。

邓拓在《文章长短不拘》一文中,虽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文章该长就长、该短就短的道理,但还是在文末写到“我们日常写文章,不但应该力求其短,更应该力求其精。

”孙犁在《实事求是与短文》一文中说到,“文章短不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忘记了写作上的实事求是。

我们提倡写短文,首先就要提倡这四个字,返璞归真,用崇实的精神写文章。

”由此看来,大家都比较推崇短文章,这对行政文章更有特殊意义。

现在有一种误区,总认为写大文章,长文章,才能显示出写作者的水平和智慧,显得文章才有厚度、有份量。

其实不然,文章写长容易写短难,短文章更能够吸引读者。

作为行政文章,主要是用来传达指令,指导工作的,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只要文章的内容准确,越简明越便于指导工作。

这是因为,短文章要求在最短的篇幅中,不穿靴戴帽,开门见山,突出重点,措施具体,操作性强,更能显示出写作者的水平。

同时,短文章符合精简会议、压缩文件的精神,便于把领导同志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

六、遵从行政文章写作的规律。

公文是党政机关按照特定格式并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制发的用以传达意图、沟通情况、解决问题、记载事项的文字材料。

根据《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党内公文有决议、决定等14种,行政机关公文有命令、决定、意见等13种,而且根据发文机关之间的关系不同,又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对每一种文种、不同的行文方式,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

所以,写行政文章,除领导讲话、调研报告、情况汇报等重要材料外,撰写行政公文是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而这类文章必须遵循公文写作的格式、体例、语言等一系列规定,严格按规定、按程序办理,否则,公文就会不成为公文,甚至闹出笑话。

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文写作实质上是一种规范写作。

一是格式规范。

公文写作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各机关通用的格式写作,各文种有自己惯用的格式,各格式有固定的要求,写作者必须按照这些格式要求起草公文,不能随意创造,不能标新立异。

二是行文关系规范。

上下级行文、平行机关行文都有一定的要求,发文机关、主送机关、抄送机关等都必须按统一规定标明。

三是语体规范。

公文用语应简明准确,直书不曲,开门见山,很少用比喻、抒情、夸张等手法。

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飞流直下三千尺,凝视银河落九天”,这些在文学作品中很好的语句,在公文中是不能使用的。

公文有自成一体的语言风格和逻辑方式。

这些,对于公文写作来说,都是必须遵循的。

七、文风要简明干练。

行政文章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行政文章写作的严肃性、庄重性,必须观点鲜明,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言简练。

1955年,毛泽东在给《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所写的按语中,明确提出了“文章要写得生动和通顺”的要求。

1958年3月4日,胡乔木在写文件方法座谈会上,曾提出写好文件的三个要求:一要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绍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

毛主席常讲,文章的题目和头几句话很重要,首先头几句话就给人家的印象不好,人家就不愿意看。

不仅开头引人看,还要人家能够一口气看到底。

二要使人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难得动员他。

似懂非懂,目的就达不到。

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

如果看完了、看懂了,说服不了人,还是达不到目的的。

这三条,看起来好象很简单,但仔细分析,三条标准,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连,标准层次递进,要做到绝非易事。

这就要求我们写文章必须养成好的文风,不拖泥带水,不穿靴戴冒,不生造硬编,不说大话、空话和套话,坚决屏弃“八股”文风。

要坚持实话实说,学会深入浅出的写作方法,把文章尽量写得明白流畅,写得朴实简明,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把明白的东西神秘化,不故弄玄虚玩深沉,使人如坠雾里,不知所云。

八、写完之后大声朗诵一遍。

修改,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唐代大诗人贾岛与韩愈反复“推敲”出来的名句妙言,到底是用“僧推月下门”,还是用“僧敲月下门”呢?诗人拿不定主意,并边走边做推敲状,正好被时任京兆尹的韩愈撞见,经韩愈指点,确定用“僧敲月下门”,给后世留下了文章反复修改的千古佳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