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范文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读一《论语》限时作
业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
(《论语·雍也》)【注】①济众:周济大众。
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
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
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解析】“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答案】A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答案】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参考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论语·阳货》)【注】①讪:毁谤。
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
③徼:抄袭。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上级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答案】B
【参考译文】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
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居下位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不通情理的人。
”孔子说:“赐啊,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我厌恶剽窃却把它当做聪明的人,厌恶不谦逊却把它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却把它当做直率的人。
”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论语·阳货》)【答案】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来规范。
君子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参考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由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作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解析】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
【答案】C
(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参考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询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
”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
”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侍奉,去世了,要依照礼的规定送终,并且依照礼的要求去祭祀。
”
孟武伯问有关孝的事,孔子说:“父母只为孝子的疾病而担心。
”(把这种父母对你忧愁的心情用于对待父母,就是孝。
)
子由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一样也有人供养和照顾;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子夏向孔子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常能和颜悦色是件难事。
遇到有事晚辈就去做;有好吃的好喝的,让长辈享受;仅仅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注】①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
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 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基本核心是“富民”思想。
B.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C.按照时令,役民于时,老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
D.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解析】本文没有涉及此项内容。
【答案】C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的合理性。
【参考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论语·里仁》)【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
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当视仁如生命,“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应该积极地追求它。
B.孔子同时承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只是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C.孔子认为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
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
D.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一个人只要随时随地把“仁”的理念贯穿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便可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解析】在这段话中,孔子只强调了两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个人必须随时随地把“仁”的理念贯穿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
并没有说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答案】D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之间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