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脑

流脑



病原学

(三)分类 根据脑膜炎双球菌表面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将本 菌分为A、B、C、D、X、Y、Z、29E、W135、H、I、K 、L 13个血清群 我国以A群为主要致病菌群,B、C群为散发菌群 近年部分省份发现流脑C群引起的病例增多,个别省 份C群已成为主要流行菌群 广东省目前流行株仍以A群为主,近年已发现C群, 带菌者以B群占多数
诊断
(一)带菌者 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咽拭子培养脑膜炎奈瑟氏菌阳性 或脑膜炎奈瑟氏菌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二)疑似病例 • 冬春季节和流行区内发病,1周内有流脑患者密切接触史 • 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重症者可有不同程度的 意识障碍和(或)感染中毒性休克 •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 脑脊液检查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压力增高,白细胞 计数明显升高,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 ,蛋白含量升高
(二)传播途径
• 脑膜炎奈瑟氏菌主要随鼻咽部分泌物通过咳嗽、 打喷涕时排出,借空气飞沫传播 • 病原菌在体外的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
接传播的机会极少
• 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三)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
• 人群易感性与抗体水平密切相关,各地区由于不同年龄组 的免疫力不同,而有发病率的差异 • 新生儿可通过胎盘获得母血IgG类抗体,本病在新生儿少 见,3月龄以上的婴儿即有发病者,6月龄~2岁幼儿发病
接种副反应
• 两种疫苗是提纯疫苗,残留的蛋白、核酸含量极 微,注射后一般反应轻微,少数人有短暂低热, 多发生于接种后6~8小时,局部红晕及压痛感, 多在接种24小时后逐步消失
疫苗储存和管理
• 于2℃~8℃以下避光储存和运输,在盒签(或瓶 签)标明的有效期内使用
应急免疫
• 当出现局部暴发或流行时,可以进行应急 接种。 • 应急接种时,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 ,如检测结果为A群,可使用A群疫苗,也 可使用A+C群疫苗;如果病人病原检测结果 为C群,可使用A+C群疫苗;如果无检测结 果,可首选A+C群流脑多糖疫苗
实验室检查
• 血象: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最高可达40×109/L,中性粒 细胞在80%~90%以上 • 脑脊液:压力常增高,典型病例脑脊液外观混浊如米汤样 甚或脓样 • 白细胞数增多,可达每升数亿,以多形核细胞为主;蛋白 质显著增高,可达1~5g/L;糖量常低于2.22mmol/L,氯 化物也稍降低 • 从病人脑脊液或急性期血液分离到奈瑟氏菌 • 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临床特征
• 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喷射状 呕吐、皮肤黏膜瘀(斑)点以及 脑膜炎刺激症为特征
DIC患者有严重的皮肤出血
• 10%-20%重症病例的存活者将留有长期后遗症,如 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主要表现
• 突然寒颤,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 加重 • 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发花并有散在的小出血点、唇周及指端青 紫、唇周单纯疱疹 • 烦躁不安、谵妄、昏迷、或惊厥 • 皮肤、粘膜瘀点典型或融合成瘀斑,血压明显下降,脉搏细速、脉压 差缩小 •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 • 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对光反射迟钝、眼球常凝视 • 呼吸快慢及深浅不均或呼吸暂停 • 幼儿发病多不典型,常见高热、呕吐、嗜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罗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卫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 炎奈瑟氏菌(又称“脑膜炎双球菌”)感染脑膜或脑 脊髓膜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冬春季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儿童和青少年。脑膜炎奈 瑟氏菌有13个血清群,国际上95%的病例是由A、B、C、
免疫程序
• 6~18月龄接种A群多糖疫苗2剂,针次间隔不 少于3个月
• 3岁、6岁各加强免疫1剂A+C群脑膜炎多糖疫苗, 两针间隔时间不能少于3年 • 在流行期间可使用疫苗进行应急接种
免疫效果
• 主要产生体液免疫 • 3岁以上儿童于接种后7~10天可测出抗体,2~4周达高峰 ,血清抗体阳转率达90%以上,保护水平可维持3年左右 • 对2岁以下婴幼儿能维持1年,2岁以下婴幼儿年龄越小, 抗体形成越差,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多糖抗 原为T细胞不依赖抗原,婴儿接种后仅产生IgM抗体,不产 生IgG抗体,不产生回忆反应,亦无加强免疫应答,故婴 幼儿注射效果不好,流脑A群及C群多糖疫苗均存在类似问 题 • A+C群流脑多糖疫苗适于2周岁以上儿童接种
• • •
临床表现及诊断
• 脑膜炎双球菌侵入人体后,由呼吸道进入血液,随后进 入脑膜和脊髓膜引发炎症,由于病菌增殖及释放大量的 内毒素,可引起病人体温升高,造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现象),出现全身出血性紫癜或紫斑、剧烈头痛与 呕吐,甚至出现抽搐及昏迷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起病急骤,变化快,如未能及时治疗 可以因循环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 临床上最后发展成典型流脑病人的仅占感染人数的2-8% • 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 慢性败血症型
• 带菌者和病人是传染源,只在人间传播 • 脑膜炎奈瑟氏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于带菌者鼻咽部和病
人血液、脑脊液和皮肤黏膜瘀(斑)点查到,人咽喉部 位是该菌的唯一正常寄居处
•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0天,一般为2~3天
• 病人在潜伏期末和发病后10天左右均有传染性
• 脑膜炎奈瑟氏菌主要寄居在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在 流行期间带菌者检出率一般为10%~30%左右,是最重要 的传染源
接种方法
• 冻干疫苗使用前于每安瓿内按标示量加入本品配 置的稀释液,待完全溶解后使用 •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用75%酒精消毒,待干 后皮下注射 • 每人每次用剂量为0.5ml
免疫接种禁忌及注意事项
• 患有癫痫、癔病、脑炎后遗症、抽搐等病症或 有既往病史者、过敏史者; • 有严重疾病,如肾脏病、心脏病、活动性结核 等; • 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推迟接种
流行病学
• 流脑流行的地域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各大洲 • 我国是流脑的高发区,华中、华南高于东北和华 北,一般非流行年发病率为 3~10/10万;小流行 年为30~ 50/10万;大流行年可高达 100~500/10 万 • 自广泛应用多糖疫苗后,发病率在各个不同流行 强度年份中均大幅度下降
(一)传染源
W135和Y群引起的。我国为流脑高发国家之一,建国
以来曾发生5次全国性大流行。
病原学
(一)生物学性状
• 脑膜炎球菌为革兰氏阴性肾形双球菌 • 直径0.6~0.8m,无芽孢、无鞭毛、无动力 • 能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蔗糖,氧化酶实验阳性 • 抵抗力很弱,对寒冷、干燥、热力、 阳光、紫外线等敏感 • 加热56℃ 30min即被杀死,消毒剂1%酚、 0.1%升汞、10%甲醛浸泡数分钟即可杀灭 • 对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流行菌群的变迁
近年来脑膜炎奈瑟氏菌菌群的变迁与耐磺 胺、青霉素耐药菌株的增加是流行病学面临的 两个主要问题。
免疫预防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 目前国外已有A群、C群、A+C群及A+C+Y+W135等多种 单价、2价及4价流脑多糖疫苗 • 我国1975年研制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1980年正式批 准生产和应用 • 目前我国应用的流脑疫苗包括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 +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 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 流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主要为多糖疫苗 • A群多糖疫苗,每人份含A群多糖30g,A+C群多糖疫苗每 人份含A群及C群多糖各50ug • A群及A+C群多糖疫苗于2℃~8℃贮运,自冻干之日起,效 期为2年
诊断
(三)临床诊断病例 在符合疑似病例的基础上,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 (四)确诊病例,在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的基础上,符 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 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检测,可在中性粒细胞内 见到革兰氏阴性肾形双球菌 • 脑脊液、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氏菌阳性 • 脑脊液、血液脑膜炎奈瑟氏菌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 急性期脑脊液、血液及尿液脑膜炎奈瑟氏菌群特异性多糖 抗原检测阳性 • 恢复期血清流脑特异性抗体检测,其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 或以上升高
率最高
(四)流行地区
• 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各大洲 • WHO 估计,全球每年可有 120 万人患流脑,大约 13.5万人死亡 • 我国是流脑高发区,每次大流行都与社会因素, 如人口的频繁流动有关 • 自广泛应用流脑多糖疫苗后,发病率在各个不同 流行强度年份中均大幅度下降
(五)流行季节和发病年龄
• 流脑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一般在11-12月 份开始上升,次年2-4月达高峰 • 我国流脑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约占 全部病例80%以上,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 若发生流行时,成人病例亦可增加
病原学
• • •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主要寄居在鼻咽部,可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持续 几天到几个月 当机体缺乏足够免疫力时,迅速导致菌血症,随之 发生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细菌死亡或自溶后,大量内毒素释出,作用于小血 管或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皮肤粘膜可出现 出血性皮疹或瘀斑 作用于肾上腺,引起肾上腺出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