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

而出生后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心理发展是按预先形成 了的生物学形式,即按遗传程序进行的 。
以弗洛伊德(S.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个体的潜 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永恒力 量。
以马斯洛(A.H.Maslow)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的心 理发展是人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的结果。人不是被浇铸、塑造或教育成 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
情绪情感 教育目标
意志教育目标
个性倾向性 教育目标
个性心理特征 教育目标
培养良好的 心理素质
开发心理潜能
预防心理疾病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P14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 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 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 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
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差异性原则:尊重差异,因人而异。
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积极主动。 整体性原则:心理整体和谐发展,各种途径协调一致。
个人观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放眼人的整体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心 理属性的整体协调。
保密性原则:保护隐私。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以激扬生命、播撒阳光雨露为主的原则; 2.以分享欢乐、传播幸福为主的原则; 3.以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为主的原则; 4.以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为主的原则; 5.以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力优势为主的原则; 6.以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为主的原则; 7.以团体训练为主的原则; 8.以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为主的原则。
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 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 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 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 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部2012.1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心理活动课教案:独一无二的我 克服自卑
观摩:心理活动课友谊地久天长 我选择我快乐
◆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2)学科渗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要求
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案与经验
(3)德育渗透
教育目标 理论基础 教育内容
教育过程 教育效果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系
某小学校长在谈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 况时隆重介绍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情况,此 外没有其他做法。言下之意:心理健康教育 就是心理咨询。
你怎么看?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P18
个人观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两方面:一是教,而是育。
1.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
请 您 欣 赏 : 徽 州 印 象
学校环境(物质环境、心理环境) 家庭环境:家庭结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 社区 大众媒体 社会环境
2.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
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 心理知识讲座等 。 特点:知识性、基础性、活动性、体验性、发展性、 主体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1.增进主观幸福感 2.提高生活满意度 3.开发心理潜能 4.发挥智能优势 5.改善学习力 6.提升自我效能感 7.增加沉浸体验
8.培养创新能力 9.优化情绪智力 10.健全和谐关系 11.学会积极应对 12.充满乐观希望 13.树立自尊自信 14.完善积极人格
(一)内发论
观点: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
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 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观 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
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胎儿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
评价:你的看法?
个体心理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 不只是由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心理的发展中,遗传和环 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 一堂内容“丰富”的中学心理课 你怎么看?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目标的构建
认知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 教育目标
(三)社会文化历史观
观点: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本能,心理发展受 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
人物: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提出,后经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维果斯基认为应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 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 特征。另一种是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语 言等间接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奠基工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奠基工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各种心理治疗理论及人格心 理学、变态心理学
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 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调试:专业
主义、革命传统、理想道德、 形势政策教育等
与职业的选择、人际关系的调整、 婚姻质量的改善、学习与工作效率 的提高、心理障碍的消除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 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 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 极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 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 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孟万金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17
强制性、理想性、说教式, 由上到下
你要做
助人自助、助人自悟,由下 到上
我要做
(4)班主任工作渗透
树立健康的班级舆论,形成支持性的班级风气 丰富集体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情感投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注重激励手段的运用,给学生成长鼓气 做好家长工作,形成原则:立足教育,重在指导。
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 的量变和质变而实现的。
人物: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他既反对心理发
展的内发论,又反对外铄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 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个体 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心理建构过程。
最强大脑:20140124盲女吹气辨物
评 价:你怎么看?
内发论认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没有什么根本的实质性的 区别,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成熟的结果,完全否定后天学 习、经验在其中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 发展,这是内发论的根本错误所在,是庸俗进化论观点在 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一种表现。
(二)外铄论
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 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 点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1996.8)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 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 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评价:你的看法?
社会文化历史观点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 心理发展的实质,强调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 的制约性,这对于摒弃庸俗的进化论和机械的环 境决定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建构观
观点: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主客体及内外因相互作
人物:
华生(J.B.Watson):环境与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 是万能的。 斯金纳(B.F.Skinner):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人 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 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评 价:你怎么看?
外铄论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 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 心理反映的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NO.3
• 教谁? • 教什么? • 教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教?
某镇中学校长: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比较单纯、朴实,没有什 么心理问题,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你怎么看?
教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 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 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