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八二宪法:是中国法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
首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正常举行。
其次,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的法律逐步 完善。
人大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司法机关得到了重建和加强
我国的检察机关是1978年开始重建的,到1997年, 全国已有各类检察院3846个,检察人员20982名。
1989 行政诉讼法 1990 行政复议条例 1994 国家赔偿法 1996 行政处罚法 1999 行政复议法 2000 立法法 2003 行政许可法
我国法律规范体系的宝塔形结构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一住户讨要“视觉卫生权”
乔占祥诉铁道部票价上浮案引起轰动
它们的合法性并服从它们,那种义务来自 这样一个事实:我是构成社会的成员之一 ,社会的法律就是我的法律,制定法律时 我出过力,如果法律是公正的,我可以引 以为荣,如果法律是不公正的,我继续有 义务为其改善而努力。
-----美国学者 科恩
英国学者哈特把守法的动机分为两 种,一种是出于自愿去接受和维护 法律规则,并以法律规则作为自己 行为的指导;一种是通过观察发现 如果不遵守法律规则可能会受到惩 罚,因而被迫服从法律。
财产拆迁、征收私人的不动产,应当按照国 家规定给予补偿。
开采矿藏必须经过行政部门许可
购买的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期限是 70年。如果需要继续使用土地的 ,应在届满前一年申请续期。
三 对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充分认识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法制,必须广泛发扬民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抓
(四)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关键是要加 强党对法制建设的领导
修宪:
1.新修订的宪法是1982年以来历次修宪中修 改幅度最大的一次 2.全面反映出党的十六大理论创新的成果
3.反映出与国际接轨的导向 4.使宪法本身更加完善
我国近年来颁布的一些行政法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 立了“发扬社会主义 民主,加强社会主义 法制”的方针.
②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 体制改革”中提出了法律制 度的重要性,要建立一种法 律制度高于领导人,一个好 的制度比任何好的领导人更 可靠、更稳定的观念.
③党章中规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 围内活动”的原则.后来1982年宪法把它确 立为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
政府趋向于依法行政,正在逐步树立十 种现代法治观念:
宪法至上的观念 尊重人权的观念 行政权限的观念 行政民主的观念 行政服务的观念
行政程序的观念 政府诚信的观念 监督责任的观念 权利救济的观念 法治渐进的观念
如果你的邻居排放污染物或施放噪声, 对你造成损害,你可以得到补偿
买商品房需到房地产交易登记机构进行登记
历史经验表明: 不同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于客观 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法律 实施效果.
(一) 法制观念的进一步更新
1.对于国家政府机关,逐步树立起法治 政府和依法行政观念。
2. 对于普通公民,强化守法意识, 树立参与意识,增强维权意识
法律可能是不好的,我还可以反对,但我 所参与的确定法律的过程使我有义务承认
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 与确立解放区的司法原
两个文件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 及一切反动的法律的训 令
两个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
(临时性宪法) 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五四宪法 标志着新中国法制正式建立起来并
且走上了正轨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很多重要的法律还处于空白状 态,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主要靠 党的政策来调整。
②法治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干部与群众的法治观念相当淡薄。
: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由三级改 《人民法院组织法》 为四级,并规定设立军事、铁路
、水上运输等专门人民法院,实 行四级二审制。最高人民法院是 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它负责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 院的审判工作。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检察机关也作了相应的改革 ,从上至下设立了四级检察院 ,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由过去 的“双重领导”改为“垂直领 导”.
沈洪嘉“叫板”垄断行
我国的三大诉讼法都体现了救济原则
刑事诉讼法:疑案从无原则
民事诉讼法:支持起诉原则
行政诉讼法: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原则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总提纲:
一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期 (二)严重挫折期 (三)重建和快速发展时期
二 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法制观念进一步更新 (二)权力救济方式趋于多样化 (三)法制机制更趋完善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一.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时期(1949-1956) (二)严重挫折时期 (1957—1978) (三)重建和快速发展时期(1979—现在)
立法发展迅速:
1979年7月1日,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 刑法》、《刑事诉讼法》、《地方人民代表大 会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法》等七 部法律,并由此揭开了新时期大规模立法的序 幕,在此后的20年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 制定了法律和关于法律问题的决议350多部,国 务院颁布了800多部行政法规,平均每近20天制 定一部新法律,每不到10天出台一部行政法规
人民法院也发展迅速,到1997年,全国已有各类法 院3556个,法院工作人员28万余人,其中,法官17 万余人。法院的受案范围不断拓宽,从原来的刑事、 民事案件扩展到经济、行政、海事案件,受案的数 量不断增多,从1978年的44万余件增长到1997年的 528万余件,平均每年增长13.8%。

工从 作国 者家 的工 转作 变人
员 到 社 会 法 律
公证机构的发展
公证机构也正在由现行的行政机关向事 业单位转变。1996年,全国公证处发展 到3167个,公证人员达1.7万人,仅1994 年一年,就办理各种公证达792万多件。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 会解放思想,深刻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对法制建设的 认识 产生了一个历史性的 飞跃。这个认识的飞跃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