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题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题集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一)材料分析部分1、阅读材料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辽宁8-9天。

这四个地方,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天津、辽宁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请回答:(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为什么?参考答案:(1)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内乱时期。

2、阅读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

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

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55年经济建设述评》请回答:(1)根据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请分析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两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你能说出来吗?参考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

(2)1952——1957;1978年以后。

3、阅读材料材料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时间1952年1956年1978年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679亿元1252亿元3642亿元89404亿元材料二我国工业生产值增长情况时间 1952年1956年1978年2001年工业生产总值 119.8亿元642亿元1607亿元39570亿元请回答:(1)有人说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你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也不怎么样!请根据上述材料予以反驳。

(2)1952年到1956年短短4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试分析原因。

(3)从1956年到1978年22年间,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试分析原因?(4)从1978到2001年20多年间经济发展与1956年到1978年间的速度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参考答案:(1)从1952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出现狂飙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还要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以更高的热情投稿到生产中去;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工业一穷二白的状况;当时苏联的援助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缓慢。

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明显加快了速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在城市,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加快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市改革取得成功;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以科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阅读材料材料一各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表1949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今8个 23个 16个 62个 148个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1)“我们的朋友遍及五大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说明了什么?(2)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重大事件,请根据材料二说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共和国外交史上的大事。

(3) 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参考答案:(1)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与印度、缅甸领导人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广交天下朋友;重返联合国;改善中美关系,中美、中日建交。

(3)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增进对外合作与交流,以更积极更活跃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5、请回答:(1)请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2)1624年以来台湾与大陆有几次分离?分别由于什么原因?(3)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参考答案:(1)约15000年前台湾与大陆福建仍连成一片,是中国东南大陆架的一部分。

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万人至夷州(今台湾),前后历时一年。

(2)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从此开始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

(3)一国两制、和平统一.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二: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请回答:(1)党的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内容上体现的一条主线是什么?(2)这二次会议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各有什么指导作用?(3)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什么思想路线?参考答案:(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2)党的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开了个好头,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点,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 选自歌曲《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选自歌曲《春天的故事》请回答:(1)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3)材料中的二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有哪些功绩?在党的领导集体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参考答案:(1)“大救星”是毛泽东。

(2)“老人”是邓小平。

(3)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分)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他们是我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

8、阅读下列材料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

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引自《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1950.11) 请依据材料回答:①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赴朝鲜作战?②联系课本知识你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取胜的原因有哪些?③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被誉为什么?请你举出两个。

④你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参考答案:(1)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2)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作战;中朝人民的并肩作战;(3)“最可爱的人”、黄继光、邱少云。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请回答:(1)依据图(1)请回答1953年12月中国政府与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什么原则?(2分)(2)依据材料一:你知道这是谁在哪次会议上的发言吗?(4分)在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什么方针?(2分)提出这个方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2)周恩来、万隆(第一次亚非)会议、(4分)求同存异方针、(2分)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

(4分)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材料二:风阳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党 (2)和政府决定在农村开始实行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你认为:袁隆平在农业科技上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联系上述材料,你认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最关键有哪两条?参考答案:(1)邓小平 家庭联产承包(2)1973年成功的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3)一靠政策;二靠技术。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必须凭借各种票证才能购买到物品。

粮票、煤票、肉票、糖票、布票、……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

如今,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

走进商店、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

----摘编自《百年中国》材料二: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中关于电视机产量的数据制作下表:(单位:万台)年 份 1979 1982 1985 1988 1992 1996 2001 2004电视机 1329 1592 1622 2485 1314 2109 3967 7328.80其中:彩电 0 288 410 1028 1314 2109 3967 7328.80请回答: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的原因是什么?②分析材料二中的数据,你能够发现哪些问题?(二个以上)试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