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中的赏析 《蜀道难 》是李白 的经典作品,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蜀道难中的赏析的相关文章, 希 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蜀道难》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 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 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 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 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 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中的赏析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 宝库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不朽杰作。
《蜀道难》本为乐府《相和歌 辞·瑟调曲》 旧题, 李白此诗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
此诗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 见解不一,我认为它与政治现实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诗歌 创作于天宝初年, 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 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 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
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诗末抒发的感 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 富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
唐代殷?称赞 此诗“可谓奇之又奇, 自骚人以后, 鲜有此体调”。
相传贺知章读罢 《蜀道难》 ,
“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 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 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寻常 的险峻, 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 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 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上 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此段极写山势高危。
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 冲波击浪, 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禾川,再加上黄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 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
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 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 只有抚膺长叹!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 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 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 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 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
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 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 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 艺术效果。
最后,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 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 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段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 现了地势的险要,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
最后,以再次 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
诗人以变化莫测的 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 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 展现出一幅色彩 绚丽的山水画卷。
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 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故而李白的同代人殷璠 《河岳英灵集》 称之为“奇 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 前人论李白的诗,多标之以气。
吴融《禅月集序》称李白诗“气骨高举”。
《鹤林玉露》说李白“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
”王世贞《艺苑危言》说“太 白以气为主”。
称李白“以气为主”, 实际上揭示出了李白诗歌一个极为重要的 艺术特征, 即李白诗的强烈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色彩, 他的诗是他的理想、 才具、 人格力量的自我表现。
李白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
他的人生,可以说是追求自 我价值、自我人格实现的人生。
李白所要抒发的多是一种不吐不快的激荡情感。
在情感的表达上, 诗人又选取了与这种情感性质相应的形式——宣泄的方式。
李 白诗表达情感不掩抑、不委婉,不取温柔敦厚之道,而是情感的率真的倾吐。
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 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不仅道出了他诗的语言的核心,同时也表明着他的美 学理想。
这个美学理想体现在他的诗歌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与轩然高举的气骨、 激荡的情感、超凡的想象相适应,李白选用了不同于其他盛唐诗 人惯用的诗体,创造了自己特异的结构与语言,以使诗情和辞采天然融合。
李白五绝、七绝都称名于世,五言古诗 也写得很好。
然而他用得最多、也最擅长的是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
在李白的作品中,有两个很特殊的现象: 一是乐府奇多。
在李白那个时代,所有的诗人,大都偏重于近体诗的写作, 很少有人再写古风,尤其是乐府。
可是李白的作品中,乐府占了十分之一还多。
李白集中,现存乐府一百四十九首,七言古诗八十余首。
长短不拘,自由灵活的 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为诗人抒发激荡奔放的情感,驰骋天才的想象,提供了广 阔的天地。
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将进酒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梁甫吟》等,都是乐府歌行或七言古诗。
李白极熟练地运用了这些诗 体,所以无论诗的思想内容怎样风雨争飞,鱼龙百变,怪伟奇绝,但都如同水随 山转,云从风幻,自在天然。
二是律诗奇少。
李白的近体诗,共七百七十九首,但律诗只有八首,这真是 一件使人难以相信的事。
李阳冰说:“太白著述,十丧其九。
”可见今本所载, 不过其十分之一,所以今本所载七言近体(律诗)八首,并不能断言他终生只作 此八首。
虽然如此,但也十足的说明李白很少作七律。
李白七律虽少,但绝句却 很多,而且也都很好。
在唐朝,绝句可以合乐而歌的,这和乐府很相近。
李白的 乐府,是当代的绝唱;他的绝句,也是当代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