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限维空间中的点_以留园为例_解析步移景异的空间涵义

无限维空间中的点_以留园为例_解析步移景异的空间涵义

无限维空间中的点The Points in the Infi nite Dimensional Space:The Analysis on the Space Meaning of Varying Sceneries with Changing view-points, Lingering Garden (Liu Yuan) as an Example陈 丹孟 凡 玉Chen Dan Meng Fanyu中图分类号 TU98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39X(2009)07-0173-05摘 要 “步移景异”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艺术特色,包含空间转换与景致变换两重意思。

以留园为例,选取从入口到还我读书斋一段,将园林实体要素看作提高空间维度的点,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给“步移景异”一个空间说法。

关键词 步移景异 留园 无限维空间 实体要素Abstract " Varying sceneries with changing view-points " is a major artistic fe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it contains two meanings: space conversion and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The paper take for example, select the section from the entrance to the Reading Architecture, c o n s i d e r t h e p h y s i c a l e l e m e n t s o f l a n d s c a p e a s t h e p o i n t w h i c h c a n increase space dimension and stud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lements, in order to give an argument to " Varying sceneries with changing view-points ".Key words Varying sceneries with changing view-points, Lingering Garden (Liu Yuan), Infinite dimensional space, physical elements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邮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学VS设计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430072yueliang713@2009 03 18坐标轴里的可计量的维度所解释的。

多维空间一般使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来的,欧氏几何中点是0维的,点沿直线运动成一维直线,直线平行或旋转成二维面,平面再沿不在平面内的一直线移动或旋转就成三维立体空间,用此方法推论,三维立体沿一个直线移动就成四维空间,依此至无穷。

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亦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理解:游人所在的点为“站点”,所在的空间为“本体空间”,从本体空间向外部空间看去,与某一实体(可能是对景物,或者仅仅是一个任意的物体)形成视线,将人对本体空间的感受引申到更大的一重维度上去。

但是,外部空间中存在很多这样的视觉落点,远近“步移景异”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艺术特色,其中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人身处在流动的空间之中,在行进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连续变换;其次,人的视线所至皆是不同的景致。

这两方面内容是统一的,是由空间的属性决定的。

1 解析园林空间的维度日常生活中,我们将空间视作三维立体,用边界来限定长、宽、高。

但是,数学中早已明确空间的维数是无穷的,不但有四维,还有五、六、七……维空间。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空间与日常生活不尽相同,空间以异常大的密度和错综的结合方式涌现在人的面前,其空间就不再是能被——以留园为例,解析步移景异的空间涵义图1 留园平面图建筑历史Architectural History图2 门厅过道空间示意图3 古木交柯前庭院空间示意图4 古木交柯空间示意图5 曲溪楼空间示意图7 五峰仙馆空间示意图8 还我读书斋空间示意Array高低各不相同,因此,空间维度就变得含混而微妙了。

中国古人在建造园林时,以绘画为范本,以“无往不复”的传统空间观去现场设计,经营出了如此丰富的空间迷宫,人在其中时时感受到自身所在,又时时忘却自身所在。

本文即以一个具体的园林—留园为例,按照游线,选择“站点”,来逐步推进研究,考量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技巧来达到“步移景异”的空间境界。

“步移景异”意味着动、静两种状态,不论是看到的景致,还是感受到的空间,都因为人的行为而发生转换。

人位于某一“站点”,所感受到的离身体最近的一重有明确围合感的空间为“本体空间”,人通过本体空间来确定自身在园林中的所在,并以此为参照,向外观望。

景致是在一定的空间背景之上,各个实体要素按照美的法则组合形成的。

可以将这些突出的视觉承载物视作“点”,而空间是由物质实体来确定的,又是无限维的,则背景与“点”就是相对而言的概念。

对于“点”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分类,按照在园林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建筑、水体、山石、植物、道路五种;按照点在“画面”中的意义,可以分为主点、次点、近点、远点;按照点的形态,可以分成实点(有具体的形态)、虚点(可以成为视线落点,但没有实体形态,例如明确的光源,门洞过道等)。

“点”对于增加空间维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点”的位置(包括平面和竖向)、“点”距“站点”的距离、“点”与“站点”之间的视线角度、图6 清风池馆空间示意“点”的布局、比例、密度、内向与外向,都是影响因素。

静态的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个“场”,人一旦行动起来,“场”与“场”之间就发生作用,这时,“点”与“点”之间的相互呼应就成为“推力”,推动、牵引人不断前行,空间维度逐步扩大,景致不断变化。

在这些“点”之间的联系线上,人可以发挥主观性,进行加减的选择,对于空间的感受更具有自由性。

同时,运动之中,时间性就显露出来,时间可以看作是空间中较为独立的一维,是对空间属性的确认,起着“组织”作用,同步加强人对空间独立性和整体性的认知。

在这个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人对空间的感受就超越了“本体空间”,成为含有人的自我意识的“意境空间”。

2 留园空间的选择及研究江南私家园林经营空间的艺术性比皇家园林略胜一筹,但同为私家园林也风格各异,拙政园明瑟旷远,网师园小巧精致,沧浪亭历史已久,艺圃极具飘逸之气,唯独留园,面积适中,空间密度较大,变化丰富,用来分析“步移景异”具有典型性。

留园以水面为中心,以冠云峰为景观序列的高潮,但从空间类型和方便性研究的两个角度去考虑,不必选择整条游线,截取从入口到“还我读书处”一段,就基本包含了主要的空间类型。

所以拟在这一段游线上确定如下七个“站点”来展开研究:①门厅过道,②古木交柯前的庭院,③古木交柯,④曲溪楼,⑤清风池馆,⑥五峰仙馆,⑦还我读书斋(图1)。

2.1 门厅过道(图2)入口的“本体空间”是狭长幽暗的廊道,“站点”左侧是个天井,从功能上讲能给过道带来自然光线,从空间上讲,是在本体空间之外增加了一重维度。

景色从漏窗中透过,会产生内与外,明与暗的对比,加强人对本体空间的认知,这是双重嵌套空间最直接的作用。

正对过道的墙壁上挂着匾额,吸引人前行去欣赏,这个视觉落点将人对空间的感受从本体空间中解放了出来。

匾额之上的屋顶,揭去了几片瓦,光线从上空泄下,成为一种暗示性的引导,光线虽然无形,但是起到了一个“虚点”的作用,不但将空间维度引深,同时消解了空间的边界。

偏向左侧的空间与偏向前方的空间叠加的结果,是空间整体的方向性指向(90度~180度之间)。

因为空间实体形态的狭窄,“点”在这里起到的作用主要的体现为线性的,单向的。

2.2 古木交柯前的庭院(图3)在曲折幽暗的廊道空间过后,出现了古木交柯前的庭院,这个空间本身是“虚心”的,沿对角线方向有两个开口:来的方向上,是过道和角落里的植物,这些植物成为视觉落点,在同一维空间内增加“点”,可以丰富和确认空间感受,这一虚心的院落空间因为外部空间的饱满而更具存在感,如果没有如此的设计,空间的可识别性将会减弱,成为序列上不具意义的薄弱环节。

去的方向上,也是一个过道,从站点的位置上看去,是一个“孔洞”,使得空间维度属性变的不确定,更像是非欧几何里的高维空间:一侧饱满、单一、确定、单向,另一侧虚空、未知、模糊,空间不同特性所产生的推力指向未来一方。

同时,对角线两侧的建筑与自然景物对应而立,辅助加强空间自身的个性,如果不对庭院进行设计建造,仅有建筑一方,则方向性会大大减弱,空间感也会变得不均衡。

2.3 古木交柯(图4)古木交柯的“本体空间”是形态微妙的建筑空间,没有寻常建筑的四面围和之感,建筑的属性显得很微弱。

北墙上的一排漏窗,形态各异,花样精美,虽是同一个画面上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角度和位置的细微差别,每个漏窗所框住的景色也各不相同。

这里,画面更像是平面的、二维的,里面的景物没有单独存在的意义,一个一个浏览过去,才始觉是一个完整的外部空间。

这个空间的作用在于,它是本体空间的镜子,当本体空间自身意义模糊时,外部空间就赋予其价值。

由于花样的精美,数量的集结,漏窗的存在格外显眼,这里被分成了一内一外,一大一小两重空间。

但是,由于左右两侧可以自由选择的路径以及“古木交柯”这一植物组景的“压边”作用,空间是倾向于外面一重的,也就是向水面部分延伸。

这种似隔非隔的赏景空间,比起完全打开的方式,更具韵味。

2.4 曲溪楼(图5)空间序列经过前面“收—放—收—略放—收”的一系列变化,在这里向水面完全打开,形成了一个高潮。

“本体空间”是一个长方形的建筑空间,因为外部空间有很多的视觉落点,且视线之间角度很大,人的意识被拉出空间之外,空间向外打开的程度到达了极限,失去了本身的存在感,仅具有“站点”的意义。

从此“站点”向外看,明确的空间层次有四个:a 从近处的青石幢,经古木交柯、绿荫、明瑟楼、涵碧山房、爬山廊一直到闻木樨香,视线落点的位置逐步升高,与濠濮亭小蓬莱所构成的右侧边界一起,成为第一重明确的空间,因小蓬莱与闻木樨香之间存在空洞,且这几个点之间没有明确的主次关系(意即没有完形的倾向),所以空间维向外延伸至未知之处;b 濠濮亭,清风池馆,小蓬莱所围成的水院也是一重明确的空间;c 从这一“站点”还可以仰望可亭,这意味着越过小蓬莱还有更外面的一重空间;d 闻木樨香北侧爬山廊一路倾斜下去,三个石桥使山涧也成为一个“点”,一直延伸到可亭之后,暗示另外的空间的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