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三)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
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
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
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
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的有用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
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
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
但要知道,这种类书的编纂,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以为忤,而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当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
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
因为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当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
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
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
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也都一一注明。
由此可见,中国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这样的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
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范面临着新的挑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自然还来不及解决。
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也有“学术规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固有特点,导致一种错误认识,即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
B.古人引用他人著作或成果时取其大意,间接引用,甚至按照自己意思改写,这些惯常做法,与当时书籍流传困难的情况关系密切。
C.古人编纂的类书,除了某些现成诗文或整段资料偶尔会提及作者或书名外,大多不注明资料来源和引文的出处。
D.古代类书的编纂是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没有著作权和稿酬,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人不规范地借鉴前人成果,甚至将自己的作品假托为名人之作,但这些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学术规范。
B.自先秦以来,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C.如何继承中国的学术规范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着的新挑战。
D.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没有根本差异,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很多今天习以为常的学术规范当时还没有出现。
B.作者引用《汉书·儒林传》明确记载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这一史实,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
C.古代很多作者无名无势,但只要托名古代圣贤或同代名流,就有可能使得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进而体现自我价值。
D.中国虽然并不缺学术规范的传统,但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学习借鉴外国的学术规范,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
少笃学,工文辞。
宣和三年,上舍登第。
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
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
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
张邦昌僭位,复其职,遣同路允迪诣康王劝进..。
建炎元年,李纲拜右仆射,宗尹论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
不报,出知舒州。
言者论宗尹尝污伪命,责置鄂州。
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
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
时诸盗据有州县,朝廷力不能制。
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
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
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弃和排挤,最终罢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
(2)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邬老太太年轻时就常常帮同事和街坊邻居缝制衣服,_______之下,她的女儿从小就认为助人为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②92岁的“飞虎队”成员理查德·舍曼接受采访时说:“我________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许多暴行,也看到中国老百姓在战争期间到处流离失所的悲惨。
”③“互联网+”是这两年来人们_______的词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全社会立即掀起了新一轮关注和解读“互联网+”热潮。
A.耳闻目睹耳熟能详耳濡目染B.耳闻目睹耳濡目染耳熟能详C.耳濡目染耳熟能详耳闻目睹D.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耳熟能详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腾讯无人机在研发初期,定位就与现在占市场主流的航拍无人机不同,他们的目标用户是大众消费群体。
B.运营商推出手机月套餐内剩余流量单月不清零服务后,不少市民欣喜不已,更有网友开始展望“我的流量我做主”的未来。
C.由于售价低廉,药企微利甚至无利,缺乏生产积极性不高,导致不少低价药从市场上消失。
D.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道德文明建设。
一座城市是否具有道德文明,是人们选择入居的重要标准。
1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微博的用户数是庞大的,这些用户可能是企业的现有受众,也可能是企业的潜在受众,可能是企业的合作伙伴,也可能是企业的竞争对手,其在微博上进行活动的数据都是可测量的。
微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_______。
这些数据形成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A.拥有企业进行商业活动所需的多种数据资料B.企业进行商业活动所需的多种数据资料存在其中C.多种数据资料都是企业进行商业活动所需的D.企业可以从中获取所需的多种数据资料进行商业活动选择题答案1~3.ABB4~6.CCC7.(1)范宗尹请求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谏官反对这样做,范宗尹被罢职回家。
(2)正逢晁公为的妻子收受囚犯贿金的事情败露,皇帝罢免了晁公为,范宗尹自己也感到不安。
8~10.DBA选择题解析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B张冠李戴。
“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的时间是“汉代”而非“先秦”,见原文第五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张冠李戴。
“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的时间是“汉代”而非“先秦”,见原文第五段。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会试”错,应为“殿试”。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廷对(廷对)(1)。
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
(2)。
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
(3)即廷试、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等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7.【参考译文】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
从小专心好学,擅长文辞。
宣和三年,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任侍御史、行谏议大夫。
王云出使金国返回,说金人一定要得到三镇。
范宗尹建议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谏官反对这样做,范宗尹被罢免官职,返回乡里。
张邦昌越礼建立伪国,恢复了宗尹的官职,派他同路允迪去见康王劝说他称帝。
建炎元年,李纲被授任右仆射,范宗尹论奏他名声超过实际才能,有震主之威。
不被答复,出京任舒州知州。
谏官论奏范宗尹曾接受过伪朝的朝任命,宗尹又被责罚安置到邓州。
不久,被召为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任参知政事。
吕颐浩被罢去相位,范宗尹代理宰相之位。
当时盗贼们占据州县,朝廷无力制服他们。
宗尹上言道:”太祖收回各藩镇的权力,天下太平有一百五十年,可谓是良策。
然而国家多难,四方守帅势力单薄,垂手环视,是此法的弊端所在。
现在应到了稍微恢复建立藩镇的方法,分割河南、江北几十个州的土地,委以兵权,使他们来拱卫皇室。
与把土地舍弃给夷狄之人相比,难道不是相差很远吗?”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授任范宗尹为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当时年仅三十岁。
近世的宰相,没有比宗尹年纪更小的。
当初,范宗尹参加廷试,详定官李邦彦特别奏请皇上把宗尹放到乙科,宗尹很感激他,赠李邦彦观文殿大学士。
枢密院副都承旨一职空缺,宗尹拟定邢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邢焕是他的同乡亲戚,公佐主管客省,而道宗又不懂军事,人们因此指责宗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