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非正式组织
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采用相互了解、相互认同、 自愿结的方式组成,不需要上级批准,不受组织或 上级机关的干预。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经历、 价值取向和来源地,是把他们凝聚到一起的根本原 因。组织内部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具有不成文的 自觉约定的组织规范,组织关系的维系和成员思想 与行为的统一主要依赖于成员间的默契。
• 3.培训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通过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培 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对非正式组织的认识,引 导非正式组织的舆论向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汇总
• • • • • • • • • • 《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类型及管理策略研究》王婕 《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影响研究》程振凯 《非正式组织:特征、作用与管理 ——基于中国文化情境的视角》赵德志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功能及管理 ——基于四省 21 所高校的实证分析》潘从义 《企业非正式组织流言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房继茹 《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探析的功能研究》曹国杰 《高职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识别 》张建伟 马 莹 《非正式组织识别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探索性分析》徐碧琳 刘 昕 《中国企业非正式组织的特征》赵德先 《论我国企业文明中的两大方面——人性与非正式组织》刘中文
(二)不稳定性结构
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主要依赖于成员的个人兴
趣责任心和感情,没有严格的规范约束和纪律限制。 当其成员的个人兴趣、责任心和感情彼此冲突时, 就容易造成组织的解体。
(三)多元化交流
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中,成员间可以自由地交流思
想、观点和见闻。这种交流信息量大,内容多,给 成员的思想和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非正式组织往 往是社会信息传播的“热线”,小道消息也容易在 这里传播。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和自由的组织氛围为 信息畅通、迅速传播提供 了条件。组织内的信息传 递是及时的、随意的、多 向的网状交流,没有很严 格的规定。
高校非正式组织案例分析2
• A加入了学校的虫虫吉他社,在学长学姐的每周 开课指导下,技术越来越成熟。某天下午同社的 学姐告诉A(希望考公务员)今天学校在厚学有 一场关于考公务员的宣讲会,A因此参与了宣讲 会并受益匪浅。 • 增加信息沟通,非正式沟通可不受正式组织层级 结构限制而进行快速、面广、及时沟通,在正式 组织(如班集体)中,组织成员如果无法经由校方 正式渠道获得涉及组织及其利益的信息,就会借 助非正式组织这一渠道来快速获取信息。这种非 正式沟通成为大学生信息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和 渠道,弥补了正式沟通的不足。
大学生的非正式组织大学生参来自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强化型 • 补偿型 • 颠覆型 • 对抗型 • 消极型
类型
社团或小组娱乐、兴趣型 亲缘型(老乡、室友、熟 人关系等) 志愿、实践型 网络虚拟群体 学术科研型
人数 占调查总体 的 比率
86 78 55 33 20 30.6% 28.8% 18.6% 11.7% 7.1%
工程管理并入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程 管理 经济与管理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何化解合并时非正式组织的冲突
• 1.以人为本,以情感人,注重感情投资,营造一种互相尊重、 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 听取非正式组织的意见,吸收可取的部分。
• 2.构建通畅的正式沟通渠道组织中的信息沟通,能降低因管理 沟通带来的满意度水平低下的问题,提高组织沟通效率,提高 大学生的满意度。
其他
9
3.2%
参考文献:《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类型及管理策略研究》王婕 《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影响研究》程振凯
大学非正式组织形成的特点
• • • • • (一)自发性形成 (二)不稳定性结构 (三)多元化交流 (四)组织的凝聚力强 (五)核心人物作用大
(一)自发性形成
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是在学生相互交往过程中自
(四)组织的凝聚力强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特长、 生活习惯方式等因素为基础和纽带,成员共同语言 多,在频繁的交往中坦诚相待,相互帮助,具有很 强的心理相容性。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信任,情 感密切,非常“抱团”。
(五)核心人物作用大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内部一般都具有核心人物,他们
常常是非正式组织的“龙头”和“精神领袖”,具 有榜样的力量,在组织中起着重要的指挥协调作用。 他们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与组织本身一样具有自 发性,是在组织成员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中自发形 成的。他们知识丰富,能力强,善于关心、团结和 影响他人,对非正式组织有很大贡献。
非正式组织在大学生活中的功能
(一)可以增加信息沟通 (二)控制约束成员行为 (三)满足成员心理需要,增强组织内聚力 (四)促进组织绩效
高校非正式组织案例分析1
• 社团是一个很典型的非正式组织,当我们问到学生们为 什么想加入社团? • A答道 “培养个人爱好、提高各方面能力” • 说明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具有较强的群体要求 ,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 B认为“情感需要” • 满足成员心理需要,寻找社会归属,满足自尊的需求, 他们在相同爱好或背景的群体中,能相互倾诉、交谈、 共享快乐、发泄苦闷,以求理解和心理平衡等。 • C说“适应社会需要” • 显示大学生为了能尽快适应社会、能够就业,自愿结成 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