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控制与PLC原理
及应用》
程课设计说明书
课题:运料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
专业:电气自动化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2011年6月23日
1.送料小车的工艺过程与要求
送料小车由电动机拖动,电动机正转,车子前进,电动机反转,
车子后退。
控制任务说明如下:
(1)单周期工作。
按动送料按钮,预先装满的车子便自动前进。
到达卸料处,SQ2自动停止运行,开始卸料,经过10s 时间后卸料完毕,送料小车回到装料处(SQ1),装满料等待下一次送料。
(2)自动循环方式工作。
要求送料车在装料处装料后,当按动送料按钮时,送料车开始送料,到达卸料处停10s 进行卸料后,自动返回装料处装料,预设装料时间是20s ,送料车在20s 后自动到卸料处卸料,然后再返回装料,如此反复,自动运行。
(3)小车可以紧急停止,而且可以手动控制送料小车的前进和后退。
2.送料小车控制流程图
装料
向前行
向后行送料车 SQ1
SQ
送料按停止按手动后手动前
送料小车示意图
3.程序设计
(1)输入/输出点地址分配。
停止按钮SB0 I0.0 右行启动按钮SB1 I0.1 左行启动按钮SB2 I0.2 限位开关SQ0 I0.3 限位开关SQ1 I0.4 小车右行 Q0.0 小车左行 Q0.1 小车卸料 Q0.2
小车装料 Q0.3 4.小车顺序功能图
5.在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梯形图的基础上,设计粗小车控制的
梯
形
S0.1 S0.2 Q0.3
T37
I0.2
S0.0
S0.3 S0.4 T38
Q0.1
Q0.2
Q0.0
I0.0
I0.1· I0.3
T37 20s
装料
左行
右行
卸料
T38 10s
转换
SM0.0
图如图所
为使小车自动停止,将I0.3和I0.4的常闭触点分别与Q0.0和Q0.1的线圈串联。
为使小车自动启动,将控制装卸料延时的定时器T37和T38的常开触点,分别与手动右行和左行的I0.1、I0.2的常开触点并联,并用限位开关对应的I0.3、I0.4的常开触点分别接通装料、卸料电磁阀和相应的定时器。
设小车在启动时是空车,按下左行启动按钮I0.2,小车开始左行,开触点闭合,使Q0.1的线圈“通电”,小车左行。
碰到SQ0时,I0.4的常闭触点断开,使Q0.1的线圈“断电”。
小车停止左行。
I0.4的常开触点接通,使Q0.2和T37的线圈“通电”,开始装料和延时。
20s后T37的常开触点闭合,使Q0.0的线圈“通电”,小车右行。
当小车碰到SQ1时,I0.3的常闭触点断开,使Q0.0的线圈“断电”,小车停止右行。
I0.3的常开触点闭合,使Q0.3和T38的线圈“通电”。
开始卸料和延时。
10s后T38的常开触点闭合,使Q0.0的线圈“通
电”,小车左行。
如果小车正在运行时按停止按钮I0.0,小车将停止运动,系统停止工作。
6.送料小车控制系统连接图
7.总结
课程设计是在教学过程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
早期运料小车电气控制系统多为继电器-接触器组成的复杂系统,这种系统存在设计周通过课程设计,能使我们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期长、体积大、成本高等缺陷,几乎无数据处理和通信功能,必须有专人负责操作。
将PLC 应用到运料小车电气控制系统,可实现运料小车的自动化控制,降低系统的运行费用。
PLC 运料小车电气控制系统具有连线简单,控制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好,安装、维修和改造方便等优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运料小车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到各个领域,从手动到自动,逐渐形成了机械化、自动化。
但是,传统的继电器接
~220V
3~
正
1L
Q0.0Q0.1 Q0.3
Q0.2
反
装
卸
N L
1M I0.0 I0.1 I0.2 I0.3 I0.4
M
L+
停止
触器控制在工作中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新的控制设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设计运用的可编程控制器实现的自动运料小车控制器,避开了以往继电器接触不良、开关易损坏等缺点,可靠性和稳定性都有所提高。
在检测小车是否到装料、卸料点的时候,运用了行程开关使小车的停靠位置更加准确。
同时,由于输入输出很明显,不需要好多额外的外接电路,让设计更简洁。
这也是采用了成熟的可编程控制器带来的好处。
即使在出现故障、紧急停止等环节中都能快捷操作。
8.参考文献
[1] 戴冠秀.PLC在运料小车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 工矿自动化. 2005年,6期:57~59.
[2] 齐占庆.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第四版[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
[3] 何友华. 可编程控制器及常用控制电路[M].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8年.
[4] 李道霖. 电气控制与PLC原理及应用第二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5] 胡学林.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6] 刘柏生. PLC编程实用指南[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