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两大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的教育原理。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目标是强调“每个个人”的平等发展。
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状态时提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1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和价值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本质的展开和丰富,即人的活动和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各方面“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2的发展。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一)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和自我的解放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从事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劳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4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122页.动和社会活动获得了需要的满足,而需要的满足又产生出新的需要。
因此,马克思认为需要和生产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质就是人占有物,主要是指通过人的自由自觉地创造性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本身,不断实现人类的自我满足。
人占有物还要求把人作为发展目的,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马克思强调,个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每个人是手段的同时也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也只有把自己当做自我的目的,才能成为手段。
人,为了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
使每个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达到自由生存、自主活动、自我实现,自由选择自我发展路线和发展模式,“主体是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的创造性的生活表现”3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
(二)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过去人们常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切分工的消灭。
劳动是人的能力的支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因此,进行社会改造活动“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4。
这里的才能的全面发展,首先,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劳动力的发挥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脑、神经等,并强调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一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48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马克思主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一版。
和。
严格说来,智力和体力的总和是构成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的基本因素,它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上的“自然力”。
因此我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虽是多方面的,但是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与完善则是最基本的的方面,因为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从事哪种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体力和智力的结合,“离开体力的智力和离开智力的体力劳动都是不存在的”5,因此,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完善是人的其他方面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和人身载体。
其次,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个性即人的个体性,是人的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个别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表现为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有锻造出独特的现实的个体,因此人的本质现实地表现为每个个体所具有的个性。
人的个性的发展程度表现为人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独特创造性的发展程度。
自觉能动性是个性的根本特征。
创造性则是个性的最高表现,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其实质是主体对现实的超越。
人的个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题中之义。
再次,潜力和现实能力的充分发挥。
马克思说,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使自己内在蕴含的自然潜力得到挖掘,并且能自我控制这种自然力。
实际上,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潜力除了自然力之外还包括人的社会能力,人类千万年经历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文化,通过历史的积淀与世代的传承,最5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论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终都形成人类潜在的本质力量,即人的社会力量。
通过改革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力量,使其投身到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集体活动中,让人的社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三)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人的劳动毫无疑问是社会性的,因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人,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
人的发展就是社会关系的形成过程,人的能力的形成、发展和表现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和政治力量也是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马克思正是从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角度说明了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三个层次,即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个人社会交往的普遍性、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6,个人的全面性,就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教育就是培养人,学校教育应当以全面地陶冶人、塑造人为中心任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想塑造全面发展的优秀个人首先应该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指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5页,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一版。
明了方向。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在强调人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括社会与个人,其价值就必然体现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体现在人的价值上,也就是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一切价值都是人的价值,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根据、标准和归宿,是价值实现者和享有者,任何事物的任何价值归根到底都是对于人的价值。
”7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一直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了社会本位的价值理念和取向,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而忽视其对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价值;过分强调社会需要和“社会本位”,而忽视受教育者个人的存在和正当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在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时,应把“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科学地统一起来,科学而全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个人思想品德充分发展的需要。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社会制度和政治稳定,促使社会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7孙伟平,关于价值论的研究方法[J].哲学动态,2004(7).义新人,更多地使个人得到自我实现和满足。
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在坚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前提下,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人的需要,促进个人的发展,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二)尊重与理解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各方面逐渐成熟的时期,自尊心较强,自我期望值较高,渴望被人尊重。
这就要求首先要将尊重人、理解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贯彻到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
在教育过程中应本着承认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原则,淡化教育者的身份,以平等尊重、热情诚恳的态度,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思想。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吸收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应当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主体与主体”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关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受教育者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以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基础对教育者的要求进行评价与选择,并将其转化为行为。
再次,转变教育方式,传统的自上而下强制性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已经不合时宜。
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我们的视野。
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教育者不再用简单的压服和灌输,而应广泛采用分析、论证、辩论、启发、示范、双向交流、平等对话、互教互学、自我教育、实践参与等方式方法,以期达到预想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吸引力、提高实效性,必须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影响人和造就人。
(三)侧重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注重专才向全才转变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全面发展教育中德的部分,它关涉的是人的发展的方向性问题。
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是最根本的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导向、促进作用。
应当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直接地培养和发展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同时也是在间接地培养和促进人的其它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而且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在过去的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于强调政治性,强调重视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等大道理的教育,而对人的基础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关注不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脱离人的实际和人的需要,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使学生感觉空洞,产生厌烦心理。
这样自然是不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针对性、取得实效性,就必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这一目标上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为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一)由重理论向重实践性的转变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同志曾反复强调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说:“真正的知识还得从用中学……生活实践是最好的课堂。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性、实践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把教育与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面向实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育一定要在实践中教育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