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艺术影像的逼真性-精选资料

论艺术影像的逼真性-精选资料

论艺术影像的逼真性
美国心理学家及艺术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beim) 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中谈到“判断一个艺术形象逼真与否的基础是什么呢?人们可能把它想的很简单,认为只要拿着一形象与‘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直接对比,就可以判断这一形象是否逼真了。

但事实却与此恰恰相反。

”可见在我们探究艺术影像的“艺术的真实性水准”时,不能仅仅对“真实生活”进行简单的“真实模仿”,真正能再现现实的视觉理性,创造完美幻象才是摄影艺术所产生的艺术影像“逼真”的本源。

摄影术发明的功能在于真实的影像记录,逼真的纪录物质生活也就成为历史真实的反映,可以说自从摄影术的诞生,人类真正可以客观地审视历史。

每一个影像的记录都是去除偏见,逼真的、无法篡改的历史影像,在瞬间完成了发明者赋予他的使命――自然之笔的忠实映照,同时“摄影给人以一种把握住了非真实的往昔的幻觉,他们也就帮助人们把握住了不牢靠的空间” 那么可将空间凝固的真实影像就是人类视觉性纯粹的逼真,或亦可说影像艺术的逼真性是表现人类心灵纯粹的逼真,以成为现阶段影像艺术困惑的焦点。

所谓的逼真,源于我们视觉观察时事的记忆,这种记忆可以停留在摄影最早功能性作为纪念家庭成员所取得的成就,也可以是后工业时代理性思维的代表,在信息时代,它又是唤起人们心灵原本真实最好的慰寄。

可见,逼真的影像来源于时代所造就的认识自
我,是审视生活最好的现实表达方法,也是摄影艺术语境化所追求至高的境界。

一、视觉理性的逼真性视觉的理性来源于观察事物表象而产生认识对象的视界,视界的宽阔于狭窄又取源于个人、社会、物质世界在瞬间思维意识而产生的理性。

视觉艺术的逼真性在古老的艺术中已有明确的体现,无论是汉代画像石的耕猎图,还是西班牙阿尔泰米拉岩洞中人类意识思维所留下的真实图像,无论是以装饰为目的,或是为达到最终获取食物的愿望的“巫术”行为,都是力求再现视觉真实性。

下面所产生的问题就是“自然本身正在反映她自身的面容”的逼真性,是影像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吗?如果影像的实践拍摄仅仅表现“表象”的逼真性,摄影实践就会陷入被美国摄影批评家玛丽娅(Mary) 所指出的误区中:“摄影是不加区别地反映视觉现实,而视觉现实不过是沉溺于事物的外在形象而已。

”所以好的图片必须“揭示世界,认识自然”,世界“自然的表现”也是逼真事物由单纯物质转向审美的标志,从表象的逼真转化为摄影家理性的逼真。

这种对事物的深入了解既显示了美与质朴又是作者以照片(影像)的形式体现自己世界观方面严肃认真的结果。

克拉考尔写道:“如果摄影家不集中他的全部感受力来深入自然,他不把他全部身心投入这个过程,自然便不会向他敞开胸怀。


前苏联摄影理论家A?瓦尔坦诺夫(AnWartannuofu)认为,从
摄影的职能上划分的艺术摄影和新闻纪实摄影两种表现形式,都是在反映真实,只是“真实性的标准是各不相同的”。

因为无论是何
种影像记录形式的现实还原,需要记录者本人以及不同媒介理性分
析,由此而产生普遍意义的逼真。

无论是南?哥尔丁(NanGoldin) 认为的“我的纪实摄影是来自我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经历,是从我个人的价值观出发的记录”,还是卡蒂埃?布勒松(CartierBresson) 提出的“决定性瞬间”,都是摄影家个体对事物客观真实记录所得到的逼真影像,都是反映社会意义、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真实。

这种影像记录来源于生活本来样式中的真实,同时也体现摄影家主观的反映。

这种主观的真实需要个人同发布媒介共同审视其生活的社会意义逼真性。

萨尔加多(Salgado) 的作品在记录苦难时又表现一种强烈的唯美主义构图形式,使生活真实的苦难同艺术家个体认识在影像中达到完美的逼真。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也成为所有战地记者不畏炮火揭露战争残酷真实性的精神动力。

“照相机永不撒谎”成为摄影术发明之时作为推广摄影术的标志性语言,传统摄影中胶片卤化银一次形成的峰谷是无法改变的,由此而形成了影像语言的真实性。

但西波里特?贝亚尔(Xibolie beiyaer) 一幅抗议官方对他的发明漠然置之的摄影作品《溺死者》一经问世,改变了世人对胶片真实性的认识。

“高艺术摄影”流派运用
绘画的理念,独具匠心地创作出绘画效果的
照片以及“印象派”摄影追求朦胧般的艺术感,被20 世纪的“纯粹派”摄影中关注摄影语言的独立性、清晰的焦点、尺寸尽可能大的底片所带来的视觉理性真实的影像所代替。

而“未来派”摄影家安东?吉乌利奥?布拉加利阿(Anton JiwuliiimEeac Lie)1911 年创作的《打字者》使得多瞬间的具体描绘形成了逼真影像另一种形式的代表
者。

当我们质疑中美洲阿兹特克帝国用获取俘虏来祭祀神灵的残酷壁画场景,是否是真实再现古墨西哥文明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性的逼真最终来源于影像(图形) 制作者同历史阶段、客观社会、技术水平综合的统一。

二、幻象感悟的逼真性佛陀大弟子摩诃迦叶同释迦牟尼在捻花之中的幻象感悟,成为禅宗诠释真实生活的典型公案,同样,图像语言中“悟真”情怀也是摄影者追求的精神代表。

20 世纪中叶读图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影像世界的交流无需以文字、语言作为直接的媒介,影像本身受到现代艺术的直接影响,而转为表现个人生活体验所产生物我感知直接的反映,随即产生“超现实主义摄影”、“蒙太奇摄影”、“后现代摄影”、“新摄影”。

这种主观表现意识力图在影像之中表现幻象,如梦幻、荒谬、罪恶、调侃、暴力等,以达到某种象征意义中的心灵逼真。

幻象感悟所产生的心灵逼真,在梦幻中常得到切实体验,有
时无法分辨。

弗洛伊德说:“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
的种种本能欲望”,他认为“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

” 这种压抑的冲动往往是造成梦幻逼真影像的直接来源,美国摄影大师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 为达利所拍摄的影像作品中,充满了感性与理智、诱惑与抵御,种种矛盾融为一体,形成情感世界精神的真实,每一张影像中都透露着哈尔斯曼对摄影感悟的认知。

他说:“如果一张肖像照片(影像)没有表现出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它就不能称为真正的肖像,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外壳。


在影像真实的语境中,我们力图表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
“美”,美的概念又是困扰影像逼真关键的因素。

黑格尔(Hegel) 认
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自然与理想的结合”,朱光潜在他的《谈美》中说“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可见美是在自然生活中被人们不断地认知并感悟出来的,艺术影像的“美”是精神愉悦的幻象体现。

三、结语日本建筑摄影大师衫本博司说“摄影的历史是人类幻想的历史,人类要看见幻想的能力就是他们拥有视觉”。

艺术影像从真实再现自然到追求艺术摄影,从读图时代的影像完全依附于科技产物,到引领视觉语言潮流的今天,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短暂的岁月。

但21世纪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数字技术革命,赋予了摄影新的契机和生命力。

“人类的幻想”在新技术突飞猛进
的发展势态下有了更加广阔的“视觉”空间,艺术家主观审视现实、反映生活的逼真影像,也将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艺术影像的逼真性并将会对“新视觉语言”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