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唯识学研究一、法相唯识学的历史渊源太虚大师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一文中写到:佛灭度以后,初五百年,是小行大隐时期,这一时期经有四阿含,论说有《毗婆沙论》《俱舍论》,重点阐扬四谛十二因缘。
第二个五百年,是大主小从时期,以马鸣菩萨写《大乘起信论》为标志,阐发一心开二门,“心生灭门”就是凡夫生死流转的境界,“心真如门”就是闻法以后逐步解脱,进入圣者的境界。
这个时候,大乘佛教开始发扬。
到六百年间,龙树菩萨发扬大乘空义,依据《大般若经》写《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他的弟子提婆菩萨写《百论》。
到公元四世纪无著、世亲兄弟发扬光大,无著菩萨根据弥勒菩萨讲的《瑜伽师地论》,写《摄大乘论》等,宣扬大乘唯识。
他弟弟世亲菩萨受其感化,回小向大,写了《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摄大乘论释》《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等许多论著,被尊为“千部论师”。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以十大论师为代表的解经论师,进一步以严谨的学风、细密的思辨,组建起“万法唯识”的庞大思想体系以解释宇宙万象及解脱成佛的原理,成为印度大乘佛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第三个五百年。
是密主显从时期,由于当时印度王朝日趋衰落,婆罗门教复兴,佛教遂借助婆罗门教,以密法方式阐述大乘中观思想,以密宗为主,显宗为辅,至此,印度佛教开始衰落。
佛教在汉哀帝到汉明帝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
此后,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以弘传大乘佛法为主。
唐玄奘法师去印度留学,主要学瑜伽(法相唯识),回国后设立译场,在弟子窥基的提议下,依护法论师的观点汇集糅合十家之说,译出《成唯识论》。
法相唯识学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于玄奘法师、窥基法师、慧沼法师、治周法师的继承,论述更加完备,意义更得发扬。
当时译经的首都长安,也是一个世界文化中心,越南、日本、朝鲜的僧人都到此处留学,使得佛教各宗派,特别是法相唯识学能得到很好的国际传播。
与此同时,更多的唯识经典得到译传。
唯识典籍相比其他宗派更加完备、更有系统,也尤为精深,以唯识为旨归的有宗(相宗)遂成佛教主流。
二、法相唯识的理论体系佛悟道后最初说法,从“四谛十二因缘”开始,到龙树菩萨、马鸣菩萨发扬大乘般若,再到无著、世亲菩萨是滴啊,大乘唯识经典如《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胜鬘经》等,进一步得到发扬,明确提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三界唯心”就是指三界的业报都离不开心,唯心所造。
“万法唯识”指认识一切世间的现象,离不开内心的分别。
法相唯识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唯识无境的唯识理论。
这一理论包括“四谛、五蕴、八正道、十善道、四无量心”;二是佛教实相的唯识理论,包括:“因明之唯识五蕴”,其中,“因明”就是“以缘为依”的因缘观;三是佛教境界的唯识五蕴论,其中,三世因缘与一因缘之说;四是唯识五法性论,其思想基础主要来自于唯识缘起论。
在佛教哲学方面,法相唯识认为“有”、“空”之间有着辩证关系;并通过五蕴的缘起性空来阐述这一辩证关系。
由此产生了五蕴生灭观与缘起性空的对立统一观;四谛、五根六尘空境论则是建立在因果轮回观之上。
在佛教境界方面,法相唯识认为佛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与众生无始以来的主观欲求是一回事。
这一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着相似之处:西方哲学在探究这个世界之本体论方面和分析这一世界之实相时往往把重点放在了主体自身上面;而法相唯识则把重点放在了对存在本身的研究上。
法相唯识以“无”作为思维对象、由“无”来探究现象世界及其产生原因。
并认为这个世界是不能用“有”这种单一实体或单一过程来描述和解释的,而应该是“唯识无境”。
三、法相唯识因明、唯识五蕴与三世因果观在法相唯识的因明、唯识五蕴和三世因果观中,主要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法相唯识因明中对无始相续、因果的论述,在唯识五蕴中唯识识蕴生灭的变化中可以看到因明对唯识五蕴的影响,即由因所引起的五蕴无常、五蕴不舍、五蕴苦等现象与因明关系密切。
第二,法相唯识唯识十住论中主张的三世因果观。
在唯识三住中,三世法具有三种内涵:一是有生法界,二是无生法界,三是无生法界中所生之法。
其中无生法界与无生法界所生之法又分别为有相法与非相法。
其中非相者又有自性、他相和他识等。
第三,法相唯识唯识十住论在因果问题上做出了独特的论述。
在唯识十住论中唯识十住论体是由无始生灭变化的因决定而引起的五蕴无常、五蕴不舍、五蕴苦等现象;无始生灭变化的果则是由有相生无相、有缘知及自性圆明等现象决定;非相生非相因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组成,在五蕴中也表现出了五蕴无常、五蕴苦等现象。
1、因明与唯识三世因果在法相唯识因明中,对于无始相续的论述,有三种说法:一是说“阿赖耶识”在“阿赖耶”位中不生出“阿赖耶识”,二是说“阿赖耶”位中不生出的是“阿赖耶识之无生”,三是说“阿赖耶识之有生”。
对于无始相续的论述和对无因相系的说明,从唯识十住论中观为五蕴无常、五蕴苦、五蕴不舍和五蕴苦等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因明对唯识十住论体的影响。
唯识十住论中唯识十住论体论说,无生法界为三世因果,二五无性为因明。
在唯识五蕴中观为五蕴无常、五蕴不舍以及五蕴苦等现象时,就是观相唯识因明对唯识五蕴进行了论述。
2、法相唯识唯识十住论与因果问题的思考法相唯识中关于因明与唯识十住论的论述,虽然在唯识五蕴与因果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那么直接,因为因果的概念本身就是在因明之上的,而唯识十住论则直接说明了因果关系,这其中也包含着因明的影响。
法相唯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解释了“无因无果”。
它把“无因”与“果”结合起来考察因明对唯识识的影响,从而使因明对唯识的影响具有了不同于其他佛教派(如唯识三论、华严、法相等)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以往的佛教理论中是很难看到的。
在佛法之中,因果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十分复杂的问题。
在佛陀时代,有许多人都曾提出过这样或者那样的观点。
佛教认为因果业报关系着人一生幸福与痛苦等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下所发生的不同现象,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系列对于因果关系解释得十分详细和细致的学说。
但是在法相唯识唯识十住论中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来进行研究,而是以唯识十住论为基础来解释因果问题。
法相唯识对于因果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理论上,而是以唯识十住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论述体系。
第四章法相唯识对现代佛教哲学理论和实践的挑战法相唯识在现代佛教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对现代新佛教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对现代西方哲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法相唯识的“因明”、“五蕴”和“三世因果”与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意识哲学”(精神本体论)等理论之间有着巨大区别,法相唯识把哲学思想和佛学理论区分开来。
其次,法相唯识是一种全新的佛教理论形式。
这种新方式,打破了以西方哲学哲主导的佛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从而为现代佛教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方向。
再次,法相唯识打破了佛教传统上以个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这种新方式使人不是以个人为中心思考问题并建立关系思想和因果关系理论、而是把个人、集体和宇宙统一在一个整体思想之下来思考问题;使得人类不再以自身为中心思考世界而导致生命意义之失落,而把生命从宇宙中解放出来。
四、法相唯识在中国近代佛学变革中的作用在中国近代佛教发展过程中,法相唯识学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法相唯识学是近代以实有论为核心内容的新佛教哲学思想体系,他在佛教因明、唯识、五蕴等方面均有建树。
特别是通过对法相唯识的发展,为现代中国佛学所构建的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第一,在《成唯识实论》中,法相唯识提出了一个“三世因果”理论,他认为人生、人死之后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身”、二是“心”或者“识”;三是“身心二用”。
这种因果观不仅可以对生命起源进行合理解释,也可以对佛教教义进行合理阐释。
因为人死之后并不会消失于无形之中。
对于生命的存在状态和生死的原因,法相唯识认为可以通过“三法印”进行解释。
所谓的三法印就是佛陀所说的“真如实境之法印三昧也”。
这个三昧就是指人死之后可以成为一个存在并与其他存在发生联系。
第二,在《成唯识实论》中,法相唯识提出了一个唯识十二因和四谛十二因相。
这种唯识十二因相分别对唯识十三行、三界五蕴、阿赖耶识、所知所见和十二因相进行了详细阐释。
通过对十二因相的介绍和分析,法相唯识试图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唯认识理论体系,并最终建立一个以真如实境为核心内容的新佛教哲学体系。
第三,在《成唯识实论》中,法相唯识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一是对因果关系进行解释;二是对诸法有无之理进行论述和阐释:即因果性、共相、自性、灭性四种因缘及其相应所组成的世界为真实世界,因缘所形成之事物即为实有事物。
这样一个关于因果关系及其相应实有事物的观点也是近代中国佛教在因明哲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第四,在《成唯识实论》中,法相唯识将佛教五蕴分别为:色相、受想行识、无色身、无受想行识以及无我识。
这五蕴是众生依此修行而成佛道的主要因缘。
这五项内容构成了法相唯识以"因明"为核心内容的新佛教因明学说和相应佛道修行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五,《成唯识实论略》中介绍了法相唯识以真如实境为核心内容及因明学说和相应佛道修行思想的理论体系构建历程以及法相唯识在近代佛学变革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六,根据《成唯识实论》中“诸法有相”以及“五蕴”及“依缘生因”等内容可以得出:第一世因是因生果而成佛道;第二世则要由第三世果报形成;第三世因缘是果报所生之因缘再由第四世果报而成就佛道所依之果果。
第七,在《成唯识实论》中法相唯识提出了阿赖耶识是佛心唯一本源;佛心中所有烦恼都由自性发出;佛心中一切善恶业障都与自性相关等观点,并且认为这种因缘果报观念可以运用于人间社会和生死轮回中去解释佛教思想及其在中国佛学体系构建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五、结语中国佛教在近代走上了一条新路,这种革新的思想在佛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中国佛学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传统,但是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进行新探索却是从西方引入,并不符合中国佛教本身的精神。
法相唯识“唯识无境”思想能够打破人们对于佛教哲学“空”、“无”等命题的思维定式。
这一方面可以为近代佛学革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则可以为当今哲学发展提供新思维。
参考文献:1、释太虚,《太虚大师全集》第一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二版。
2、正澄主编,《惟贤长老全集》(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
3、[唐]玄奘译,《成唯识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
4、护法等著,《成唯识论》卷8,《大正藏》第31册。
5、世亲造,《摄大乘论释》卷2,《大正藏》第31册。
6、[唐]窥基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1,《大正藏》第4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