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从地质数据中,可以看到在生命进化史中,地球上已发生了5次物种大灭绝。
这改变了进化历史,但也推动了新物种的诞生。
回顾大灭绝的五次进化里,使得今天的生物多样性有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于大约2500万年前,发生在泥盆纪末期,也就是“奥陶纪/志留纪界线”。
在这次灭绝中,多达96%的海洋动物以及70%以上的陆上动物灭绝。
受到的影响最严重的是海洋中的多孔虫、层状石虫这样的生物。
虽然灭绝了大量的动物,但也推动了一些新物种的出现,比如双壳虫类和节肢动物类。
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540万年前的早期志留纪,也被称作“灰岩灭绝”。
这次大灭绝影响了多种海洋生物,消灭了一些珊瑚和海藻,也大量歼灭了石栉虫。
有研究认为,此次灭绝的重灾区是在热带和暖温带的海洋里,冷带和暗冷带海洋的灭绝程度则不那么严重。
事件后,新的物种比如软体动物类和连体动物类开始出现,继续推动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第三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30万年前的中三叠世,也被称为“印支灭绝”。
灭绝前,曾存在着大量的石头虾、海绵、海参和其他生物,但大约有50%的种类在灭绝中消失了,也包括一些在现代世界中发现的物种,比如海胆。
同时,许多新的物种以及新的类群也出现了,如鱿鱼类、死胡同,为日后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起点。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的泥盆纪晚期,被称为“晚泥盆纪灭绝”。
这是进化历史上最大的物种大灭绝,大约有3/4
的海洋动物和2/3的陆上动物灭绝了。
受这次灭绝影响最大的是软体动物和双壳虫,但同样也有一些新物种开始形成,比如节肢动物类和现代鲸鱼类。
最后一次物种大灭绝是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也被称作“白垩纪/第三纪界线”。
它主要影响了恐龙,触角动物和蜥脚类等古老物种,以及海洋中的大部分软体动物。
但是,这次大灭绝也标志着继今人和现代哺乳动物的出现,大量的新物种也随之涌现,标志着进化史中的第五次大灭绝结束。
以上,就是进化历史中五次物种大灭绝的简述,它们也是当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发展的历史重要事件,但也反映出进化历史中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此外,这些大灭绝事件也提醒我们,毁灭和消亡对许多物种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今天面临的生物多样性灭绝危机也同样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