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2023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篇1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
起于三代夏至节说。
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粽子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
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篇2端午节古诗词1、端午三首作者:赵蕃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2、午即事作者: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3、屈原塔作者: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4、竞渡诗作者: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5、同州端午作者:殷尧藩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篇3【唐代端午节】唐代宫廷端午宴享和其他佳节类似的一点,就是皇帝照常例对大臣有所赏赐,以示恩宠。
最常赐之物是夏令的扇子。
《唐会要》记载:贞观十八年(西元_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篇4端午节祝福语1.端午节已到,送你一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五月五的情怀!2.端午节到,我用宽容作粽叶,用快乐作糯米,用甜蜜作馅儿,用爱心作炉灶,用热情作柴火,煮一锅幸福的粽送给你,亲爱的你收到了吗?3.端午节到了,送你一包粽子:青青的叶子代表纯洁的友情,红白的馅代表对你无尽的关怀。
轻轻的咬一口,露出甜蜜的微笑,愿你开心每一刻,快乐每一天。
4.虽然繁忙,真友谊永远不会遗忘。
虽然分隔,好情谊永远不会冷落。
虽然只是一条短信,但希望给你带去熟悉的温馨。
端午节就到,真诚的祝愿:端午节快乐!5.以真心为叶,包裹欢乐!以诚心为馅,塞满幸福!以关心为线,捆住健康!端午节祝你开心顺心舒心。
意兴尽兴高兴!6.又到端午节,又闻粽飘香,一生中总有一些朋友最珍惜,一年中总有一些日子难忘记,虽不能时时问候,却在这特别的日子,轻轻的说一声,朋友,端午安康!7.现在的粽子啊,它含金量高,吃一个顶过去五个,方便!你瞧我,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自从吃了粽子呀,腰不疼,腿不软,吃粽子也有劲了!8.粽子香香,引来好一切美好。
龙舟划划,赶走所有烦恼。
大家齐聚,共度欢乐时刻。
快乐日子,祝福多多,愿你端午节快乐,好运粽在身边,幸福满舟围!9.顶着飞涨的物价,我买来最好的白糖、优质大米、不含瘦肉精的猪肉、纯正的花生油、不加色素的绿豆,做成五道杠质量的粽子送给你,祝你端午节快乐如意!10.包粽子,包含万千祝福。
赛龙舟,赛出你我雄风。
一年一度,端午将至,我把嘴真诚的祝福送给你,祝你端午节快乐,生活像粽子一样甜甜美美,事业像龙舟一样,劈风斩浪。
11.秘诀:将手机用粽叶包好,放在锅里煮分钟。
电池续电将延长两倍,信号增强,打电话时能闻到粽子香味!祝你端午节安康!12.讲台上,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撒下心血点点。
花园里,扶残助弱,风霜雨雪,育出新蕊亭亭,亲爱的老师,祝您端午节快乐!13.神看见你口渴,便创造了水。
神看见你肚饿,便创造了米。
神看见你寂寞,所以他创造了你的朋友我,端午节到了,我祝愿你节日快乐,多吃粽子!14.送你一个好运粽,里面包藏健康米,好运蛋,平安菇,快乐虾,长寿花,幸运栗,如果你收到将会好运连连。
祝你端午节快乐。
15.五月五日是端阳,各种风俗传统扬,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挂菖蒲,辟邪忙,龙舟过江划桨忙,欢畅过节喜洋洋。
愿友人端午节快乐。
16.端午节到了,记得吃粽子,我的祝福就是那翠绿的棕叶,包裹住幸福和甜蜜。
你的快乐就是那饱满的香米,数不清到底有几粒。
愿你的生活开心又如意。
17.长夜盼望天亮,寒冬盼望太阳,酷夏喜欢的是凉爽,端午节爱吃的是香甜的粽子,想起的是你可爱的模样。
五月初五粽情于你,祝幸福地久天长。
18.五月五是端午,粽叶飘香鼻尖传。
片片芦苇片片情,点点红豆寄情谊。
粒粒红枣心欢喜,滴滴雄黄吉祥意。
年年岁岁端午节,分分秒秒幸福时。
19.五色新丝缠角粽,绿杨带雨垂垂重,棕叶包着朋友情,友善关爱粽是情。
门边插上艾叶香,平安健康永一生。
祝端午节快乐!20.端午节百花香。
粽子清香飘四方。
东方送你摇钱树。
南方送你贵人扶。
西方送你工作好。
北方送你没烦恼。
方方好运方方行。
信息传达粽子情!祝您端午节安康!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篇5【宋代端午节】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
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
”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苏子由作《皇太妃合端午帖子》诗中就有“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绕尧母门。
”挂天师像、作泥天师人,这些活动很明显是受到道教的影响。
此外,端午节还刻蒲棒为人形或葫芦形,带在身上避邪。
王曾《端午帖子》诗云:“明朝知是天中节,旋刻菖蒲要辟邪!”小儿则有帛裹蚌粉,缀填以棉絮,佩于身上,可以吸汗气。
端午节常食的粽子,此时也花样增多,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多种。
从五月一日起家家都准备团粽、蜀葵、桃柳枝、杏子、柰子、林擒、香印等物,到端午还要祭天。
食品中还有一种“百头草”,是用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皆制成细丝,盐浸晒乾,或用糖、蜂蜜浸之,作工十分讲究。
有的还纳入梅子皮内,叫做“酿梅”。
唐代的白粉团,在宋代亦有发展,又叫“水团”或“白团”,有的杂以五色,制成人兽花果之状。
作工最精者称任“滴粉团”,为了增其香味,有的还加入麝香。
这些都是端午食中佳品。
《梦梁录》记载:南宋时,“杭都风俗,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
”端午节日用品叫卖者,从隔宿到五更,沿门唱卖,满街不绝。
有的家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状悬于门楣上,有的悬虎头。
而仕宦之家还用红笔书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
此日大家都采集百草或修制药品,用来避瘟疾,杭州人还有特殊风俗。
,不论大小之家,都要焚午香(即中午焚香)一月。
尤其是端午节这天,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
不仅是富户巨室如此,虽贫苦之人,亦对时行乐。
至于南宋偏安的小朝廷宫中,更是纸醉金迷的醉生梦死之世界。
像《乾淳岁时记》叙述端午宫中习俗,要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还用五色菖蒲、百草制作山子数十座,“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
作糖蜜韵果,糖蜜巧粽,极其精巧。
还用大金瓶子数十,遍插葵榴栀子花,环绕殿阁。
赏赐给后妃、内侍、诸阁臣僚的物品有翠叶五色、葵榴、金丝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以及紫练、白葛、红蕉等物。
而其他大臣也要赏赐细葛香罗、蒲丝、艾叶、彩团、巧粽之类。
堪见当时端午节之豪侈,与原来“辟恶”及“纪念”意义已相去甚远。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篇6【明清端午节】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
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
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
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
可见竞渡规模历时经月。
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龙船形制,中等长九丈五尺,长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
划龙舟的桡手都是从渔家严格挑选募徵身强力壮的健儿。
龙船分白龙、黄龙、青龙、红龙。
不仅船身,就连船上那些旌旗罗伞的装饰,以及划船桡手们服装乃至船桨都是一色。
比赛时规定有赛龙场、比赛路线、并划定起点和终点。
在终点设有船标,当竞渡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船就将标投入水中,让各船争夺。
标又分有鱼标、鸭标、和铁标。
武陵沅湘一带竞渡活动如上所述,其特点气势磅礴,船大人多,风格粗犷豪迈。
而杭州西湖中龙舟竞渡则另具特色。
吴地习俗称呼龙舟竞渡为“划龙船”。
《清嘉录》记载:“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