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2023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2023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2023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当学生们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

这时,我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

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这一问又掀起了议论高潮。

学生甲:我在登黄山时遇到一位挑山工。

他长得什么样子呢?我饶有兴趣地问。

这位挑山工大约五十来岁,脸黑黝黝的,皮肤特别粗糙,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肩上的重物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你有一双慧眼,看来你已经体会到了饱经风霜的含义了。

还有谁想说说?学生乙:我家对门有个修车铺,修车的是个老爷爷。

老爷爷两鬓斑白,一张古铜色的脸,颧骨高高突起,额头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

一到冬天,他的厚嘴唇上常会裂开几个口子。

每次见到我,他总会微笑着和我打招呼。

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

我赞许地朝他点点头。

也许受到刚才两个同学的启发,其他同学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一个学生说:我的伯父工作特别辛苦,所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

由于长期在海上捕鱼,他的脸被海风吹得又黑又粗糙,像没有上釉的陶器。

又一个学生说:我的奶奶是个农民,头发全白了,额头上的皱纹像刀刻一般,青筋暴绽的手上布满了老茧。

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源源不断啊!我欣喜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棒,刚才的'讨论就是对饱经风霜最好的诠释。

你们想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吗?学生兴致盎然,欣然提笔,埋头写了起来【反思】在这堂课上,如果当时老师只是把饱经风霜的含义直接地解释给学生听,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领悟到它的含义,并进而灵活运用它。

再说,平时学生作文,一是常为没有写作材料发愁,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写出来的__假话、空话、套话比较多,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因此,面对此情此景,我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一个成语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

这样做,不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让学生通过听、想、说、议的过程,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兴趣。

2023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2一、整体入手:__是个系统,阅读教学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

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显豁,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以点带面:阅读教学,切忌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

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加强语言训练: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觉得: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

“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训练点选择较为适当。

2、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

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2023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34月25日,在__小学听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几节同课异构的课,深受启发。

这几位老师的课各有特点,各有优秀,值得学习。

课文所写的时代背景离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较为困难,特别是对于“碰壁”的理解上,学生不好理解。

吕老师针对这一问题上,在备课时查阅和选取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一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文本阅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以五个故事展开,讲解时侧重重难点。

备课深入细致,这些都值得学习。

另外我也提一点意见吧。

我觉得在材料的选取上,可以增加一些鲁迅先生为革命,为社会,为人民所做的事情上增加一些,可以更好地帮学生理解先生为什么那么受人爱戴。

另外,最后,吕老师选取了妻子、儿子等人对先生的评价,我觉得这些好像与主题无关。

鲁迅先生的母亲从来不看他儿子的作品,而是特别喜欢张恨水的.小说,那能说先生不是个伟大的作家吗。

崔老师备课独到,理解准确。

先生在作者的眼中不但是一位伟人,还是一位慈祥、幽默的长辈。

所以崔老师在板书时就加以区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另外,在讲课时,崔老师就像是在放风筝,看似游离在外,而又围绕主线。

放开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主线则保证不偏离课文的主题。

另外,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有趣的游戏,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我也提一点建议吧。

崔老师说,会的我们不讲,我们就讲不会的。

那你如何判断学生的会和不会,是不是要做调查和提问,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疑问来进行讲解。

让学生对自己的疑问提问题,再引导讨论,配合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是不是会更好点。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三人行,必有我师。

通过听课,学到了好多好的方法。

2023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一共有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把教学重点定位,通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促进理解含义深刻句子,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鲁迅的幽默、乐观和关心大众疾苦的品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质,因为这个单元主题是“走进鲁迅”,于是进行单元整合教学。

上完这节课,反思自己设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我觉得自己上课重点抓住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教学,以文中重点词语为主线,并结合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这一教学目标落实的还比较到位。

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到理解课文,到感受人物形象。

循序渐进,让学生知道了词语除了本意之外,在具体语境之中,有蕴含着深层意思,比如,有语境意思、深刻含义、象征意思、引申意思等等。

但是上了课之后,我觉得,这节课将单元进行整合形式的教学,容量比较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相对就较多。

每个教学片断抓重点词语,为中心句展开教学,有整体感,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学习其他人写鲁迅先生的__片断,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但是这节课虽然词语教学很突出,但是我觉得理解词语教学有的地方教的太细,像词语深层意思如:语境意思、象征意义、引申意义等等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不必细讲,只要让他们知道词语除了表面意思,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还有深刻的含义就可以了。

这样也许能腾出一些之间为后面的环节更扎实有效地进行训练。

还有,在理解词语进一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教学放手不够,从扶到放,应该梯度要明显。

这可能是自己在上课时不够放手。

这是在今后教学中需引起重视。

上课的时候,多多给予学生放手学习平台,更有利学生自学、自主能力的培养。

2023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5【教学实录】学校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我决定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第二课时,我先作适当的引导,然后进行救护车夫这一事件的教学。

我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这件事,并叫学生用波浪线线画出颤动自己的心灵的句子,且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下面是教学实录:师:谁来读一读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句子。

生:读句子。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 师:你能说一说这两句话为什么触动你的心灵吗?生:我觉得周晔的爸爸和伯父非常关心车夫,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师:是啊,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怎能不让人感动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得让大家都能有所触动,好吗?生:再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看课文的插图。

(周晔父亲和她的伯父救护车夫的图片。

)师:鲁迅哪个动作最让你感动?生:半跪着。

师:你们大家都赞同吗?生:赞同。

师:谁来做一做“半跪”的动作。

生:一个学生上讲台做了一个半跪的动作。

师:你觉得半跪着有什么感觉?生:有点吃力。

师:让我们再快速地、有选择地读一读这件事,想一想:鲁迅为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半跪了多长时间?生:朗读与思考。

生:鲁迅为了一个车夫在北风怒号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

师:一下子就能找出“北风怒号”这一关键性的词语,你真了不起。

生:鲁迅为了一个普通的车夫在寒冷的条件下跪了很久。

因为事情开始的时候是黄昏,而事情结束时已是天黑了。

师:你真会读书,连黄昏、天黑了这一时间的变化都逃不过你的眼睛。

生:鲁迅为了一个没有地位的车夫,在天气恶劣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因为他们把车夫扶上车子,还拿镊子给车夫夹碎玻璃片,有硼酸水洗脚,敷药,最后还要扎绷带。

在寒冷的条件下要完成这些动作,肯定需要很长时间。

师:说得多好哇,多会动脑子的一个孩子呀。

请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闭目想象一下这一帮扶的过程。

生:一生读句子,其余学生闭目想象帮扶过程。

师:是啊,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跪着的可是当代的大文豪,一代名流鲁迅先生呀!你觉得这一跪,跪出了什么?生:跪出了他对车夫的关心。

生:跪出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生:跪出了他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生:跪出了他助人为乐的精神。

生:跪出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师:说得真好啊。

老师真希望你们能把这一经典的视觉形象刻在心里,也希望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陪伴你一生的成长。

让我们再用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学生深情地齐读这两句话。

【教学反思】一、片段人文性的追求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在“半跪”上浓墨重彩,可谓化了一翻心思,其用意无非是想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鲁迅,走进鲁迅的心灵深处。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有位学生竟然说出了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这让我大为振奋。

我想,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视觉形象,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会陪伴学生成长。

这就是育人,也可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有位教育专家说:什么是教育,只有当学生什么都忘了的时候,他脑子里还能留下的印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想:我的这一片段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这一育人的效果。

我的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的“半跪”形象,记住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