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指下肢浅静脉伸长、迂曲而呈曲张状态。

【解剖和生理】下肢静脉系统由深、浅静脉和交通经脉组成。

(一)浅静脉位于皮下,主要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

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内侧,沿下肢内侧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下穿过隐静脉裂孔进入股总静脉;在注入股总静脉前,有5个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和股外侧静脉。

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外侧,沿小腿后外侧上行,在腘窝处穿过深筋膜注入腘静脉。

(二)深静脉位于肌肉中间,在小腿部主要有胫前、胫后和腓静脉,三者先后汇合成为腘静脉,后者进入内收肌管后成为股浅静脉。

在大腿上部,股浅静脉与股深静脉汇合成股总静脉。

(三)交通支静脉深浅静脉之间、大隐静脉与小隐静脉间有许多交通支。

小腿内侧以踝交通静脉最重要,小腿外侧
的交通经脉多位于小腿中段,大腿内侧的交通静脉大多
位于大腿中下1/3处。

(四)瓣膜下肢静脉及其交通支的管腔内许多瓣膜,可使下肢静脉血流由下向上,由浅入深地单项回流。

在大隐静
脉注入股静脉己小隐静脉注入腘静脉处有较坚硬的瓣
膜,对阻止股静脉和腘静脉内的血液反流起重要作用。

(五)下肢血流动力学下肢静脉血流能对抗重力而向心回流,主要取决于1.小腿肌泵的收缩功能。

下肢运动时肌肉收缩、
挤压深静脉内血液;2.瓣膜的单向阀门作用,阻止下肢血液逆流;
3.心脏的搏动和胸腔内负压,使得周围静脉与心脏间形成压力差,也是维持下肢血液正常回流的因素。

(六)静脉壁结构静脉壁由外膜、中层和内膜组成。

外膜主要为胶原纤维;内膜为内皮细胞。

中层为肌层,是决定静脉壁强弱的主要因素。

下肢远侧深静脉及小腿浅静脉分支的管壁较劲侧薄,而承受的静脉血柱压力比近侧静脉高,故易发生静脉曲张。

【病因和病理生理】
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所致的静脉壁软弱、静脉瓣缺陷及浅静脉内压力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

(一)先天发育异常先天静脉瓣稀少或缺如和静脉壁薄弱是全身支持组织薄弱的一种表现,与遗传因素有关
(二)后天性致病因素任何加强血柱重力的因素,如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都可使静脉瓣承受过度压力而逐渐松弛、正常关闭功能受到破坏。

循环血量经常超过回流的负荷,可造成静脉压力升高并扩张,致瓣叶相对性关闭不全。

当大隐静脉瓣膜遭到破坏而关闭不全后,即可影响远侧和交通经脉的瓣膜,甚至通过交通支而影响小隐静脉。

静脉瓣膜和静脉壁距离心脏愈远,强度愈差,但静脉压力却愈高。

因此,下肢静脉曲张后期的进展要比初期迅速,曲张的静脉在小腿部远比大腿部明显。

下肢静脉高压致浅静脉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
的大分子物质渗入组织间隙,并积聚、沉积在毛细血管周围,形成阻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细胞摄取氧气和营养的屏障,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水肿、纤维化、皮下脂肪坏死和皮肤萎缩、坏死,最后形成溃疡。

【临床表现】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下治安静脉曲张、蜿蜒扩张迂曲。

早期仅在长时间站立后感小腿肿胀不适,至后期深静脉和交通经脉瓣膜功能破坏后,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不良的变化,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形成。

【处理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病变局限,症状较轻;
2.妊娠期间发病,分娩后症状有可能消失;
3.
症状虽然明显,但不能耐受手术者。

患肢穿弹
力袜或用弹力绷带,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
态。

弹力袜的压力差应远侧高而近侧低,以利
回流。

此外,还应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抬高
患肢。

(二)硬化剂注射将硬化剂注入曲张的浅静脉内造
成化学性静脉内皮损伤和炎症,导致静脉内血
栓形成和纤维性闭塞。

适用于病变小而局限
者,亦可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以处理残留的
曲张静脉。

(三)手术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根本方法。

原则1.高位结扎大隐或小隐静脉;2.剥脱
曲张的大隐或小隐静脉;3.结扎功能不全的交
通静脉。

【并发症及其处理】
(一)血栓性浅静脉炎曲张静脉内血流缓慢,易引起血栓形成及非感染性静脉炎。

可用局部热敷等治
疗。

但常遗有局部硬结并与皮肤粘连。

症状消退
后,行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

(二)湿疹和溃疡形成踝上足靴区是离心较远而承受压力较高的部位,又有恒定的交通静脉,一旦
瓣膜功能破坏,淤血加重,皮肤将发生退行性变
化,常有瘙痒和湿疹,破溃后引起经久不愈的溃
疡,并继发感染。

溃疡经湿敷创面、抬高患肢及
局部换药后基本都能愈合,继之采取手术治疗。

(三)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大多发生于足靴区及踝部经抬高患肢和局部加压包扎,一般均能止血,必
要时予以缝扎止血,以后在做手术治疗。

【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是否从事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有无
妊娠、慢性咳嗽及习惯性便秘病史等。

2.身体状况小腿静脉曲张程度,有无患肢酸胀、乏力;
局部有无静脉炎、皮疹、溃疡、出血等改变。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下肢静脉曲张是否影响生活与
工作;慢性溃疡、创面经久不愈有否造成病人的紧张不
安和焦虑;病人对本病预防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术后评估
1.手术情况手术和麻醉方式。

2患肢血循环包扎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有无异常。

3.康复情况局部切口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

能否早期离床活动及正常行走。

【护理诊断/问题】
(一)活动无耐力与下肢静脉曲张致血液淤滞有关。

(二)潜在并发症小腿慢性溃疡。

(三)知识缺乏缺乏本病的预防知识。

【预期目标】
(一)病人的活动耐力逐渐增加。

(二)病人并发症能得到预防、及时发现与处理。

(三)病人能正确描述本病的预防知识。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减少下肢静脉血液淤滞及水肿
(1)缚扎弹性绷带或穿弹力袜:行走时应使用弹性绷带或穿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

应用前,病人应
躺下并抬高患肢。

(2)维持良好姿势:坐时双膝勿交叉过久,以免压迫、影响腘窝静脉回流。

(3)避免引起腹内压和静脉压增高的因素: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长时间站立,肥胖者应有
计划地减轻体重。

(4)卧床时抬高患肢30~40°,以利静脉回流。

2.下肢皮肤薄弱处应加以保护,以免破损。

3.术前皮肤准备为避免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做好充分
的皮肤准备。

包括下肢皮肤湿疹和溃疡的治疗和换药
等。

(二)术后护理
1.卧床休息抬高患肢30°,促进静脉回流。

2.应用弹力绷带弹力绷带应自下而上包扎,爆炸不应妨碍关节活动,并注意保持合适的松紧度,以能
扪及足背动脉搏动和保持足部正常皮肤温度为宜。

弹力绷带一般需维持两周方可拆除。

3.观察手术切口如有无切口或皮下渗血,局部切口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

4.早期活动卧床期间指导病人做足背伸屈运
动;术后24小时鼓励病人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
脉回流,以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5.有小腿慢性溃疡着,应继续换药,并使用弹性绷带护理。

【护理评价】
(一)病人活动耐力是否逐渐增加,增加活动量后有无不
适感。

(二)病人有无发生小腿慢性溃疡,若发生,有无及时得
到发现与处理。

(三)病人能否正描述本病的预防知识,是否学会正确应
用弹性绷带或穿弹力袜的方法。

【健康教育】
(一)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血管壁弹性。

(二)继续应用弹性绷带或弹力袜1~3个月。

(三)平时应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久站、坐时双膝交叉过久,休息时抬高患肢。

(四)避免用过紧的腰带、吊袜和紧身衣物。

(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肥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