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优质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优质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优质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合肥师范附小李老师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八册教科书第98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正确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ppt课件,作业纸,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产生需要1、(课件出示学生座位图,播放课件录音)女声:我们班的班长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男声:我们班的班长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谈话:仔细观察这幅座位图,你知道小军坐在哪里吗?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2、设疑:小军的位置没有改变,为什么大家找的位置不一样呢?3、谁能具体说一说第4组第3个是怎么看的吗?第3排第4个又是怎么看的呢?4、揭题:由于同学们看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所以在描述小军位置时,产生了不同的说法。

那么怎样才能确切、简明地描述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

(板书:确定位置。

)二、逐步抽象,掌握方法。

1、认识列、行(1)说明:为了能正确地确定位置,数学上规定了列和行。

通常把竖着的一排叫做列,横着的一排叫做行。

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板书: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从左往右,从前往后。

)(2)认识座位图中的“列”和“行”指着第一竖排,这是第1列,这是第——2列,这是第——3列……;指着第1横排,说这是第1行,这是第——2行,这是第——3行……。

(课件依次闪烁“列”和“行”并动画演示:列,箭头从左向右;行,箭头从下往上)2、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位置。

小军坐在这儿,在第几(4)列,第几(3)行?小军的位置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说就是第4列第3行。

(板书:第4列第3行)小明坐在这个位置,(在座位图的第2列第6行的位置上点明“小明”),他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生答)。

(板书:第2列第6行)小丽坐在第6列第2行,你们能在图中指出小丽的位置吗?(生指)3、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1)其实,小军、小明、小丽的位置还可以换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示。

在数学上,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我们可以先写一个4,表示第4列,再写一个3,表示第3行。

4和3之间用逗号隔开。

因为这两个数字共同表示小军的位置,所以用一个小括号将他俩括起来。

(边说边板书:(4,3))数学上把这样的两个数叫做——数对。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数对确定位置。

(板书:用数对)。

(4,3)读作:四三。

注意:在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时候,一定要先写列,再写行。

(板书:先列后行)(2)现在看屏幕,小明和小丽这两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会吗?指名说:小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2,6),小丽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6,2)。

(3)明确数对的含义:这两个数对一样吗?同样都用到了2和6,为什么却表示两个不同的位置?看来数对中的两个数的顺序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调换。

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字表示——第几行。

4、将“座位图”抽象成“圆圈图”。

为了更清楚地表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现在李老师把他们坐的位置用圆圈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1)指圆圈,写数对。

(课件)随机指一个圆圈,问:这个圆圈的位置用“数对”怎么表示?(生写)一生上黑板指任意圆圈,其余生说数对。

(2)给数对,找圆圈。

在这幅圆圈图上,你能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位置吗?(2,2),(3,4),(6,6),(7,5),(8,1)(指多名学生上台指,相应的圆圈动画演示变“红”)。

(3)能否找到(7,8)的位置?为什么?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用数对表示教室里的位置(练习三第1题。

)1、谈话:刚才,我们用数对很快确定了圆圈图上位置,那么在教室里,同学们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么表示呢?2、明确教室里的列和行。

谈话:如果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观察同学们的位置,想一想第1列应该在哪里?第5列在哪里?第8列在哪里?列我们已经清楚了,那第1行在哪里?第4行呢?请第1列第1行的同学起立。

3、用数对表示位置。

(1)用数对写出自己和同桌的位置。

谈话:你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表示是多少?你的同桌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后完成作业单第1题。

)同桌互相欣赏所写的数对,你发现了什么?前后桌同学互相欣赏数对,你又发现了什么?(2)、猜朋友:你不用告诉大家你的好朋友是谁?你用数对把你的好朋友的位置表示出来,让大家猜猜他(她)是谁?(3)、师说数对,生起立。

下面我说数对,请这个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可要仔细听哦!(3,1)请问你在第几列第几行?(5,2),(6,3),(4,2),(3,5),(5,3),(2,7)怎么没有人呢?看来难不倒大家了。

再来:(3,1),(3,2),(3,3),(3,4),(3,5),(3,6)为什么,站的全是第3列呀?(因为列数都是3,所以站同一列同学)接着:(1,2),(2,2)(3,2),(4,2),(5,2),(6,2)……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位置,并会用一组数对表示出来。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也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呢?四、实践反馈,应用巩固。

练习三第3题。

1、学校会议室的地面要铺地砖。

其中已经铺好了3块花地砖,你能用数对表示这3块地砖的位置吗?(生在作业纸上做)指名说数对,核对答案。

(课件出示)2、还有6块花地砖师傅没有来得及铺,但他把要铺花地砖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了。

你能根据师傅给出的数对,找到并将那6块花地砖涂上颜色吗?(课件涂色)3、这9块美丽的花地砖里还隐藏着一个美丽的图案呢?是什么图形,看出来了吗?(演示)五、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什么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要用几个数?有什么规定吗?你有什么收获呢?六、游戏:砸金蛋,找礼物。

(课件演示)七、数学小故事(自制录音播放)数对是谁发明的?板书设计:用数对确定位置竖排——列,横排——行从左往右从前往后小军小明小丽第4列第3行第2列第6行第6列第2行先列后行数对(4,3)四三(2,6)(6,2)不能颠倒教学反思:《用数对确定位置》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

但是,因为当时我上此课时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我是借用了四年级的学生上的。

所以我降低了某些环节的教学难度,设计出针对四下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那么如何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有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

1、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第几”描述物体在某个方向上的位置,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有了初步的表示位置的经验。

因此,我在导入环节,出示小军班级的座位图后,先向学生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录音告诉我小军的位置在哪里吗?你是怎么看的呢?让学生根据录音来确定小军的位置,结果:有的从左边数起,有的从右边数起,有的从前边数起,有的从后面数起,找出的位置根本不同。

但实际上小军的位置没变,只是同学们看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说法。

学生困惑了,到底该怎么说才让听的人明白呢?最终感悟到现有的描述位置的方法是不够准确的,有没有一种既准确又简明的方法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2、课件演示座位图上的“列”和“行”,让学生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也很容易在座位图中找到“第几列”和“第几行”。

我再将座位图抽象成圆圈图,详细地标出每一列每一行后,让学生在圆圈图中找出到小军的位置,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向学生介绍表示位置还可以用更简明的表示方法——用数对确定位置。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并理解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课堂上学生合作愉快,讨论积极热烈,很容易接受并理解了用行列描述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当学生学会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后,我又引导学生回归到生活中。

在教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

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认识教室里的列和行,并学会描述自己的位置和好朋友的位置;再利用“师说数对,生起立”,通过对一组数对的观察,认识到同一列的第一个数字相同,同一行的第二个数字相同。

整堂课,我用了很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比如结合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通过说位置,猜朋友,做游戏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行、列和数对含义的认识,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使学生发现数对中的一些规律,如同一列中,数对中的前一数相同;同一行中,数对的后一个数相同等等。

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数对来确定地面花色地砖的位置,让学生充当小小的设计师,设计一下彩色地砖所贴的位置,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美感,还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砸金蛋”游戏将学习推向了高潮,“数学小故事”则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将课堂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系设疑。

一节数学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思维没有终止。

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很多,如:确定列的时候为什么规定从左往右数起,确定行的时候为什么规定从前往后数起?生活中很多物体的位置不是竖成列,横成行,那怎么确定呢?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地球这么大,地球上的位置是怎么确定的呢?等等。

学生带着问号离开小课堂,走进生活的大课堂,课堂还在不断地延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