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咏怀古迹(其一)-PPT文档资料

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咏怀古迹(其一)-PPT文档资料


七、咏怀古迹(其一)
暮年诗赋动江关 ──说杜甫《咏怀古迹》三首
周振甫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矢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七、咏怀古迹(其一)
《咏怀古迹五首》是借古迹来发抒自己的怀抱,五首咏五个古迹,这里选的三首关涉 到三个古迹,即庚信宅、昭君村、武侯祠。这三首有三种不同的写法,它们怎样联系古迹, 由古迹联系到古人,又怎样由古人联系到自己,发抒自己的怀抱,它们的不同的表现手法 是值得探讨的。
此怀昭君村也。上四记叙遗事,下乃伤吊之词。生长名邦,而殁身塞外,比足该举明 妃始末。五六,承上作转语,言生前未经识面,则殁后魂归亦徒然耳,唯有琵琶写意,千 载留恨而已。朱翰曰:“起处,见钟灵毓秀而出佳人,有几许珍惜。结处,言托身绝域而 作胡语,含许多悲愤。曲之诉论,正指昭君怨诗,不作后人词曲。黄生曰:“怨恨者,怨 己之远嫁,恨汉之无恩也。陶开虞曰:“此诗风流摇曳,杜诗之极有韵致者。”(清·仇 兆鳌《杜诗详注》)
这是一首七律。首联写王昭君的故乡:千山万水急奔荆门,一个“赴”字,让 景情有了活力,感情沉郁,笔健语警。颔联写王昭君客死他乡的悲剧:“紫台连 朔漠”描出昭君生前的悲,“独留青冢向黄昏”则画出昭君死后的苦,一个“独” 字画出了昭君的一片孤独思汉之心。此联既传神刻画了昭君悲壮感人的一生,又 很好地反映了诗人自己的流浪状况和家国之思。在此基础上,颈联继续深写昭君 之悲:小人作祟让昭君远离皇帝远嫁匈奴,但昭君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思念却痴 痴不改,“环佩空归月夜魂”,令人无限感叹!尾联以琵琶声声含怨作结,“千 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昭君的同情,也抒发了 作者深深的怨愤情怀,笔意深沉。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七、咏怀古迹(其一)
1、联系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2、学习和掌握该诗咏古抒怀的写法。 3、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4、背诵该诗。
七、咏怀古迹(其一)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公元766年(代宗大历元年),晚年漂泊的杜甫在暂住地夔州写下了《咏怀 古迹》五首,分别咏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古代先贤,借此抒写 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家国之思。这是组诗中的第三首,借咏王昭君出塞客死异国他 乡的悲剧,寄寓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和晚年无家可归的痛苦。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朱翰《杜诗解意》)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清·李子德) 读《秋兴八首》、《咏怀古迹》、《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绩,笼盖宇宙,铿戛 钧韶,而纵横出没中,复含蕴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清·冒春荣《葚原诗 说》卷二)
七、咏怀古迹(其一)
二、课文的艺术特点 全诗以叙事为主,抒情议论寓于其中,句句
有事,字字有情。象“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 冢向黄昏”联,描述昭君独自离开汉宫前往沙漠 草原,直到死后进入坟墓,一直忍受着远离祖国 亲人的孤独寂寞。在“紫台”与“朔漠”“青 冢”“黄昏”的鲜明对比中,我们显然感受到诗 人对昭君“独”“向”荒凉寂寞的无限同情和深 沉感慨,也隐隐从中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诗 人寓情于古人,借古议今,既突出了昭君的寂寞 忠魂形象,又抒发了自己连年漂泊的凄凉悲愤。
三、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集大成”地位,认为他无体不 工、无美不备。这一认识最早发之于唐代诗人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并序》:“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 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宋代文人苏轼、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2、后世把杜甫称为“诗圣”,还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 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 民胞物吾、忧国忧民等。郭沫若在为杜甫写的对联中,称杜甫为“诗中圣哲”,也是这 个意思,这也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如《春夜喜雨》、《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石壕吏》等诗,均体现了这一点。
诗人咏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叙其离别怨恨而已。惟白乐天云:“汉使却回凭寄 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没道不如宫里时。”此不言怨恨,而惓惓旧主之 思,过人远矣。(明·瞿佑《归田诗话》)
发端突兀,是律诗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 颜,惊天动地。(清·吴瞻泰《杜诗提要》)
这首诗格律严整,语言整齐简练、精警有力, 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深沉的感情,读来抑扬 顿挫,突出体现了杜甫创作风格。
七、咏怀古迹(其一)
《咏怀古迹》(其一)
群山万壑随着湍急的江水,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山村。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 连在了一起,直到留下黑色的坟墓独自向着黄 昏。
七、咏怀古迹(其一)
一、该主要是借咏王昭君出塞客死异国他乡的悲剧,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 和晚年无家可归的痛苦之情。
二、这一历史人物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1、沟通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 载体和象征,即“民族友好使者”的意义,如曹禺所写的历史剧《王昭君》;2、讽刺君 王昏庸、奸臣作梗使好人遭迫害的意义,如王安石的《明妃曲》;3、借昭君的遭遇抒发 个人的身世感慨的意义,如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很多时候,这几种意义是并存的。
凭画工画像取人的君主丧失了认识真才的 机会,让一心向汉的昭君空有怀念故国的月夜 归魂。
即使千年后,琵琶弹奏的胡乐也会不断诉 说昭君内心对大汉昏君的怨恨。
七、咏怀古迹(其一)
七言近体,起自初唐应制,句法严整。或实字迭用,或虚字单使,自无敷演之 病。……少陵《怀古》:“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此上二第一首,是指庚信宅。庚信宅在荆州(今湖北江陵)。这五首诗当是杜甫于大历元 年(766)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写的。当时他还没有到荆州,没有看到庚信宅,所以这 首诗里没有提到庚信宅。作为《咏怀古迹》,他的构思,当是从江陵到庚信宅,从庚信宅 到江陵,从庚信到自己,成为暗线。把它列在《咏怀古迹》的第一篇,那是因为社甫在夔 州,想到荆州去,就想到庚信宅。诗里虽然没有提到庚信宅,但心目中是想到庚信宅的。 因为是咏怀,所以提不提古迹并不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