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资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居沱江中段,处于川渝连接的中心地带。
成渝铁路、资威公路、321国道和成渝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横贯资中县城的沱江将城区划分成南北城区,目前资中县南北两岸的交通运输均依赖于位于资中县城中心的沱江大桥,形成了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混杂,造成城市人行交通与车辆交通在沱江大桥常常拥堵的现象,使得省内路网在该区域分布上存在严重的瓶颈现象。
目前,资中城区规划发展为组团式结构,以重龙、水南、明心寺、凉水井和倒石桥五大片区功能组团。
城区交通量和过境交通量的增长及资中县规划的工业园区的需要,沱江大桥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沱江二桥的修建迫在眉睫。
拟建沱江二桥的建成将在资中县城形成环线交通,加强了城区南北交通和新旧城区的连接。
既能利用城区东林下坝北部沟谷,加强并促进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又能为南北两岸新区的开拓发展和资中整个城区各片区组团的发展联系创造条件,对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物资转运起到重要作用。
路线起于资太路罗汉洞村七队,经罗汉洞村四队、三队,在一队以连续刚构桥跨沱江至南岸松山坝,下穿成渝铁路,在交通村接国道321线,全长约2.96公里1.任务依据:1.1、《省道207线资中县沱江二桥工程初步设计》及其批复文件。
1.2、《省道207线资中县沱江二桥工程设计任务书》。
1.3、《资中县沱江二桥及接线工程初勘工程地质报告》(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1.4、《四川省交通厅航务管理局对“资中沱江二桥桥梁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论证研究报告”的批复》(川交航函港[2006]55号)。
2.设计标准:2.1本项目执行交通部部颁行业标准、规范、规程等有关技术标准,相关附属工程设计均采用国家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规范、规程。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J C30-200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1-9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GJ D30-200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内河通航标准》(GB 0139-2004)2.2本项目设计采用一级公路标准。
主要技术标准3. 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执行情况:3.1《工可》确定道路长长2.78km,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系新建公路。
本次初设依据《工可》及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计算行车速度60km/h,路基宽度23.0m,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3.2工程规模:道路主要工程数量见下表:4. 路线起迄点及全长:本项目路线起点位于资太路罗汉洞村七队,终点为水南镇交通村接国道321线,路线里程2.96km。
5. 占用土地情况:路线在选线时已充分考虑少占良田、旱地,尽量利用高地。
公路取土场等临时占地,须考虑复耕和环境保护。
公路占地分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和路堑坡顶截水沟外1.0米,沿线设置的站、场及房建等均为永久占地,施工便道、预制场地、拌和站及取土场等为临时占地。
本项目永久占地187.5市亩,临时占地2.4市亩。
6. 新技术采用及计算机的运用情况。
6.1采用数字地面模型技术,在电子地图上动态定线,直接获取路线平、纵、横数据,减少人工干预,提高了效率,优化了路线方案,提高了设计精度。
6.2设计大量应用路线CAD、桥梁CAD等软件。
6.3设计图表全部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
7. 有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意见,地方人民的要求和采纳情况:7.1与农田水利的关系:沿线居民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在布线时尽量利用高地,少占良田,结合沿线水系情况,合理布置桥涵,维持现有水系贯通,尽量少压水塘、鱼塘等蓄水体,避免对农业水利的破坏。
初测调查时,积极主动地询问、征求沿线群众意见,综合取舍并落实到初步设计中。
7.2与电力、电讯的关系:对沿线电力、电讯线路,考虑适当调整线形,尽可能回避,使公路与其距离满足规范要求。
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1. 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沱江干流中游地段,河谷多呈宽线型,漫滩阶地发育,为不对称的宽浅式河槽,冲沟发育而较开阔,河床宽约300m,高程在305~307米之间,河道较顺直,滩沱相间,水流急缓交错。
地形北西高于南东,两岸阶地微向下游和河谷倾斜,阶地地面较平坦,漫滩高出河水面0~3m,Ⅰ级阶地高出河水面5~10m,Ⅱ级阶地高出河水面10~20m,Ⅲ级阶地高出河水面40~60m。
两岸接线处于剥蚀丘陵区,植被较发育,其中南岸多为庄稼,北岸为庄稼与灌木丛,丘陵起伏绵延,多为圆顶丘或平顶丘,高程一般在330~370米,其间发育较多沟谷,沿线沟谷地势平缓,高程一般在320~340米。
拟建沱江二桥及接线工程通过区主要分布于沱江两岸丘陵及沿江阶地漫滩区,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工程地质分区:Ⅰ沱江漫滩区,主要分布于沱江河床及河漫滩,地形较平坦,地面高程305~307m,漫滩部分被开垦为耕田;Ⅱ沱江阶地区,主要分布于沱江右岸工业园区及附近,包括沱江一、二级阶地,阶地顶面较平坦,其中一级阶地高程320~321m, 二级阶地高程340~342m,微向沱江及下游倾斜;Ⅲ山间冲沟区,断续分布于两岸接线区,呈长条状分布,大部分为农田、村庄;Ⅳ剥蚀丘陵区,分布于两岸接线工程的大部分地区,山坡自然坡度15°~25°,局部为陡坎,丘顶呈浑圆状,植被较茂盛,地面标高340~370m。
2. 气候资中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盆地气候特点:春早、夏长、秋冬季短,一般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雪少,平均风速小,雨量充沛。
多年平均气温16.7℃~18.3℃,级差1.5℃,年际变化小;月平均温度又以一月最低4℃~8℃,七~八月最高26℃~30℃;极端最高温度达39.9℃,极端最低温度-3.2℃;多年平均降雨量1007.7毫米,以七月最多平均210.0毫米,一月最少平均仅11.8毫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年际间差异不超过7%。
桥区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年均风速1.1~1.8米/秒,灾害性大风极少,瞬间风速达17米/秒以上,从全国基本风压图上查得桥址设计基本分速为29.1米/秒。
3. 水文沱江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源于岷山南麓九顶山,于球溪河口入资中县境,经86公里流长后,于银山镇界碑入内江境内。
沱江河谷多呈宽浅型,系漫滩阶地发育,为不对称的宽浅式河槽,两岸阶地断续出现,冲沟发育而开阔。
根据收集的沱江资中段19年间的河势图进行分析表明,桥区河段岸线、边滩、河道深泓线变化较小,年内冲淤变化趋势为洪淤枯冲,年际变化不大,河床稳定。
桥轴线附近河面宽度、水深变化小,两岸设置县城防洪堤(其中左岸已建成)。
4.地质构造及地震4.1地质构造工程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西部,次一级构造则位于龙泉山褶皱带东侧,威远旋扭式辐射状穹隆构造的北部边缘地带,区域地质构造简单,第四纪以来地壳运动微弱,未发生过地震,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
工程场区属单斜构造区,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微向北东倾斜,倾角3~7°,局部8~15°,层位稳定。
4.2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0-2001)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5.场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5.1地层岩性结构及其特征根据钻探揭露,场区地层从上至下,可分为四个工程地质层,具体分层如下:各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新近堆积土,广泛分布于场区,包括①1填筑土、①2种植土、①3淤泥;①1填筑土(Q4ml)::灰色~灰黄色,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含卵石,土质不均,结构疏松。
主要分布于沱江右岸Ⅰ级阶地及左岸防洪堤处。
层厚变化大,最大厚度约12米。
①2种植土(Q4ml):灰黄色~灰褐色,主要为亚粘土、亚砂土组成,含植物根茎,结构松散,普遍分布于地表,层厚0.60~1.20m。
①3淤泥(Q4l):灰色,流塑状,主要分布于两岸接线附近的水田、沟塘中,层厚0.3~0.6m。
(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广泛分布于沱江两岸及场区低洼地段,包括②1亚粘土、②2卵石土、②3亚粘土;②1亚粘土(Q4al+pl):灰黄色,硬塑状,含较多粉砂团,局部夹薄层粉砂,主要分布于沱江两岸一级阶地,层厚约8米。
②2卵石土(Q4al+pl):灰色、灰黄色,稍密~中密,卵石质坚硬,成份为花岗岩、石英砂岩、灰岩、辉长岩等,亚圆~浑圆形,一般粒径30~l00mm,大者达200mm,少量为直径200~400 mm漂石,分选性较差,充填粉细中砂及少量粘土粒,局部夹薄层细砂透镜体,沱江两岸的漫滩和I级阶地分布广泛。
左岸层厚变化大,在4.20~4.80m之间;右岸厚度3.70~4.10m,河床中厚2.00~2.50m。
②3亚粘土(Q4pl):棕红色~褐黄色,软塑~硬塑状,土质不均,局部夹薄层粉细砂,主要分布于两岸连接线冲沟中,层厚4.30~9.20m。
(3)更新统冲洪积、残坡积粘性土,分布于沱江二级阶地及剥蚀丘陵区,包括③1冲洪积亚粘土与③2残坡积亚粘土。
③1亚粘土(Q2+3al+pl):褐黄色,硬塑~坚硬状,间夹薄层卵石土,主要分布于沱江右岸二级阶地区,厚度超过10m。
③2亚粘土(Q2+3el+dl):褐黄色、暗紫红色,硬塑~坚硬状,含少量碎石,主要分布于丘陵坡顶及斜坡表部,厚度一般0.30~1.20m。
(4)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段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J2s2):该层具内陆河湖相碎屑沉积岩特征,为泥岩、砂岩不等厚互层,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微向北东倾斜,倾角3~7°,局部8~15°,层位稳定,桥位处岩面高程在302.00~305.90米。
④1w3强风化砂质泥岩:棕红~暗紫红色,岩石风化强烈,裂隙发育,结构大部分破坏。
岩芯呈砂土~碎块状,局部呈坚硬土夹残块状,多分布于基岩面顶部,层厚一般0.5~1.5m,CZ1孔附近厚达3.5m。
④1w2弱风化砂质泥岩:棕红~暗紫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石受弱风化,裂隙较发育。
岩芯呈碎块、薄饼夹土状,岩质极软。
层厚一般0.5~1.5m,CZ8孔附近厚达8.2m。
④1w1微风化砂质泥岩:棕红~暗紫红色,局部青灰色,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裂隙不发育,夹薄层泥质砂岩。
岩芯较完整,多呈20~40cm柱状,岩质软,平均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 aj=5.86 Mpa,平均天然单轴抗压强度R aj=12.05Mpa。
④2w3强风化泥质砂岩:黄灰~暗紫红色,岩石风化强烈,裂隙发育,结构大部分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