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一、选择题1.小明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下边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他参观的是A.元谋人博物馆B.周口店遗址博物馆C.半坡人博物馆D.河姆波遗址博物馆2.以下关于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B.汉代,华佗发明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C.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D.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
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苦秦”的原因不包括( )A.战乱频繁B.徭役繁重C.刑罚残酷D.赋税沉重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体现了《道德经》中A.辩证法的思想B.“兼爱”“非攻”的思想C.“仁”的思想D.以“法”治国的思想5.认识图片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事实是()A.春秋争霸战争风起云涌B.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百姓响应C.秦王扫六合的磅礴气势D.项羽气吞山河的霸气6.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u),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A.洽理黄河B.修筑都江堰C.奖励耕战D.发明水排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A.县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8.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④“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体现了孔子()A.礼治的思想B.反对苛政的思想C.教育的思想D.民生思想10.陕西西安栎阳城遗址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考古认定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地。
该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A.齐国 B.赵国 C.秦国 D.楚国11.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一传说反映了A.农业的起源B.手工业兴起C.商业的发展D.畜牧业繁荣12.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
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
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A.王国B.侯国C.郡D.县1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频繁的争霸战争B.学术繁荣和思想的活跃C.社会的大变革D.各国国君纷纷招贤纳士14.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15.道家的创始人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16.象棋是中国人发明的,聪明的古人从战争中受到启发,在方寸之间划分楚河汉界,利用小小的棋子展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请问,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是受了哪次战争的启发?A.牧野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之争D.巨鹿之战17.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8.“三家分晋”指的是晋国被_、_、_三家瓜分A.韩、赵、魏B.楚、魏、齐C.韩、赵、齐D.韩、赵、燕19.中国台湾某旅游团要去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A.黄帝陵B.大禹陵C.秦始皇陵D.汉高祖陵20.“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A.春秋和战国B.秦朝和春秋C.战国和汉朝D.秦朝和汉朝21.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②各国的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③农业产量的提高④人口的大量增加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2.2018年1月,中央电视台《国家宝》栏目展示并演绎了一件与计量有关的藏品“商鞅方升”(见下图)的前世今生。
这一文物可以佐证商鞅变法实施的哪一举措?A.奖励军功 B.奖励农耕 C.推行县制 D.统一度量衡2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24.2018年安徽颍上举办第13届管子文化旅游节。
管子即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他辅佐成为春秋首霸A.秦孝公C.秦穆公D.齐桓公25.商鞅变法中“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直接作用是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二、综合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1)请分别写出图中A、B、C、D代表诸侯国名称材料二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徒都之。
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
——《史记·秦本纪》(2)依据材料二分析,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二涉及变法的哪些主要措施?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3)依据材料三,分析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27.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汉武”并称。
两人在巩固、维护国家统一都做了很多尝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材料一(思想)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秦始皇开创的政治制度名称是什么?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他推行什么制度?为了控制思想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这一建议被采纳后对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具有怎样的地位?(3)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虽然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什么?(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出使的西域指今天的什么地区?公元前60年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经营管理,西汉政府设置什么机构?该机构的设置有怎样的意义?(5)概括指出两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2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材料二(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及其所创立的学派。
(2)分别说出材料二中人物的核心思想。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你生活在该时期,你会学习哪学派的思想,为什么?29.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中国历史》六上(1)据材料一,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其有何作用?(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这里所谓的百家不能完全都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学术流派,……社会变革中这些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现实,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宁欣《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请回答:(1)材料一中“诸侯国”的形成制度与哪一王朝的建立有关?据材料分析“争霸”的影响。
(2)材料二中描述了战国时期的哪一历史现象?列举一位该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据材料指出该历史现象“不能完全都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学术流派”的原因。
结合所学说明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始皇”又创立了一套怎样的制度?(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你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呈现了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下边文物图片“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可知,小明参观的是半坡人博物馆,C正确;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他们不会建造房屋,排除A;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都是周口店,但他们过群居生活,不会建造房屋,排除B;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是黑陶,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排除D。
故选C。
2.A解析: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广泛使用开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故A符合题意。
B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西汉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蔡伦改进而不是发明造纸术。
3.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题干中““天下苦秦久矣。
”意思是天下的老百姓忍受秦朝的暴政很久了,暗示是该结束的时候了。
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爆发起义的根本原因,战乱频繁不属于秦朝的暴政,A符合题意;徭役繁重属于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爆发起义的根本原因,B不符合题意;刑罚残酷属于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爆发起义的根本原因,C不符合题意;赋税沉重属于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爆发起义的根本原因,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是“天下苦秦”的原因,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题干中“天下苦秦”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秦朝时,广大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致使大批农民脱离生产,田地荒芜。
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收成的三分之二,农民无法生存下去。
秦朝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一人犯罪,亲属、邻里也要“族诛”“连坐”。
4.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