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版必修3-)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版必修3-)

必修3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蜀道难》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述所筑,公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商隐诗两首》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凶:河遇到饥荒。

河,今境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西南部。

黄河流经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境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论》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灵宝。

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有平原,楚有春申,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国贵族,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国贵族,无忌。

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履至尊,登帝位。

六合,天地四方。

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8.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

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9.迁徙之徒:征发的人。

指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11.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12.一夫作难:指涉起义。

作难,起事,首事。

13.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

七庙,天子的宗庙。

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15.朱:春秋时越国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自称朱公。

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1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1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豫州、荆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师说》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百工:各种工匠。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5.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人物传记。

6.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祝福》1.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

《林黛玉进贾府》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Ⅱ.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实词(一)通假字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数罟不入洿池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A项,无,通“毋”;B项,颁,通“斑”;D项,涂,通“途”。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C.君子生非异也D.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解析A项,“受”通“授”;B项,“不”通“否”;C项,“生”通“性”。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振长策而御宇C.而倔起阡陌之中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解析A项,“从”通“纵”;C项,“倔”通“崛”;D项,“景”通“影”。

答案 B(二)古今异义写出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表示原因的连词2.去来..江口守空船古义:走了以后。

来,语气词今义:来去3.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以前,刚才今义:朝前,往前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以为..、象郡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9.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从”“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学问丰富1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12.用心..一也古义:因为用心今义: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想法,居心(三)一词多义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从①雄飞雌从.绕林间《蜀道难》跟随。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参与。

③惑而不从.师《师说》向……学习。

2.数①数.(cù)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密,与“疏”相对。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几个。

3.发①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4.利①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益。

②金就砺则利.《劝学》锋利,锐利。

③非利.足也《劝学》使……走得快。

5.明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明达。

②神明.自得《劝学》智慧。

6.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到。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听说、知道。

7.固①孝公据崤函之固.《过论》险固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论》牢固、稳固地。

8.度①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度过。

②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论》规章、制度。

③试使之国与涉度.(duó)长絜大《过论》量,计算。

9.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风尚。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道德学问。

10.制①奢之伦制.其兵《过论》统领、统率。

②有余力而制.其弊/履至尊而制.六合《过论》控制。

11.信①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随便、随意。

②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过论》可靠的。

12.遗①蒙故业,因遗.策《过论》遗留下来的。

②无亡矢遗.镞之费《过论》丢、丢失。

③小学而大遗.《师说》放弃。

(四)词类活用1.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西:向西。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囊括四海之势席:像卷席子一样;包:像包东西一样;囊:像用袋子装一样。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朵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那样。

④立法度/南取:对;南:向南。

⑤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对外。

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往上;下:往下。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2.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动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庄生晓梦迷蝴蝶梦:做梦。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

③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

④然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草绳拴。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动词作名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4.指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作名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圣:圣明的人;第一个“愚”,愚:愚蠢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5.指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作动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②惑而不从师惑:有疑难问题。

6.指出下列句子中使动用法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滚动。

②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可译作“击退”。

④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见。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相斗。

⑦会盟而谋弱/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

⑧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⑨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7.指出下列句子中意动用法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以……为耻,把……当作耻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虚词1.选出对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C .②④⑧D .⑤⑨⑩解析 C 项,都为代词,①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为音节助词,⑤为结构助词“的”,⑥为音节助词,⑦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⑨为结构助词“的”,⑩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C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知明而.行无过矣B .吾尝终日而.思矣C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解析 例句与C 项中的“而”表转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