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内容摘要:该文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考察当前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青少年的零用钱来源稳定、数量可观,所以他们在消费时不考虑价格,追求个性,要满足更高的物质需要从而享受生活。
在青少年的消费心理形成过程中,社会文化、社会流行、家庭是影响他们的三大主要因素。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在商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时,参与竞争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质量和功能;二是要有吸引消费者的包装。
于是,人们开始看重品牌和包装。
人们在购物时,买的不仅仅是一件实物,而且还有商品所能体现的一种概念--流行时尚、身份地位、个性。
在这样的经济氛围中成长着的青少年也很关注商品表达的一种潜在的概念。
他们希望拥有名牌的服饰、名牌的生活学习用品,他们有的拥有自己的寻呼机、手机,他们会跟随时尚的脚步装扮自己以表现与众不同的一面。
选择考察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有以下两个目的:一、青少年的消费心理特征是怎样的;二、哪些因素影响了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
做这样的调查研究,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而言,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以便调控自己的行为;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可以也应该引导他们适度消费,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外界的影响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
二、研究的方法在调查青少年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1)调查对象:在南京市鼓楼、玄武两区的两所普通中学随机抽取了初一、初三、高二3个年级42名学生,其中男生27人,女生15人。
(2)问卷编排:问卷中选择题9道,开放式问题2道。
语言上注意措辞的简洁、中性、明了。
(3)问卷内容:问卷中11道题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涉及零用钱,包括零用钱的来源、数量、自由支配程度、是否有计划地使用以及主要用于什么;第二方面涉及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包括消费的标准、场所、更换频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对中学生使用通讯产品的看法;第三方面涉及青少年对消费的期望。
2.访谈由于问卷题量少、调查对象涉及面小,所以在数据统计之后又针对个别问题进行访谈以弥补问卷的不足。
访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从“消费”一词可以联想到什么;(2)不同购物场所的特殊之处是什么;(3)跟随流行时尚、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是否与展现自己的风格相矛盾;(4)更换衣物的原因是什么;(5)使用通讯产品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研究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数据并分析出原因,从而了解到青少年真实的想法和做法,达到研究的目的。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通常人们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心理的反映。
所以,要了解青少年的消费心理必须先着手了解他们的消费行为。
1.对零用钱的调查青少年一般都有零用钱,但是零用钱的多少不同,来源不同,自由支配的程度不同,使用也不同。
所以,通过调查青少年零用钱的情况可以了解青少年消费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零用钱的多少等因素是否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
表1调查青少年零用钱的统计结果题目选项女生男生全体零用钱来源压岁钱53.5% 40.7% 45.2%父母给的73.3% 70.4% 71.4%其他长辈给的40% 22.2% 28.6%自己挣的/ 11.1% 7.1%零用钱的数量50元以下53.5% 44.4% 47.6%50~100元20% 37% 31%100~200元20% 18.5% 19%200元以上 6.7% 11.1% 9.5%零用钱用于食品20% 33.3% 28.6%各种饰品13.3% 18.5% 16.7%学习用品73.3% 63% 66.7%上网或娱乐13.3% 48.1% 35.7%零用钱自主支配能够20% 25.9% 23.8%多数能够26.7% 59.1% 47.6%偶尔能够13.3% 11.1% 11.9%不能够 6.7% 7.4% 7.1%零用钱的使用有计划46.7% 33.3% 38.1%不坚持计划/ 3.7% 2.4%无计划却有节制46.7% 33.3% 38.1%无计划 6.7% 29.6% 21.4%从表1中可以看出,71.4%的学生每月都能得到父母给的零用钱,还有11.1%的男生可以自己挣到钱。
可见他们的零用钱的来源是稳定的,这为他们的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
有47.6%的学生每月零用钱在50元以下,31%的学生零用钱在50~100元之间,19%的学生零用钱在100~200元之间,9.5%的学生零用钱在200元以上。
如果一个家庭的平均月收入是2500元,59.5%的学生每月零用钱50~200元不等,这笔开支不算小。
如果说有零用钱是消费的稳定基础,那么有一定数量的零用钱便是消费的坚实基础。
71.4%的学生能够或大多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零用钱,并且有38.1%的学生是有计划地使用的,还有38.1%的学生是没有计划但能有节制地使用零用钱。
可见,现在不少父母对于子女使用零用钱给予了较大的支配空间,没有过多地干涉。
这也反映出青少年在消费时的灵活性、随意性。
表一还反映出66.7%的人把零用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35.7%的人用于上网或娱乐。
从所占比例最大的两项消费可以看出,添置学习用品仍然是作为学生的一项最主要的消费,而上网娱乐或许是e时代下的必然产物,可能这个数字会随着信息通道的越发快捷而有所上升。
对青少年零用钱状况的调查结果呈现出两个特点:经济来源稳定;数量可观。
正是由于存在这两个特点,所以青少年在消费时可以自由支配、随心所欲。
在零用钱的各方面体现出来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消费行为。
2.对消费行为的调查表2调查青少年消费行为的统计结果题目选项女生男生全体购买地点专卖店26.7% 48.1% 40.4%各种特色店 6.7% 25.9% 19%百货商店46.7% 37% 40.1%一般小店20% 7.4% 11.9%选择标准舒适66.7% 51.9% 57.1%与众不同/ 33.3% 21.4%名牌 6.7% 11.1% 9.5%无所谓26.7% 25.9% 26.2%影响因素朋友推荐 6.7% 11.1% 9.5%商品的吸引力 6.7% 18.5% 14.3%偶像的形象/ 3.7% 2.4%自己的爱好86.7% 77.8% 81%更换频率半年53.3% 63% 59.5%1年13.3% 25.9% 21.4%1~2年13.3% 7.4% 9.5%2年以上20% 11.1% 14.3%(1)去哪里买。
表2已经显示出,在女生中46.7%的人选择百货商店,26.7%的人选择专卖店,20%的人选择一般小店,6.7%的人选择特色店。
在男生中48.1%的人选择专卖店,37%的人选择百货商店,25.9%的人选择特色店,只有7.4%的人选择一般小店。
从总体上来看,青少年主要在专卖店、百货商店、各种特色店购买衣物。
据了解,专卖店的商品款式和色彩都走在流行的前列,做工精细且穿起来舒适大方,但价位较高。
各专卖店在百货商店设有专柜,有部分商品由商店自组货源。
这部分商品价格略低,但款式和色彩仍然追随时尚,仅仅是做工及面料选用稍逊于专卖店的商品。
各种特色店的商品不讲究品牌,但是款式新疑,色彩明快,店堂内的布置更是吸引了众多青年人。
从以上三类购物场所的商品特点以及青少年的选择倾向可以看出,这些购物场所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舒适、时尚,但同时也反映出青少年在购物时一般不会考虑价格因素。
(2)选择标准。
设计调查选择标准这一题的目的是想了解青少年的购物行为是否与追求时尚、突出个性直接相关。
从表二的统计结果看:女生中选择标准从多到少依次是舒适、无所谓、名牌;男生的选择标准依次是舒适、与众不同、无所谓、名牌。
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男女生的选择标准有一些差异。
通过整理访谈记录了解到,女生对于是否是名牌并不在乎,但他们对于“舒适”的理解包含了“穿出自己的风格”。
用他们的话来说,买名牌就等同于买了相同的款式,不一定就适合自己,不一定能体现自己的风格。
男生对于“舒适”的要求很高,因为不但便于运动,而且能体现活力。
他们更加希望通过“与众不同”来展现自己的特色,来体会“酷”的感觉。
对于“名牌”商品,他们看重了产品的好质量和舒适感。
尽管男生和女生对于每个标准的理解不同,但是从他们的理解可以分析得到这样的结论:他们希望与众不同,他们求新、求变。
选择标准的调查结果与选择购物地点的调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关的。
由于青少年追求新颖和独特,他们才会去能满足需要的专卖店、百货商店以及各种特色店购买能展现他们风格的衣物。
(3)影响青少年选择衣物的因素。
人们一般都认同在现今社会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明星偶像和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可是调查结果并非如此。
根据表二的数据:81%的人认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衣物的,14.3%的人认为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影响了他们的消费,9.5%的人十分相信朋友的推荐,只有2.4%的人是受到偶像的影响而选择衣物的。
据了解,大多数青少年对于偶像的形象只是很欣赏,很喜欢,但是不会去刻意模仿。
他们认为适合某个明星的形象不一定就适合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按别人的方式装扮自己就不是自己了。
可见,他们对明星的崇拜是理智的,他们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可以用“有个性”来形容现在的青少年。
这种个性体现在:一、他们对“酷”的理解虽然并不完全,但是他们至少意识到那是一种适合某个人的“酷”;二、他们所追求的“与众不同”不是模仿别人获得的,而是自己去创造搭配的,是适合自己并且能展现自己的一种“与众不同”;三、他们对于“酷”的追求是比较理智的,因为他们还是在乎社会文化、时代背景、他人的评价等因素的。
总之,他们对美的追求、对“与众不同”的理解包含了以下三句话--“适合我”、“展现我”、“我就是我”。
因此,青少年追求的“个性”并不能与另类、希奇古怪等同,他们的“个性”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自我。
(4)衣物的更换频率。
青少年更换衣物是为了换掉“破的小的”,还是抛弃“过时的”?表二的数据显示:59.5%的人每半年更换一次衣物,21.4%的人每一年更换一次,14.3%的人一般两年以后才更换一次,另有9.5%的人1~2年更换一次。
也就是说,80.9%的人几乎是一件衣服只穿一个季节就将它搁置一边了,这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对更换时间的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少年仍然受到流行趋势的影响,但是他们能将新的和旧的衣服搭配起来穿,能分辨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而不是一味盲从。
结合影响青少年的因素和衣物更换频率这两题来看,流行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存在的,青少年也无法抵挡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新款式、新色彩的诱惑。
应该说他们对于时尚的追求既有情感的一面,又有理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