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八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考试说明:1.考查范围:必修5。
2.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举是中国人的政治发明,对当今而言或许依然是最有价值的制度史遗产。
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石。
科举蕴含的政治智慧和现实启示,超越了狭义的制度范畴,洋溢到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
科举的“举”是典型的中国政治概念,在传统语境中指众人推举贤能之士上位。
统治者在受推举之人中选出执政人选,称为“选”。
两者合称“选举”,是上下结合的、小范围的、权重不同的选拔方式。
近代西方政治涌入中国之后,西式的一人一票、自下而上的选票制度套用了“选举”一词。
这个概念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
一个概念的变迁,恰恰说明了制度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不能脱离背景套用概念。
科举的“科”指选拔人才的规范,科举就是运用明确的规范,公开、公平地选举人才。
它的精髓是最大限度地取消了选拔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
科举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的传奇,只有在科举制下才能实现。
在同时期的西欧封建体制和日本的幕府体制下是不可能有这样的阶层跃升的。
中国传统社会的流动是稳健、持续的流动,不是疾风骤雨般的革命。
科举制在北宋得到推广后,两宋和明朝的新科进士中祖宗三代没有官爵或功名的比例超过50%.这便意味着,有一半人提升了家庭的阶层,而另一半人保持了阶层不坠。
在这之间,传统社会实现了缓慢、有序的阶层流动,既保证了政治传统和惯例的延续,又选拔高素质者补充到上层来,它不是暴力式大清洗,而是缓慢的置换。
流动性是社会保持活力、长治久安的主要因素。
缺乏流动的社会最终无不阶层固化、结构板结,不得不通过暴力革命来刺激流动,重启社会。
而“重启的代价”是整个社会牺牲发展成果,无数的个体家破人亡,生灵涂炭。
其次,科举塑造了数以百万计的乡绅,构成了传统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的关键力量。
北宋以后乡绅要以科举功名为标准,杂以部分在籍或致仕官员。
财富并不是乡绅的充分条件,富裕人家必须通过科举的转化才能跻身乡绅群体。
乡绅身份介于官民之间,今日的乡绅或许明天就入仕为官了,今日的官员或许可能明天就回乡为民了。
他们熟悉国家治理的规章制度和话语体系,很多人拥有直接的行政经验、不俗的政治资源。
乡绅与官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他们的根始终扎在乡土里。
地方乡绅父母坟茔、祖产田亩都在当地,搬不走离不开。
自己也将落叶归根葬在乡里。
部分乡绅早年贫寒,是依靠乡邻宗族的资助,甚至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艰难崛起的。
所以,乡绅阶层与当地百姓的利益又是完全一致的,在情理上不会祸害本乡本土。
老百姓推举乡绅代表自己与官府打交道,也基本听从乡绅的号召与安排;父母官奉行“为政不得罪缙绅”,注意协调官府与乡绅的关系,就地方政务咨询请教或干脆委托后者出面经理。
传统社会造桥铺路、抢险赈灾、征收赋税、兴办文教、息讼调停等方面都活跃着乡绅的身影。
这种治理模式官民两便,在协调资源、化解矛盾、保护百姓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
再深入一层分析,科举普及并巩固了儒家意识形态,构建了古人共同的理想信念、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儒家学说是科举制度的教学和考试内容,取得科举功名的士大夫十年寒窗、层层过关,一定是从心底里信服、力践儒家学说的,是拥护建立在儒家学说之上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
再经由士大夫的宦游执政和基层共建共治共享,儒家学说扩散为全民的精神意志,共同的思想,是统一安定成为中国历史演变常态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张程《“中国之治”的制度史遗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举本是中国人的政治发明,近代时期被西方引进,并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石。
B.“举”指推举贤能之士上位,“选”指在受推举之人中选出执政人选;先“选”后“举”。
C.科举最大限度地取消了选拔限制,可更公开、公平地选举人才,增强了社会流动性。
D.传统社会的乡绅亦官亦民,他们既与官府联系密切,又与本地百姓利益完全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提出观点后,先阐述科举的内涵,再论述科举的作用,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大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在论述科举的好处时,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展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D.文章立足现实,意在揭示科举这一最有价值的制度史遗产对于今天选拔人才的启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举”一词的涵义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和近代西方政治中完全不同;前者是上下结合的选拔方式,而后者是自下而上的选票制度。
B.幼年而孤、家境贫困的范仲淹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一代名臣,这应该归功于科举制;同时期的西欧和日本都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C.北宋以后,有钱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乡绅;假如有一位富商子弟想跻身乡绅群体,那他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获得科举功名。
D.统一安定成为中国历史演变常态,儒家学说成为科举制度的教学和考试内容,使得儒家学说扩散为全民的精神意志,共同的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由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专门规定。
这部法律施行于2001年。
这部法律正式规定了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普通话”在共和国语言文字中的地位应运而“立”。
它和“简化字”就仿佛共和国语言文字大家庭中的一双姊妹。
“普通”“简化”,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到共和国语言文字推广方案设计者们的热忱初衷。
当年,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的中国,有大量不识字甚至没有上过学的同胞。
扫盲,成了中国人站起来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另一方面,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语言不通,也成了大家并肩携手前行的障碍。
要找到一种尽可能简单、易于学习的语言和文字,使更多人能够尽快识字,才能够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沟通无碍,维持社会协调运转,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在共和国最初的岁月里,语言文字的改革同样是历史性任务的一部分。
承担这一任务的人们选择了“普通话”和“简化字”。
(摘编自吴画成《“普通话”不普通》)材料二:推广普通话不是单纯的政治考量,而是社会发展需求和国民发展需求的驱动,促使政府产生责任担当,进而凝聚为国家意志和治国方略。
第一,社会发展需要语言相对统一。
当今,跨区域合作、全国市场趋于一体化,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因而更加需要推广普通话,以方便交际,减少语言成本,促进民族地区和汉语方言区更好地分享全国市场,加快发展。
信息化和智能化拓展了语言功能,扩大了语言需求,尤其是面向机器的语言应用,更需要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
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推广普通话可帮助大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公共服务。
国家要创新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来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第二,个人发展需要提升语言能力。
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
国内外不少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普通话能力跟其劳动收入成正比。
如有人调研了北京市农民工的情况,发现“普通话熟练的农民工能够获得高于不熟练者21%-40%的月收入”。
会讲普通话有助于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懂一种语言或方言只能跟本地人打交道,学会了普通话不仅能跟所有讲普通话的人直接打交道,而且还可以跟所有懂得普通话的讲其他语言或方言的人直接打交道。
这不仅扩大了个人社交网络,也可为个人带来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当今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建设的总纲。
在这个总纲的指引下,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提高的引导下积极普及。
对于那些普通话普及率还只有40%左右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更要大力推广,积极普及;而对于相当多普通话普及率高的地区,则要注重逐步提高水平。
让我们致力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使祖国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精致、更加优美。
(摘编自赵世举《推广普通话是发展的需求》)材料三:将普通话普及纳入扶贫考核,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宏观上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共同语”,以方便交流,进而增强人民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重要目的之一便是提升国民整体的语言文化素养。
这种素养的提升,城市居民不能落下,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也不能落下。
微观上说,在扶贫工作中推广普通话,可以助力精准扶贫脱贫。
长期以来,一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存在的语言交流问题,日益成为精准扶贫的障碍之一。
很多老百姓不会说普通话,甚至不少基层乡镇干部也说不上几句,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扶贫开发、创业指导、技术培训、推送致富信息等活动的开展。
而这些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即使外出打工,也会因“语言关”面临应聘难、租房难、学习技术难等问题。
(摘编自何勇海《推广普通话也是一种扶贫》)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共和国语言文字推广方案设计者们为语言文字的历史性改革选择了“普通话”和“简化字”。
B.说好了普通话,就能够争取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C.推广普通话不单纯是政治考量,是语言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政府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D.共和国语言文字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普通话交流,有助于精准扶贫脱贫。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概述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专门立法,如果不使用简化字和普通话就是犯法。
B.材料二在论述如何推广普通话时,认为对于普通话普及率高的地区要做的工作不是普及而是提高的问题。
C.材料三阐述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扶贫工作方面看,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
D.推广普通话不仅提升了国民语言能力,还让所有的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得以解决。
6.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6分)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锻造英雄于心亮村前有座山,名叫金山。
我问爹,山为什么叫金山?爹说:传说山里有金子。
我看着满山光秃的石头,问金子在哪儿?爹微笑着说:世上许多东西,不能看外表,要看内里……我将一块石头扔向远方,心想山里要是真有金子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受穷了!随着几声炮响,把沉寂的大山给惊动了。
爹高兴地跑回家:太好了,山里真的有金子啊!我也很高兴,跳着高儿喊:爹,赶紧去挖吧,咱们要发财了!我爹兴奋的脸上都要开花儿了,他说:嗯,我要去挖金子,等有钱了,我要带你满世界去转转!我爹当上了矿工,去挖金子,一起去的,有红星的爹、满囤的爹、国柱的爹……他们坐上矿车,“轰隆隆”开进大山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