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世界狂犬病日宣传主题XX年9月28日是第十个“世界狂犬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狂犬病:宣教、疫苗接种、消除”,强调宣传狂犬病知识和接种优质狂犬病疫苗的重要性,并明确2030年消除犬导致狂犬病的目标。
近日,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数据称,今年1月至9月,全省狂犬病确诊43例,发病率/10万。
XX年至XX年,全年发病数据分别为83例、65例、75例。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咬伤科诊室门诊医生陈万慧介绍,夏季一般为动物咬伤的高发季,该中心的日接诊量可达30-40人次,“一般是老人和小孩比较多,男性也比较多。
”陈万慧表示,不少市民喜欢逗养动物,前来问诊的市民多被家养动物咬伤。
“凡是被犬类动物咬伤,出现皮肤破损就应该及时接种狂犬疫苗。
”陈万慧表示,“如果不能判断是否有伤口,建议用酒精擦拭皮肤,如有刺痛感就应当接种。
”陈万慧说,根据XX年新规,目前没有发病之前都允许接受狂犬疫苗,但最佳接种时间是24小时之内。
陈万慧也提醒市民,如若路遇夹尾、流涎的犬类,一定要注意避让。
市民一旦被猫、狗、蝙蝠等动物咬伤或抓伤,首先一定要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咬伤和抓伤的每处伤口至少15分钟,彻
底冲洗后用稀碘伏(%~%)、苯扎氯铵(%~%)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消毒涂擦或消毒伤口内部,之后还应立即到就近的预防门诊接种狂犬病疫苗以及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背景我国狂犬病控制取得初步成效
我国建国以来,人间狂犬病先后出现了3次流行高峰。
尤其是第二次高峰,全国狂犬病疫情在高位波动,年报告死亡数均在4000人以上。
而最近这次流行高峰出现在21世纪初期,XX-XX年狂犬病死亡人数一直高居我国传染病死亡人数的前3位。
XX年达到高峰,当年全国报告死亡数达3300例;在第三次疫情高峰前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遏制狂犬病的措施,包括落实人间狂犬病防控措施、建立狂犬病多部门防控机制、强化犬只管理和动物狂犬病防治,以及加强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质量监管等,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防治效果。
自XX年起,我国狂犬病疫情出现持续回落,至XX年报告发病数已降至1000例以下,较XX年的峰值下降了72%。
随着我国各项措施的落实与完善,相信最终定能达到消除狂犬病的目标。
XX年11月16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南部海港登巴萨的街区,一条狗等待接种疫苗。
XX年末巴厘岛爆发狂犬病,造成101人死亡。
巴厘岛政府为此发起一场国际援助活动,为近40万条狗接种狂犬疫苗。
(图片来源:新华社/EPA
欧新)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张莹)今年9月28日是第10个世界狂犬病日,主题为“狂犬病:宣教、疫苗接种、消除”。
这一主题既强调了社区为预防狂犬病可采取的两项重要行动,也体现了到2030年消除所有由狗作为媒介的狂犬病所带来的人类死亡这一全球性目标。
9月28日也是路易巴斯德逝世纪念日,这位法国化学和微生物学家于19世纪开发出首个可用于人类的狂犬病疫苗。
XX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机构选定这一天,共同发起世界狂犬病日,是希望尽快使这一肆虐至少2500年的传染病成为历史。
目前全球大约150个报告过狂犬病病例的国家或地区中,约一半已基本消灭狂犬病。
但在中国,狂犬病仍是困扰公众的一个公共卫生威胁。
就在前不久,北京市朝阳区发生了“疯狗咬人事件”。
一只白色中型犬在一天内连续袭击数十人,造成一定范围的恐慌。
这种恐慌部分源于公众对狂犬病认识的误区,消除这些误区、正确认识狂犬病有助于控制这种传染病在全球的传播,并最终将其消灭。
狂犬病如何发生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多见于犬、狼、猫等动物。
人类狂犬病病例绝大多数是由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而引发,人传人病例极少。
潜伏期通常为1至3个月,短则不到一周,一年以上极罕见。
潜伏期长短与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入侵病毒的数量及毒力等因素有关。
狂犬病最初症状是发热,伤口部位常有疼痛或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
之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较为常见的是狂躁性狂犬病,患者的症状包括机能亢进、躁动、恐水等,有时还怕风。
数日后患者因心肺衰竭而死亡。
另外一种早瘫性狂犬病约占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总数的30%。
与狂躁性狂犬病相比,其病程不那么剧烈,且通常较长。
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肌肉逐渐麻痹,然后患者渐渐陷入昏迷,最后死亡。
早瘫性狂犬病往往会有误诊,造成狂犬病的漏报现象。
狂犬病能否医治
人类狂犬病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几乎100%死亡,全世界仅有数例存活报告。
美国曾分别于XX年和XX年报告成功治愈狂犬病病例。
在这两起案例中,医生均使用了一种名为密尔沃基疗法诱导昏迷治疗,先通过药物使患者处于诱导昏迷状态,再刺激机体免疫反应使其自行清除狂犬病病毒。
因成功案例太少,这种实验性疗法仍有诸多疑点,许多专家认为需通过进一步研究确定其有效性。
虽然狂犬病治疗尚未取得突破,但这种传染病是可防可控的。
文献数据显示,如果被动物咬、抓伤后进行正确处置和免疫,狂犬病的成功预防率可达100%。
根据我国《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人被犬、猫等狂犬病宿主动物咬、抓伤后,凡不能确定伤人动物为健康动物的,应立即进行受伤部位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并立即赶到当地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门诊,由医生确定暴露分级,结合既往免疫情况进行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
该规范还指出,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应当越早越好。
狂犬病离我们多远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除南极洲以外,其他各洲都存在狂犬病,但95%以上的人类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
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数高达数万人。
从全球范围来看,99%的人类感染病例是由家养狗传播病毒引发。
世卫组织指出,狂犬病在贫困和脆弱人群中是一种被忽视的疾病。
该人群的狂犬病致死情况鲜有报告,且该人群不易获得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5至14岁儿童成为最主要受害者。
该机构认为,为犬类接种疫苗是预防人类狂犬病最具成本效益的战略,不但可以消除狂犬病致死率,还能减少被狗咬伤病人的接触后预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