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7、侯景新-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1]
7、侯景新-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1]
第一章 儒家管理思想
儒学自孔子创立以来,历两千五百余年,它对 中华文明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其思想 精髓仍被人们从修身、治国、处世、办学、从 商等多方面消化吸收。特别是从治国管理角度, 历代帝王将相多以儒学作为执政的理论之基, 宋朝宰相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所以,研究儒学,提炼其管理思想,并进行深 化的理解、消化、分析,这对当今从政人员可 说是极宝贵的智慧财富。
二、上善若水 道家的管理的密旨在于谦下不盈,正所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成功身退,天之道也。” 水的解析。 因此,很多明智的君王多以谦下用人。下面便 以“燕昭王师从郭隗”案例解析:
四、中庸之道的管理方法 中庸也是儒学中重要的管理思想,他最早被孔 子提出,后被孔子的孙子子思系统化,再后来 历代大儒也都论及中庸。 子思是孔门中很有影响的学者。《史记·孔子世 家》云:“孔子生鲤,字伯鱼 。伯鱼年五十, 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子思),年六十二,尝 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南宋朱熹曾为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 注,故此又称《四书》。
二、仁为核心的管理原理 儒学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仁,故不论孔 子,还是孟子,他们就管理而论首先强 调的就是仁。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
《周易》讲:“与天地相似,故不 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无 私覆,地无私载”,故天地的精神乃是 “大公无私”;天地有生养万物之功, 故天地的精神为“仁”。
中庸,朱熹《四书》注曰:“不偏不倚,无过 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云:“喜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总之,中就是不偏不倚,做任何事情都应把 握度,恰到好处才好,如果做得“过分”或者 “不及”,都不会达到目的。相反,偏激是导 致事物失败或走向反面的重要因素。“物极必 反”、“否极泰来”皆言此理。
儒学管理的核心思想,其本源仍在先秦时期的 思想家,而以后历朝历代的大儒虽对儒学理论 的发展也有多方面的贡献,但从治国的角度, 则多是以打上时代烙印的治国策略为多。所以, 全面总结儒学管理思想的精要实际主要体现在 如下几方面。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思维 儒家管理具有很理性的思维模式,即管理能力 的培育应从小到大,管理能力的鉴别也应以小 见大。所以儒家讲治天下先要治己,即修身、 齐家,而后能治国、平天下。毫无疑问,这一 思想是极富辨证性的。 《大学》(曾参)是儒家经典,出自《礼记》, 它所讲到的管理思想就强调修身与治国之间的 关系,其开篇第一章就讲:“古之欲明德于天 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里就是讲修身是治国之要,而修身的 根本则是诚意。 《大学》第七章又具体阐释诚意:“所 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 必慎其独也。”这就是说,人不诚者, 为人所不耻,难以近众,则管理也就无 从谈起。 师傅受徒弟的故事
以小见大。《大学》进一步阐释修身与治国之 间的关系,第十章讲:“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 机如此。” 《大学》还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修身与治国的关 系:认为君子有了光明的德行,才有百姓跟随 你,有了百姓的支持,才会拥有国家。 所以儒家学说认为管理的根本是个人的品德和 素质。而高尚的品德和好的素质就有凝聚力, 就如同众星捧月,这是最普通的道理。 沿此管理的思维模式,古人在用人荐人方面尤 其重孝。汉隆三年(公 元962年),赵匡胤曾叫人密刻一碑,立于寝殿 的夹室,称为“誓碑”。谁也不知道碑上的誓 辞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直到金兵入侵,汴京 沦陷,誓碑的面目才得以展露。誓碑上只有三 行字:“一云柴氏(后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 刑,纵犯谋逆之罪,只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 刑戮,亦不准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 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须谨遵此誓,有违犯者, 天必殛之。”
现在我们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谈你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 谈你心目中的领导形象。 谈你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谈人生的主要追求。
第二章 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理论为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所创立, 后为庄子等不断丰富和发展,渐成体系 完整的一家之说。道家理论的具体内容 涉及养生、处世、治国等多方面,特别 是从管理的角度,其思想同儒家和法家 可谓是大相径庭。所以,本章便依道家 主要典籍,提炼管理的理论并深刻领悟 其原理,以期对当今从政者也能有一定 的启示。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侯景新教授
2008-09-17 下午
侯景新
中国人民大学公管学院教授、博导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五洲论衡世界新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贵州都匀市政府顾问等,2001年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开发理论、城市形象设计与城市经营、传统文化等。 主要科研成果:《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中国古代治国要论》、《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主要科研成果: 《东部西进战略》、《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经济区与经 济区划》、《产业布局学原理》、《区域经济协调与发展》等 最近主持课题: 最近主持课题: 北京市城市重心转移问题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北京市社科联课题(2003年);北京市新城 发展政策研究,课题组成员,北京市委委托课题(2004年);西部特色旅游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课题主持,国务院西部办委托课题(2005年);我国西部社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主持,国家 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委托课题(2005);承德县十一五规划,课题主持,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委托课题(2006年);通州市发展定位及区域竞争力研究,课题主持,通州市委委托课题 (2006年)等。 主要获奖情况: 主要获奖情况: 一、《论落后地区开发模式》于1990年获前苏联科学院颁发的优秀论文一等奖。 二、《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1997年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9年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三、《中国西部大开发鉴论》2001年荣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 四、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道家的谦下之学深不可测,堪称道家管 理用人的密旨。正如老子讲的:“善用 人者,为之下。”这值得我们深深领悟。 刘备用诸葛亮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崇尚节俭 道家管理经济方面的内容主要就是崇尚节俭。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讲:“治人事天 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 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 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讲:“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 先。 ” 庄子讲:“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 下,而不以财戏人。”
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家的管理思想无 一不体现了阴阳的辨证哲学,即目的和手段往 往是相反的两方面。但“有”、“无”“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也就是道家多用逆向思维来处理 问题,终极的哲学还是“得一”。那么,具体 总结,我们可以把道家管理的核心内容归总为 如下几个方面。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不仅结束了魏晋南 北朝近300年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而且建立 隋朝典制,多为唐朝以后各朝所遵循,在中国 历史上贡献很大。他还非常注重节俭,加强自 身修养。他曾对太子杨勇说,自古帝王没有谁 喜欢奢侈而能长久保住基业的,要杨勇务必崇 尚节俭。太子杨勇、三子杨俊都因为生活荒糜 奢侈而被文帝废免。然而,到了隋炀帝,他奢 侈无度,大兴土木,虽有凿运河之实,但终因 好大喜功,超过百姓的承受能力,从而最终导 致国毁身亡。 愈富愈俭。(讨论)
有人总结: 成就功业的要旨是:“文官不要贪,武 官不怕死”。 思考腐败问题(落马的官员)。
四、公平之旨 在老子看来,“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 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样的社会太不 公平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针对 这种情况,老子认为应取消“人之道”,代之 以“天之道”的公平制度,即损有余而补不足。 “熟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的这 些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农民起 义的领袖,无不采取不同的形式,以“替天行 道,劫富济贫”为号召。 所以,《道德经》倡导公平,认为只有公平才 能求得社会稳定。 伟人名言
孟子对仁治的道理则有更具体的解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辞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 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 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 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五、阴阳之道 我们生活在阴阳的世界里,所以老子对阴阳有 独到的认识,《道德经》大部分章节均涉及阴 阳的阐释。从管理的角度,老子特别阐释手段 和目的之间的阴阳关系。 如第七章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 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 成其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第三十六章则讲阴阳之道的具体妙用:“将欲 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 夺之,必固与之。”
一、无为而治 道家最核心的管理思想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庄子等的思想均集中于此。 老子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 下。”“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 朴。’” 老子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