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复习课件(岳麓版必修三)
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复习课件(岳麓版必修三)
最后一段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 足以止乱。”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 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 (2)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 (3)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 原因是什么?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3.儒家异端——荀子—地主阶级代表 《荀子》——保存荀子主要思想,经后人编排 (1)主张 唯物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伦理思想——性本恶,后天教育 治国思想——礼法兼施,王(德)霸(力)兼用,以王道为主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2)历史地位 P7第5段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观点比较: 孔子 性相近 孟子 人性本善 荀子 性恶论 主张治国以 礼教为主, 强调礼法并 用,有利于 巩固新兴地 主阶级统治
3.新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①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无为”思想已不适应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土地兼并、边境匈奴为患、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西 汉需要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开拓发展大一统事 业 ③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改造儒学,被武帝接受 (2)新儒学的思想 形成——《公羊春秋》+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 (3)新儒学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加强君权, 维护专制统治 (4)“罢独”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 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 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__《论语·颜渊》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 (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 夫。……” __《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__《荀子·王制》 (1)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 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 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 少统治者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5)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含义与古希腊“民主”思想的含义有 何异同?两者在实践上存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7分)
2.孔子——是鲁国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代表 历史地位——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1)思想主张《论语》 思想体系核心——“仁”(仁者爱人)和“礼”(克己复礼) 为政思想: “仁”、“礼”、
以“德”治民、
以“礼”治国(保守)、
逐步改良 哲学思想: 天是最高的人格神 存疑鬼神,敬鬼神而远之 ①敬畏——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足 ②远之——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处理现实问题放在首位
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秦、汉各朝的地位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 “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 刑杀。战国时孟子认为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民为贵, 君为轻”,主张仁政,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 于人”的思想。这种温和的思想,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 据、实现统一的需要。所以在战国时受冷遇,在秦朝遭 封杀。 (2)西汉时期:王国问题日益严重,并威胁到中央集权。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宣扬“大一统”。这时的 儒家思想实际上也掺合了不少法家思想的成分,适应了 当时解决王国问题的需要,所以得到重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 会的统治思想。
第1课
(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
理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1.背景: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发展,“公田”转为“私田”,生产关系 随之发生变化,土地私有现象日益普遍,奴隶制开始瓦解。 政治上——诸侯兼并土地的争霸战正日益频繁,奴隶主贵族 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渐打破;“周礼尽在鲁”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西汉初黄老之学 (1)原因: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 (2)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3)特点: ①来源——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博采众家之长 ②具体——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反对 盲目行动,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时制宜”,积极无 为 (4)社会影响:使西汉迅速恢复了元气,出现了“文景之治”的 盛世局面 (5)衰落: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发展需要;儒家自我调整, 整理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心得理论体系。
伦理 观
治国 为政以德,对于缓和矛 仁政,要求统 理念 盾、调整人际关系、稳 治者给人民最 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基本的生产生 改良政治的主张体现与 活条件,有利 时代同步的精神 于缓和矛盾促 进社会发展
民本 思想 “仁” 历史 观
仁;为政以德
爱人பைடு நூலகம்
民贵君轻
仁政
君舟民水
仁义
主张克己复礼,有一定 顺应时代潮流 保守性,也与时具进 主张社会进步
4.墨家——墨子—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代表 (1)严密组织:墨者 巨子 (2)主张: 兼爱—— 非攻—— 尚贤事能、尚同—— 尚力—— 节用、节葬—— (3)历史地位 P8第4段 《墨子》中有《墨经》:杠杆原理、浮力原理、声学、光影关 系、小孔成像等
5.道家——庄子—没落奴隶主贵族代表 《庄子》 庄子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是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 (1)主张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 (2)历史地位 P9第3段:思想、文学、美学 老子客观唯心——庄子主观唯心
• 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学派内前后的思想家之 间。如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 为“仁政”。
• 2、相对立的思想: 荀子“人定胜天”——庄子“天与人不相胜” 孔子、孟子“以德治国”——韩非子“以法治 国”
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
孔子“克已复礼”——韩非“社会永远不会倒 退”
7.兵家——孙膑—地主阶级代表 《孙膑兵法》——后学整理 (1)主张 军事思想: 重视战争规律;利用、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2)历史地位 不主张穷兵黩武,对后世影响深远 8.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分析“畏天命”的真 实内涵。 孔子对鬼神持怀疑的态度,因此,他把现实人事放在 首位,对神灵崇拜作模糊淡化处理,强调“天命”与 “人德”合一,上天给人的命运就是要求人修身养德。 所以,畏天命的真实内涵就是:要敬畏上天,修 身待命。
三种天命观的差异,并分别作出评价。
天是最高的主宰神。 道是凌驾于天的万事万物的本原。 相信天命的存在,但摆在首位的是强调人事, 要求人修身养德,顺应天命。 第一种观点说明人民对自然认识不足,产生了有神论。 第二种观点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剔除了“天命”人格神 的绝对权威。 第三种观点是孔子的“天命”与“人德”合一的儒家思 想, 淡化神,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5.老子——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代表(楚国人) 历史地位——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1)《道德经》——战国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 哲学思想 (2)思想体系核心——“道”——凌驾于天之上的万物本源 “天法道,天法自然”剔除“天命”绝对权威 (3)辩证法思想——万物运动、变化(精华) 政治思想 (4)“天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5)小国寡民——没落奴隶主贵族要求——保守消极 思想地位: 课本P4最后一段
教育思想: 教育范围——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学习态度——实事求是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有恒心、学思结合、独立思考、 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学习目的——学而优则仕 文化成就: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 等典籍。
(2)思想历史地位: 课本P3(这一目的第三页)
4.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 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1)他主张的“仁”“礼”都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但企图恢复周朝的奴隶制度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 制度发展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提高 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 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孔子 老子 墨子 韩非子 法家主张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反对因循 守旧,主张实行严明的法度,符合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在王朝统治初期,社会经济凋敝,统 治者用无为的思想治理国家,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 和发展经济 儒家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 重要作用,儒家思想注重经世致用,服务于当时社会,主张社 会的和谐与统一,讲究等级,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今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 和儒家思想,既要继承其精华,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民族气 节、注重社会责任感等;又要剔除其中糟粕,如君臣等级观念、 男女不平等、专制等思想
2.儒家——孟子—地主阶级代表—儒家学派奠基人 《孟子》——后来孟子和弟子的言论的汇编 孟子文风: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理论严肃凝重、深沉慷慨 (1)主张 政治学说——仁政—政治思想的核心(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 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薄税)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伦理思想——性本善,天赋四德 义利学说——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 (2)历史地位 P6最后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