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转变学困生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学困生的转变。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已经7年有余,学困生普遍存在以下特点: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没有目标,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
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和教学角度加以探析,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
1.教师在教学要求上实行“平均主义”,“一刀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参差不齐。
按理教师应因材施教,但有些教师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致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必然导致学困生的出现。
2.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再因现在对教师的评价多以学生的成绩好坏来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好坏,他们考虑的是有多少学生能上重点班,因此在教学中他们热衷于给学生讲那些高难的奥数问题,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归纳,忽视了对基本定义、概念、规律、定律的建立过程的理解、阐述和运用。
这样就使得原来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很难跟上,而且每况愈下,与基础好的同学差距越拉越大。
3.教学采用“填鸭式”“一言堂”的方法。
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一讲到底,满堂灌。
学生只好静心“听”,其思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中的缺陷不易被教师发现。
这种教学方法严重
违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致使一些在知识理解、规律运用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因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点,逐渐分化成了学困生。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采取以下策略转变学困生,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要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他们的智力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在课堂教学、作业设置上尽可能做到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课外辅导上,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注意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学困生,则应着力于帮助他们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指点他们基本的学习方法。
这样做,能使好的学生“吃得饱”,使差生“吃得了”,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2.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传播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结构,在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方法;在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再
适当提高要求,增加难度。
在这里“夯实基础”是转化学困生的立足点,“滚动提高”是转化学困生努力的目标,所以教学中应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即抓住优生使其更优;又抓学困生使其转为中等生;促中间就是使中等生逐步迈向优等生的大门。
3.在教学方法上,变“填鸭式”为“目标教学”,“启发式”为“讨论式”、“合作探究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确立好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
构,采用各种方法、手段,促使教学目标实施成功。
及时巩固练习,引导知识的归纳小结,搞好目标测试和矫正。
注意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优势,调动他们排难解疑的积极性,带动全班。
对差生,则应多鼓励,多提问,多板演,多检查,多个别辅导,多当面批改作业。
只有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数学教学质量才能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学困生就会逐渐转化。
4.注重情感教育。
尽管是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比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爱护,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
只要学困生接受了教师,就会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地进行学习。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仅是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
要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当全面了解、细致分析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并善于利用多种渠道、多途径、多种方法来促使学困生的转化,这也是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
作者单位: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兴隆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