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政府学重点整理

地方政府学重点整理

地方政府学重点整理第一章1.地方政府的界定:从内涵上讲,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对称,是中央政府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

从外延来看,在单一制国家,它包括全国中央政府之外的各级政府;在联邦制国家,它包括联邦政府的直辖政府和联邦成员的下级政府。

2.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地方政府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是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中央政府可以依法对其予以变更或撤销。

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第一,权限所及地域范围是局部的;第二,权限所及的权限是局部的。

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

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生产环境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事务是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主要职责。

第二章1.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依据领土大小、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及文化状态、民族、人口分布、历史传统、军事防御、国家发展战略等因素,将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并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构成一国的地方行政建制的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

2.行政区划的结构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行政区划是一个包含地方行政建制、地方行政单位和地方行政区域三者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的概念。

.地方行政建制:国家设置的组成国家的结构单元,是一定地域和居民组成的政治实体。

地方行政单位: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置的治理该国结构单元的一级政府,是该单元各地方国家机构组成的整体。

地方行政区域:国家为推行政务而划分的有确定界线的区域。

三者关系地方行政建制在这三者中最为稳定,或设或撤。

地方行政单位在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出现两个方面的变化:其具体组成的地方国家机关的改革,或其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

行政区域是最易改变的,在同一地方行政单位管辖下,边界调整或下属行政单位的改变,都可以导致行政区域的改变。

3.影响行政区划的因素:自然环境对行政区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家的大小是行政区划的基本依据第二,许多自然地理物常常成为行政区划的边界、政治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首先,一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着行政区划的性质其次,国家结构形式决定着各国选择不同的行政区划模式最后,政府职能转变程度直接决定行政区划体制类型、经济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首先,经济体制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要求与管理幅度小、行政层级多的金字塔形行政区划体制相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则要求与管理幅度大、行政层级少的扁平式行政区划体制相适应。

b 经济技术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对行政区划的影响.社会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主要是指社会中人口、民族、宗教以及历史传统等 4.我国现行地方行政区划的特点四种类别的行政区域建制并存一般的区域型建制、特殊型建制、城镇型建制、民族自治地方多级建制并存:省、市、县、乡实四级建制基本成为当前主要式样。

(3)三级市建制一是直辖市,与省、自治区平行二是省会和较大的市,一般称之为地级市。

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较大的市等。

三是不设区的市,通常是县级市虚实结合制:实——省市县区乡镇虚——地区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地市双轨制:实行行政公署管县和市管县相结合的体制 5.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省区数量偏少,范围偏大,规模悬殊纵向的行政管理层级过多,必然带来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冗余,使地方财政负担过重;同时,容易出现政出多门,多头领导,人浮于事等官僚主义弊端,导致行政效率降低。

市管县的弊端日益呈现:市管县本意是缩小城乡差距,反而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形成了所谓的“城乡悖论”市管县本意是缓解县级财政困难,反而导致县财政愈加困难,形成了所谓的“财政悖论”市管县本意是提高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反而导致行政效率进一步下降,形成了所谓的“效率悖论”部分县乡设置不合理、不稳定,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不仅不利于基层民主建设,还使政府难以有效行政,影响了基层政权的自身建设。

6.我国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扩大省级行政单位的数量,缩小省级行政区划面积;同时,可以增设少量直辖市撤销地级市,强权扩县,实行“省管县”,降低行政区划,实现行政区划的扁平化乡镇合并,对小县小乡尽快合并,相应开展对行政村调整工作,裁并一些规模较小的积极探索城镇行政建制的新模式。

不但要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管理经验,而且更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建制和城市管理模式第三章1.地方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行政管理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所发挥的基本职责、功能和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是地方政府实现的政府职能即地方政府职能。

层级越高的政府,其政府职能中的政治职能更为凸显;层级越低的政府,其政府职能中的社会职能更为凸显。

2.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特征:第一,双重性指地方政府有义务执行中央政府指定的法律、法规、决议和决定,又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并处理仅仅关系到本地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

第二,差异性指不同国家的地方政府,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他们的职能都不完全相同。

第三,局部性指地方政府不可能承担地方全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而仅仅是对其中一部分进行管理与服务。

第四,服务性指地方政府的全部活动都是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

服务性是政府职能的基本特性,对地方政府尤为突出。

第五,规范性指地方政府为居民提供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必须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 3.制约地方政府职能的主要因素地方政府自身的能力:地方政府是国家设置的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政府,它的治理权力只限于它所管辖的地域,并且只能限于部分社会事务。

地方政治制度:在不同地方政治制度下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

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直接而深入的干预,使它承担的职责无限扩张,成为一种“万能政府”社会发展水平:满足当地企业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变化对地方政府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是制约地方政府职能的一个主要因素。

其他相关因素:除上述主要因素外,地方政府所辖边界、自然地理、经济和人文因素以及财政力量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制约也有重要影响。

4.地方政府职能发展的趋势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更重视居民的日常生活。

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负有保障居民生活的传统职能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化。

地方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应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人口流动而引起的多民族、多种族文化共处和交流的需要第三部门影响日益扩大。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行政改革中,将一部分职能还给社会,社会组织替代政府进行直接管理,实现社会职能社会化,这是当代政府职能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公民参与日益广泛。

首先表现在地方公共事务中直接民主的扩大;其次,居民可通过社会团体、行政机构进行利益表达,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还可以通过地方的行政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投诉制度来监督地方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

信息化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职能内容定位日益明确职能实现模式将从管制型走向服务型职能目标将从追求效率、追求社会效益发展为追求综合效益第四章1.影响地方政府分类的因素:国体和政体政治体制地方政府设置的目的地方政府在行政层级中所处的位置 2.行政体地方政府的优点:全国有一个整齐划一的行政制度,有助于提高和增进国家的统一性和政治统治。

地方事务中央政府的代表主持,全国不至出现畸轻畸重的现象,发展较为均衡。

政令统一出于中央,以同一方式施行于全国,事易成,且较简便,行政效率得以发挥。

中央能从全国整体出发来规划国家的政策、计划,不致囿于狭隘的地方偏见,能有力地克服地方主义。

3.自治体地方政府的优点:(1)能较为广泛地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当地地方事务的管理,从而增进地方政治民主的发扬,能有效地监督政府的行为。

(2)能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地办好本地的各项事务,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益。

(3)地方事务的经费地方自筹资金解决,经费使用是否得当,其效果是否有利于居民,居民最易切身体受,从而增加对政府费用使用的监督。

第五章1.地方政府权力的基本内涵:地方政府权力是地方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它是国家权力在一国部分地域的社会公共领域的表现。

地方政府权力的具体内容:议决权执行权行政权 2. 地方政府的能力地方政府的能力是地方政府在管理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拥有的能量和能力。

3. 地方政府的能力构成:市场规制能力。

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政策供给与执行能力。

软环境维护能力资源配置、开发和利用能力。

社会公正与秩序维护能力公共危机预测和处置能力。

制度创新能力 4.地方政府权能关系:(1)地方政府权力对地方政府能力的影响和作用。

(2)地方政府能力对地方政府权力的影响和作用。

(3)地方政府权力和地方政府能力的互动。

第七章1、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中的行政机关依靠宪法和法律,对自身事务和辖区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法定权力,履行自己职能,进行控制和协调职能的总称。

2、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是指地方行政区域内组织机构的设置、地位、职责、内部权责关系及其相关的规章制度情况。

行政组织机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 3.社会发展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更高要求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挑战市场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挑战全球化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挑战政府自身发展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挑战第八章1.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特点a全面性b规范性与非规范性、动态与静态的结合 c相互性 d变动性 2.均权主义基本观点:跳出集权主义与分权主义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上的争论,从职能分配上寻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平衡。

理论基础:政治力量平衡论国家有机体论集权分权偏颇论评价:试图摆脱集权和分权的对抗,综合各自优点,但过于理想化,实践中很难完全成为现实。

3.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成就(1)地方政府职权扩大,地方利益得到确认,地方政府角色明朗化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已行政性分权向经济性分权变动探索用制度和法律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与地方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推动,并渗透于经济体制改革中第九章1.地方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各级地方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2.地方政府竞争地方政府竞争是指地方政府之间为提供公共服务,吸引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在投资环境、法律制度、政府效率等方面展开的跨区域政府间的竞争。

3.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弱化一是大都市区管辖单位的“碎片化”二是城市地位的上升改变了城市与州和联邦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美国——“还权于州与地方”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改革A.强调权力的“分享”而不是“分割”B.地方的角色是“治理”而不是“执行”或“管理”C.强调建立中央与地方的“伙伴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20世纪80年代之前——纵向关系20世纪80年代之后——横向关系4. 地方政府竞争的负效应、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在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的过度竞争十分明显,资源浪费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