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学重点复习题目一、名词解释(5*4)1.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联邦成员政府为治理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的某些社会事务而依法设置的、由地方议决机关和地方执行机关组成的政府单位。
(5)2.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是一个国家地方制度的体现形式,也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在地域上的安排,它是指维持地方政府运行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范和组织的构成机制,包括地方政府内部的关系、地方政府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地方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等。
(44)3.地方政府职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地方政府对社会发展和公民需求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76)4.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职责范围、内容、职能关系等进行的调整与转移。
(90)5.地方政府间关系:指围绕地方政府展开的公共组织间的各种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跨区域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等。
(97)6.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其自身内部事务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为实现预期目标而从事的组织和协调活动。
(132)7.地方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类公共部门以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经济、管理等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144)8.地方政府管理方式:就是地方政府为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能,实现推进本辖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行政管理目的,依照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授予的权限,对本辖区内的公共事务以及本级政府的内部事务进行管理所采取的措施、方法、手段和技术的总称。
(168)9.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就是地方政府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其辖域内公民的需要,以绩效评估为基础,综合采取各种管理方法和技术,不断对其管理地方事务的过程进行监督、反馈、控制和改进,以提高地方政府绩效的管理方式。
(190)10.地方治理:是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对地方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应用。
其目的在于:建设以公民为中心的、面向公民需要的、积极回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促进地方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社会与公共管理体系。
(216) 11.社会网络组织体系:是指在省或州、市、县、社区等不同地域内以及不同地域之间,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公民组织等治理主体围绕解决某些公共问题或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纵向的、横向的以及两者结合的组织网络。
(232)12.地方政府行政文化:是地方行政组织和人员在当地公共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行政理念、行政心理和行政规范的总和,它源于地方公共行政的实践,受到特定地域社会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制约,反映了地方政府行政系统深层的本质属性。
(312)13.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组织之间的、潜在的、基于长期的互动交往而建立的彼此间的信任模式,拥有的关系网络及互惠的规范。
(347)14.服务型政府:是指一种“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382)二、单项选择题(10*1分)三、简答题(4*8)1.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8(1)地方政府是国家和地方实施有效治理的管理者。
(2)地方政府是地方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3)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和地方非政府主体双重利益的代表者。
(4)地方政府是民主政治的建设者。
2.地方政府权限的特点:65(1)必须由中央政府或联邦成员政府划定。
(2)必须在法定的地域范围内行使。
(3)必须在法定的事务范围内行使。
3.地方政府权力的来源:65(1)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的府内授权。
(2)自治体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当地居民的让渡。
(3)混合体地方政府的权力一部分来自于当地居民的让渡,另一部分则来自于中央和上级政府的授予。
4.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职能:85(1)做好地区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2)完善经济法规。
(3)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者。
(5)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通过个人所得税和转移支付等各种措施缩小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差异,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培育劳动力市场,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6)地方政府要发挥好市场监管职能。
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92(1)职能重心的转变,就是指地方政府把哪项职能作为工作的重点,哪些方面需要政府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职能范围的转变,主要是指重新划分政府发挥作用的职责范围,政府把握好该管、有能力管好的领域,退出不能管、管不好的地方,正确地处理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
(3)职能方式的转变:①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②实现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的转变③实现从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转变④实现从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府的转变(4)职能关系的转变,是指政府系统内部纵向层级和横向部门之间职能的重新划分和配置。
6.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特点:104(1)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是以权力配置为基础的,横向关系是以利益划分为基础的。
(2)地方政府间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随着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演变。
(3)地方政府间关系突破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元中心模式,转变为多中心参与的网络模式。
(4)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协调手段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多元化的协调模式。
7.构建中央与地方新型伙伴关系的内容:109(1)中央通过拨款等财政手段在增强地方对中央依赖的同时促成地方对中央政策的支持和贯彻。
(2)社会力量加入到治理结构中来,使得权力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第三部门、私营部门中间运转,从而形成一种以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和增强行政绩效为目的的互动网络,有利于增强中央和地方的相互依赖。
(3)中央政府积极参与到地方政府间事务的协调中去,以降低地方自治政府之间的协调成本。
8.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153(1)能源生产和供应服务,包括电力、天然气、煤气、石油液化气的生产、输送以及服务;(2)给排水服务,包括水源建设和服务、水的生产供给以及污水的排放和处理;(3)交通服务,包括航空、铁路、汽车、运输等对外交通服务和城镇道路、客货运输、公交等区域内交通服务;(4)邮电通讯服务,包括邮政、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服务等;(5)环保服务,包括环卫、环保、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等;(6)防灾服务,包括防火、防震、防洪等服务;(7)战略设施服务。
9.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改善对策:198(1)更新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理念,把绩效观念切实引入到政府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实行持续性的绩效管理,重视日常工作中的绩效监督与反馈,而不仅仅是最后的评估过程,将绩效评估的结果与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以及相应的政府预算机制相结合,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有效地引导和激励相应的部门与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绩效。
(2)完善与绩效管理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推进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3)加强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可行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4)切实落实公民参与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
(5)加快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应用现代绩效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10.西方国家当代地方治理实践变革的内容:221(1)分权化改革(2)企业化运作(3)市场化服务(4)网络化管理(5)区域化合作11.多中心治理模式的优势:229(1)多中心治理倡导公共事务处理主体与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多元化;(2)多中心治理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多种治理手段的应用;(3)多中心治理意味着政府的新角色和新任务;(4)多中心治理强调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有效性。
12.地方政府主导的公民参与方式:248(1)参加定期性的政治活动;(2)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参与公共决策;(3)参加地方政府部门举办的听证会;(4)通过特定的信访制度表达利益诉求。
13.地方政府优化地方社会资本生长环境的的方式:349(1)继承传统文明(2)借助网络媒介(3)培育信任文化(4)积累互惠的社会规范(5)发展社团组织14.服务型政府的评价标准:384(1)公民满意度(2)政府运行的透明度(3)公共决策的互动程度(4)组织结构的灵活度三、论述题(1*20)1.从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视角,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变迁、特征和理性归位(第三章补充资料第五个部分)(1)变迁:①职能内容上的增加或减少②职能范围的扩大或缩小③管理方式的调整和改变④职能权限的弱化或强化⑤权力结构的集中或分散⑥职能性质的积极或消极⑦政府能力的增强或减弱(2)特征:①系统性②动态性③长期性(3)理性归位:①健全宏观调控体系②加强市场监管③做好社会管理④强化公共服务2.试述我国推行“省管县”体制的主要内容、优势和不足(第二章补充资料)(1)主要内容:(百度)(2)优势: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县域经济发展较快③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不足:①管理幅度过大②跑厅钱进(腐败)③市、县矛盾无法有效解决④无法有效促进城乡统筹3.试述传统集权模式的困境和分权化变革的基本思路:234(1)传统集权模式的困境:①行政权力的主导地位抑制了市场的作用;②集权与控制致使地方政府缺乏灵活性与应变力;③“行政国家”或“全能政府”阻碍了现代民主的发展;④行政集权导致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发生。
(2)分权化变革的基本思路:①从权力内容的变化看,分权化实际上是政治、行政等多种权力的划分、分配与调整的过程;②从权力运行的方向看,分权化既有中央政府和较高层级地方政府的权力下放过程,也有中央政府从低层级政府收权的情况;③分权化理念主张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问题的处理过程中采用协作、互动的处理方式;4.多中心治理主体的构成、角色转换和前提条件:342(1)主体的构成:①地方政府②企业型组织③非营利组织(2)角色转换:①地方政府应从单纯使用权力到注重树立法理权威②企业型组织应从注重利润索取走向回报社会、担当社会责任③非营利组织应从依赖走向自治(3)前提条件:①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②公民社会的构建③权力资源的再分配四、案例分析题(1*18)案例一:房价高企的关联方和成因2005年到2007年,全国各地“圈地运动”方兴未艾,房价居高不下,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诟病。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陆续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收效甚微。
其中的主要原因则是房地产市场中的相关各方,如一些地方政府、新闻媒体、学术精英和房地产商具有共同利益,它们在共同利益的纠结之下,不仅具有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且善于消解国家宏观调控,“扭曲”国家政策“为我所用”。
问题:请你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剖析地方政府、新闻媒体、学术精英和房地产商的在消解国家宏观调控中分别所起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