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馆艺术分析

茶馆艺术分析

一、《茶馆》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它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时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重要时期。

剧作家在表现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重大主题的时候,切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并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把前后近30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连缀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

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写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实生活的无限性和戏剧情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且也突破了传统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充分显示了老舍艺术构思的高超巧妙。

二、在话剧结构上的创新,是《茶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从结构形式上看,《茶馆》与传统话剧截然不同,表现了老舍大胆而独特的探索和创新。

纵观《茶馆》整部剧,它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戏中三幕的划分不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着眼于时代,时间跨度相当大。

另外从剧情上看,幕与幕之间也无必然联系。

为了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剧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老舍打破了传统的情节式的结构,采用“人像展览式”的形式,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风云变幻进行描绘。

同时安排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

首先,确定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显示出老舍的匠心。

《茶馆》的三幕戏反映了三个时代,在此,剧本是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描写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的旧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种种人物命运的变迁,生活画面非常之广阔。

但作者在表现这些内容时并没有从正面去描写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选择了北京城一家世代相传的茶馆作为全剧展开的一个中心地点,透过社会的一角,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那么,剧作家为什么要选择茶馆这样一个具体场所作为全剧的关键纽结点呢?1.裕泰茶馆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文化实体,它是展示民族历史的一个窗口,是旧社会的缩影,而且茶馆自身具有广阔的包纳空间。

老舍先生自己曾这样解释过:“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大社会。

”茶馆虽小,却是各种人物聚集的地方,联系着四面八方。

在这里,作者没有去描写他所不熟悉的政治舞台上的大人物,而是集中笔墨,着力刻画了一批“小人物”,从茶馆的掌柜到形形色色的茶客,以及各种光顾茶馆的人。

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命运,而这一切,又无不与那个社会的政治发生着有形无形的联系。

可以说茶馆这个“小社会”就是当时那个“大社会”的缩影。

2.茶馆的设置与剧作的整体构思有直接关联。

《茶馆》的三幕戏之间几乎都间隔着大约20年的时间距离,而且在三个生活横断面上出现的人物之间、事件之间也不都存在必然的联系。

把这三幕戏的场景设定在一个不变的空间——裕泰茶馆这个舞台进行,就能使观众摆脱因各幕时间相距太远而导致的脱节感,这座具体的茶馆及其人物的命运就像一条潜在的红线,把三个时代串联起来共同表达变迁的深刻内涵。

其次,剧本不采用“一人一事”为主线的结构,不追求面面俱到的故事,而是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出发,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汇总为一个大故事,从而更广泛地反映社会历史面貌。

以人物带动故事的发展,以刻画人物取胜,是《茶馆》艺术结构的生命和灵魂。

《茶馆》中共写了70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50来个。

除了世袭的茶馆老板,还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的太监,信洋教的教士,以及职业特务、打手、警察、流氓,拉纤的,相面的,说书的等等,三教九流,无奇不有。

为了写好安排好这些人物,老舍采用了四种方法:1.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

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从壮年到老年,在作品中一直贯穿下来,三个人都挣扎一生,蹉跎到老。

王掌柜为了在那个社会求得一席之地,随着时代大改其良,真真假假千变万化,只求温饱太平天下,做了一辈子顺民,最后仍被逼上绝路;常四爷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为,只盼国家像个样,到头来一事无成;秦二爷踌躇满志,抱定实业救国,结果40年心血付诸东流,工厂机器被掠夺一空。

在全剧的结尾,他们找不到出路,又年迈力衰,只好以“撒纸钱”的方式祭奠自己,既是对他们悲剧命运的哀悼,也是对旧时代行将就木的诅咒。

这种没有亮色、没有大团圆的结尾,在当时的戏剧创作中也是极具胆识,绝无仅有的。

2.次要人物父子相承,使其连缀下来。

如二德子、小二德子;刘麻子、小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小宋恩子、小吴祥子。

这种父子相承的手法既加强了作品人物的连贯性,也表明时代变化本身的延续性特征,反映出中国社会由封建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逐步深化过程。

3.每个角色都说他自己的事。

因为他们每个人物的故事都与那个时代有密切联系。

如吃洋教饭的马五爷,国民党官僚沈处长等。

这样处理既可以使观众看到各色各样的人物,又顺带地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4.无关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或无名无姓,或只露脸不说话等。

这四种处理人物的方法综合运用,既使每个人物性格鲜明,眉清目楚,而且重点突出,多而有序,从人物的身世遭遇和继承关系方面,揭示出时代的全貌。

三、精练生动、独树一帜的戏剧语言。

话剧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是离不开语言、离不开人物对话的。

作为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说:“我总期望能够实现话到人到。

这就是说我要求自己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和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

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茶馆》众多的人物形象,说话的就有50多个,之所以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原因就在于:1.《茶馆》的语言是精练的,精练到三言两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来。

例如,在常四爷因为瞧不起打手二德子与他顶撞起来,两人发生冲突的时候,马五爷出言制止。

他的第一句话“二德子,你威风啊!”话虽不重,却分明透着锋芒。

作者特意提示马五爷只是坐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并未立起”,凶巴巴的二德子便赶紧过去请安。

第二句“有什么事好好的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这一插话,眼看要起的一场风波便被平息下来。

当常四爷提出让马五爷给评评理的时候,一句“我还有事,再见!”说明他根本没把已经没落的旗人看在眼里,不愿搭理常四爷。

剧中的马五爷是吃洋教饭的,投靠的是洋人,谁也惹不起。

短短三句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言两语就把一个吃洋教的地头蛇的威风全抖露出来了。

2.《茶馆》的语言又是性格化的,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话也只能由什么人说。

戏剧艺术的这一特征,在这部剧作里体现得很鲜明。

当茶馆的房东秦二爷提出要涨房租的时候,王掌柜立刻回答“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对于王掌柜来说长房租可是件大事,但又不能当面拒绝得罪房主人,于是先满口答应,并轻描淡写的说成是“小事”,随后再提出跟管事的商量,一来不失秦二爷的身份,二来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可以说做到了两全其美。

王掌柜作为一个小业主精明、圆滑、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在这段个性化的语言里活灵活现。

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

《茶馆》中经过提练的个性化的鲜活的人物语言,既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与它的“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形式相契合,充分显示了老舍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老舍作为一名优秀的戏剧家,他的大胆尝试是成功的。

在《茶馆》中,他从容地驾驭了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在动中取静,使得“茶馆”这个舞台有条不紊地运行,并反映了严肃而重大的主题。

《茶馆》集中体现了老舍的多重艺术才华,同时也为我国话剧创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刘苹,河北唐山师院初等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

现代文学作品赏析《茶馆》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七十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

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

相关主题